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劍平
練習是學生有效復習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形成技能和訓練思維的有效方式。但在平時的“復習課”教學中,經常發(fā)現有些教師比較重視知識梳理的教學,而在練習設計環(huán)節(jié)忽略了對習題做精細化的研究,常常是機械地按教材的編排順序1、2、3……布置學生練習,或是不恰當地舍棄教材習題,缺少對習題的綜合性和開放性設計思考,使得習題功能弱化,復習意圖不能凸顯。
下面就一位教師執(zhí)教六年級下冊《立體圖形的整理和復習》一課談談對復習課習題設計的認識。
一、化靜為動,增值習題功能
教材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呈現給學生的都是靜態(tài)的,若能化靜為動,則能增強習題的趣味性,提升數學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具探究性和開放性的練習空間,使習題增值。如本節(jié)課課始,教師出示:
求出下面立體圖形的體積。
從練習效果來說,本習題的呈現相對來說較單一,缺乏趣味性,倒不如考慮先出示長方形,然后轉化成正方體,再切割為圓柱體,最后削成圓錐體,并依次幫助學生整理和復習立體圖形的特點和體積計算公式。既加強了知識的相互聯系,也增強了習題的趣味性,更提升了復習課教學的張力和品位。
二、改裝取舍,活化學生的認知體系
教師在復習中要樹立整體觀念,整體入手,用遷移的觀點分析、處理習題。同時,我們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考慮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對一些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誤的習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使習題內容更加適合學生。
如教師出示的基礎練習:
1.邊長是( )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A.學生填空。
B.學生舉實例描繪1個體積單位的大小。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A.一桶純凈水的容積大約是50( )。
B.一袋牛奶大約250( )。
C.我們教室的空間大約是144( )。
如果設計成:邊長是( )的正方體體積是1( ),讓學生再舉實例描述1個體積單位的大小,這樣更能激活學生的思路,從身邊尋找合適的體積單位參照物完成認知結構。
三、開放設計,增強習題“附加值”
教材習題的編擬有時比較單一或不完善,教師要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的需要,由一點生發(fā)開去,使習題內涵豐富起來。如教師出示的基礎練習:
3.填空:
1.04升=( )毫升 60立方厘米=( )升
75立方分米=( )毫升
學生練習時基本上是順思維思考,可設計成:
( )毫升=75立方分米 1.04( )=1040( )
這樣設計為學生營造了創(chuàng)新的思維空間。這一開放性練習,不僅延伸了教學內容,拓展和豐富了習題的內涵,使教材在“開放設計”中變厚了,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了教材習題的“附加值”。
四、題組對比,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材習題的編排是逐條獨立呈現的,但它們之間有內在聯系。教師在教學時要考慮其系統(tǒng)性,合理組合對比,使其更具有結構性。如教師設計的綜合應用練習:
[(二)解決問題。
1.P106第7題。
2.把體積是282.6立方厘米的長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半徑是6厘米的圓錐形機器零件,零件的高是多少厘米?
3.將一個圓柱沿半徑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長方形的長是12.56分米,高是5分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4.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高6厘米的長方體。
(1)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如果將這個長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利用率是多少?
(3)如果再將這個圓柱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應削去多少立方厘米?]
如果這樣設計:
1.將下面兩個圖形豎著旋轉一周是什么圖形?它們的體積是多少?比較它們的體積,你想到了什么?
2.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高6厘米的長方體。
(1)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如果將這個長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利用率是多少?
(3)如果再將這個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應削去多少立方厘米?
通過題組對比,展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既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結構來同化新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促使知識系統(tǒng)化,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又讓學生的思維在“比較”中得到鍛煉。這樣處理豐富了學生對規(guī)律的認識,增強了習題的探索性,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得到完善,同時具有了可辨別性。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每一道習題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圖,只要我們認真鉆研它,在用好、用活習題上動腦筋、想辦法,開發(fā)教材習題這一“小動作”,就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小題”也可“大做”,復習課的練習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