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惠
摘 要:音樂教育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它對于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開發(fā)、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幼兒園歌唱活動是幼兒接觸音樂最常用的藝術活動。幼兒歌唱活動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活動導入至關重要。導入環(huán)節(jié)要針對音樂歌曲本身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幼兒年齡特點、實際發(fā)展水平來設計,只有有效地運用一些適宜的、合理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關鍵詞:歌唱教學;活動導入;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培養(yǎng)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需抓住教學活動導入環(huán)節(jié)把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牢牢吸引住,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和“角色欲望”,建立師幼情感交流的橋梁,使師幼共同沐浴于和諧愉悅的氛圍之中,幼兒園集體歌唱活動開始程序的設計,它實際上是指在幼兒園集體音樂教育情境中使幼兒第一次接觸一首新歌曲的活動設計,也可以說是歌唱教學系列活動中的第一層次的活動設計。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原則
1.導入環(huán)節(jié)需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幼兒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真正理解活動導入在整個歌唱活動中的作用,活動的導入應始終與教學內容保持鏈接,為高效達成活動目標服務,導入的素材和內容要貼近大多數(shù)幼兒的實際生活,盡
量做到直觀化,用幼兒熟悉的物品、事物導入活動,便于啟迪幼兒有效記憶歌詞,寓教育于生活中。
2.導入活動要靈活多變
一是活動導入需要因人、因時、因教材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的導入方法,二是需考慮教學對象的年齡階段和心理要求,甚至教學者自身的性格特點等,精心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力求導出興趣、導出重點、導出新意,調動幼兒的心智,把幼兒引向新知,以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最優(yōu)化。
3.導入時間不宜過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有意注意一般持續(xù)時間為20~25分鐘,也稱教學的黃金時間段。而教師的導入時間一般為3~5分鐘為宜,應簡約明快,明確目的,注意形式,可以通過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新穎有趣的情境表演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在幾分鐘內引導幼兒迅速自覺地進入到學習的最佳境地,增強教學效果。
二、導入環(huán)節(jié)具體策略
精彩的導入很容易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迅速、主動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也是幼兒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我采用以下策略進行歌唱活動。
1.畫面導入,直觀形象
用生動的視頻或圖畫導入歌唱活動,給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在執(zhí)教歌唱教學活動《我是草原小牧民》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觀看蒙古大草原美麗的景色和草原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孩子們會自然地贊嘆蒙古民族精湛的樂器演奏與優(yōu)美的舞蹈表演,從而產生學唱這首具有鮮明的蒙古族特色的新歌的興趣。又如,在執(zhí)教歌曲《猜面具》《熱鬧的森林》《小小音樂家》時,我運用畫面將歌詞內容表現(xiàn)出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從而學唱歌曲,并結合各種小動物的圖片變換角色進行演示,孩子們通過用眼看、用耳聽、用腦記,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積極用歌聲演唱。
2.故事導入,妙趣橫生
對幼兒來說故事始終有著很強的“誘惑力”,精彩的故事配以老師豐富的表情、動作,最能引導幼兒進入生動有趣的情境,活躍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其想象。如,在大班歌唱活動《布谷鳥》中,為了激發(fā)幼兒學習新歌的興趣,我以森林音樂會的故事活動導入,并惟妙惟肖地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讓幼兒提前感知歌曲中的典型節(jié)奏型,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學唱歌曲的熱情。又如,在新授中班歌曲《蝴蝶花》時,我結合掛圖講故事,激勵幼兒仔細觀察和調動幼兒原有的經驗幫助理解,要求幼兒觀察,然后總結,并引導幼兒猜想:為什么蝴蝶不害怕?最后教師揭出謎底:“哦!原來是一只美麗的蝴蝶花!”教師配合啞劇表演演唱該歌曲,幼兒興趣盎然。
3.謎語導入,鍛煉思維
謎語生動形象,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游戲,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不僅有利于引起幼兒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能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習新歌《小雨沙沙》前,我先與幼兒共同玩猜謎游戲,猜一猜“千根線來萬根線,顆顆珍珠線上串,看得見來摸得著,掉在地上卻不見,這會是什么呢?”這時的孩子會努力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在同伴間相互的啟發(fā)、引導下,最終猜對答案,直接引出歌曲名稱“小雨沙沙”,讓幼兒鮮明、準確、形象地感知歌唱內容,增進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4.表演導入,感受氛圍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無論是說話還是唱歌,幼兒常常以動作相伴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肢體表演動作,讓幼兒提前感受所學音樂作品的旋律,然后再學唱,往往可以有效激發(fā)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該方法主要適用于詞曲簡單重復,歌詞內容為直接描述動作過程或是富于動作性的這一類歌曲。如,在學唱大班歌曲《粉刷匠》時,我運用逼真的動作,伴隨活潑的旋律,以啞劇表演的方式讓幼兒猜教師在做什么,生動有趣的表演不僅讓幼兒主動為教師喝彩,更激發(fā)起他們跟著我一起邊表演邊學唱的興趣。又如,在學習新歌《畢業(yè)歌》,教師先邀請幼兒創(chuàng)造兩種身體動作,分別是表現(xiàn)鐘表秒針嘀嗒運動的樣子和鳴鐘擺錘敲正點時運動的樣子,在教師的帶領下幼兒對創(chuàng)編好的成套動作進行模仿或練習,同時開始演唱新歌為幼兒伴唱。
5.節(jié)奏導入,潛移默化
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以歌曲《小雨點》為例,其最有特點的節(jié)奏為切分音,因此在導入這首音樂作品時,可以讓幼兒先聽辨這一節(jié)奏型,并加以拍擊,在隨著音樂拍一拍的過程中,幼兒會很快掌握這一最典型的節(jié)奏,從而不但增強無意注意的能力,而且增加學習音樂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6.副歌導入,激發(fā)情緒
該方法主要是針對帶有“副歌”、比較大型的歌曲提出。由于“副歌”通常是為增強氣勢、強調主題而特別設計的,因而在創(chuàng)造手法上強調重復。所以,首先讓幼兒學會唱“副歌”,然后在教師演唱整首歌曲時邀請幼兒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參與,這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在新授歌曲《秋天多么美》時,我會先邀請幼兒集體做“看樣學樣”游戲,配合兩個動作“拍腿和揮手”,通過教師唱副歌即興重復或變換動作,幼兒即興反應跟隨,要求幼兒注意觀察:在唱什么歌詞時做什么動作(在唱“來來來”時拍腿,在唱“秋天多么好”的時候揮手)。接著,再出示掛圖引導幼兒清唱到副歌開始前,教師用“來……”重新給幼兒起音,并用指揮手勢邀請幼兒參與進來,這樣會更快、更有效地達到幼兒學會唱此首歌曲的目標。
除以上策略外,教師還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更具創(chuàng)意、更精彩的導入,關鍵是導入方式應始終與活動目標內容相得益彰,并
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欣賞水平。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痹谶x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更多地從幼兒學的角度去考慮,注重怎樣讓幼兒更好地學,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并學有所得,讓孩子們盡情地暢游于音樂世界中,身心得到良好的陶冶和熏陶!
參考文獻:
[1]許卓婭.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音樂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許卓婭.歌唱活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呂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