訾云霞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拓展得法,會使課堂富有很高的實效性,教師應該心中有數(shù),更好地把握拓展中的“度”,即依據(jù)學情、尊重文本、攻破難點、走向生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在適時適度中使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目的。
關鍵詞:立足文本 ;拓展 ;適度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如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首尾呼應,氣韻貫通;應該如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還應該如一首動人樂曲,音律和諧,渾然一體。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課內(nèi)課外并舉已成為課堂中有機組成部分。
新課標強調(diào)“在加大思維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要緊密結(jié)合,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闭Z文學科,僅憑課本已不適應于學生發(fā)展要求,需教師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適時、適度、適量地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教學拓展的目的,能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讀寫創(chuàng)新能力。對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于是就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依據(jù)學情找梯度
堅持以人為本是社會永恒的話題,堅持以生為本是我們教師永恒的主題。教師在教學時,必不可少地要背學情和教材,孰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教師的職責就是銜接、引導,尋找結(jié)合點,讓學生借助于教學資源獲得發(fā)展。優(yōu)秀的教師備課時關注的不僅僅是問題的:“預設性”,更是問題的“生成性”,這就需對學生年齡、心理需求、知識背景、生活背景、個性特征等要熟悉。因此,拓展延伸是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nèi)容或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景、情景的限制。
朱自清的《春》是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不僅是首抒情詩,更是一幅風景畫,同時也是篇寫景的范文,如何讓學生通過這篇散文進而掌握寫景的技巧,拓展到寫自己身邊的校園或家鄉(xiāng)的景色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關注學生的認知梯度,有易到難地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寫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以及迎春圖來展現(xiàn)春天,在指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以及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等方式來學習寫景散文,之后可以讓學生討論如果讓你來寫家鄉(xiāng)的秋天或冬天時,你會抓住哪些景物或圖片來展現(xiàn)其特征,學生個個踴躍發(fā)言,進而對寫景作文也不再感到是難以下筆的,上交的作文中不乏有許多佳作。
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尋求一個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梯度,有效地進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使學生個性自主,潛能得以充分發(fā)展,學生一旦體驗到學習語文于自己生活息息相關,語文魅力認同效應也應運而生。
二、尊重文本求實度
拓展延伸是為了開闊學生視野,使其更好地學習語文,以本為本,扣本拓展,為本服務,使教學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語文課堂的拓展延深也是必然的。為此,拓展延伸應為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為深入理解內(nèi)容服務,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適當滲透,將課內(nèi)外知識整合,直到解決實際問題。
《懶惰的智慧》一文中,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后,得出文本中的“懶”的含義是:討厭吃苦受累,想在腦力上尋找捷經(jīng);勤于動腦,懶于動手;不滿現(xiàn)狀,不斷創(chuàng)新;智搏而非力搏;聰明的“懶”辦法……,進而根據(jù)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讓生談談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日常用品可能是懶惰的智慧激發(fā)的發(fā)明?學生從生活中的箱包、銀行卡、復印機、電梯、電話等回答中拓寬了教材內(nèi)容,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了作者文中“智慧”的真正內(nèi)涵。
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教師在拓展時,多依據(jù)文章的主旨,對挖掘內(nèi)容的深度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但還有部分教師在拓展時就里離開了文本進行的拓展,課堂上看似熱鬧但實效性卻很低。諸如《愚公移山》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內(nèi)容熟悉后,向?qū)W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愚公到底愚不愚?讓學生正反方相互辯論,辯論的結(jié)果是雙方互不相讓,但各有自己的理由,一堂課就在爭辯中草草收場。其實文本重在讓學生學習愚公的執(zhí)著精神而不是愚不愚的問題,為此才導致了脫離文本而拓展出無意義的話題。
語文課堂教學的依據(jù)必須是文本,一切課堂活動必須圍繞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文思維能力進行,能幫助完成此目標的拓展就是行之有效的拓展藝術(shù)。
三、攻破難點挖深度
教學拓展要依據(jù)文本,同時更應抓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掃除學生的閱讀障礙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題,這就需教師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基礎、心理在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收獲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魯迅的《風箏》一課,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對當時封建制度、倫理道德的不理解,需教師設計問題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于無聲處突破難點,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導入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拓展,讓學生說說自己小時侯都玩過哪些玩具,感受又如何?家人對此的態(tài)度又如何等理解文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內(nèi)涵,但為什么作者在當時一直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得玩意,讓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入當時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下文中“我”的過錯是社會造成的。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于暴露整個社會的病根,在于啟示人們?nèi)绮桓母镎麄€社會,任何個人的“補過”也是無濟于事的,孩子們不會獲得“春日”的愉快。
教學中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難易程度,做到由淺入深,變抽象為具體地引導,于無聲處攻破難點,讓學生能夠正確領悟并非是一件易事,進行資源的補充拓展也是種非常好的方法。
四、走向生活尋適度
我們學習文本,不能固守教材,而應給把教學視點從課文中遷移出來,引向與課文有豐富聯(lián)系的學生的生活,從而將課文內(nèi)容融入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感受,達到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源頭活水,語文學習和鮮活的生活接軌,才會充滿生機。
《少年愛因斯坦》一文中,通過對愛因斯坦生平事跡了解后,教師追問學生從中你認為應該向他學習什么?學生會相機回答出對科學和真理充滿強烈的求知欲;愛讀書;愛提問;愛鉆研……,繼而再問:你怎樣看待愛因斯坦對學校教育的不滿?當你對某些教育方式不滿意時,你是怎樣想和怎樣做的?學生就能針對自己實際有較合理的看法及做法,從而在教學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第一千個球》中講到貝利的父親是他的慈父與恩師,教師在拓展時讓學生思考:如何看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你父母會如何對你?你有如何對父母的?回家后說說自己心里的想法。這樣,于無聲處讓學生自己體會理解,優(yōu)于教師以說教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拓廣度
教學拓展也是思維活動的擴張,教師應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全面觀察比較,豐富學生表象和言語并結(jié)合教學,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把一篇“死”教材變?yōu)椤盎睢辈牧?,運用多種教學藝術(shù)技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死的內(nèi)容在學生心中“活”起來,讓學生學后有所想,學后有所思,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如在指導學生寫作中讓學生體會幸福是什么時,可以先從曲別針的用途說起,讓生自由發(fā)言,學生會說諸如針、釣魚鉤等,那么如果把它變?yōu)槿切?、圓形、長方形等會有更多的用途,或要把它熔化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此教師總結(jié)出對于同一個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就會有不同的答案,繼而讓學生這時感受什么是幸福,這時學生思索后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戰(zhàn)勝困難是幸福、家庭的完整是幸福、和平就是幸福等等,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感受,從而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fā)展。
《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文中,先讓學生從人類的生存危機談起,聯(lián)想到海洋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糧倉,想一想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進而思考為了讓我們能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我們該怎么辦?在思維的拓展中對學生保護環(huán)境意識給予較深的理解和體會。
教學拓展就是要依據(jù)文本,指向情感體驗、思想啟迪、審美享受,拓展文本,要能起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升華學生情感,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要耐人尋味,余音繚繞。
(作者單位:寧夏靈武市第二中學 7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