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珉
數(shù)學活動教學是指在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活動中建構(gòu)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創(chuàng)新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質(zhì)整體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
一、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1.操作實驗活動。兒童看別人做實驗、操作與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生實踐,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發(fā)展能力。像《認識圖形》《有趣的七巧板》等課就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擺一擺,在操作中了解只是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這樣他們獲得的只是就親切牢固。
2.游戲競賽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能給與兒童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需要。如在教學乘法口訣時,教師經(jīng)常通過“轉(zhuǎn)轉(zhuǎn)盤”、“送算式回家”“口訣對對碰”等搶答游戲來幫組學生記憶口訣,這樣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記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歌唱繪畫活動。把歌唱繪畫互動引入數(shù)學課堂,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具體形象的知識。教學中利用繪畫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教師先發(fā)一張白紙,讓學生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一個鐘面。在畫鐘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發(fā)現(xiàn)了鐘面上大格和小格的關(guān)系,比單純的教師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4.觀察活動。教學內(nèi)容中有很多具體豐富的形象,要讓學生觀察了解。學生只有在“眼見為實”的見證之后,才會對有的只是記憶深刻。在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只玩具小熊,以利于學生從前后左右四個面觀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換位子,轉(zhuǎn)小熊等多種方法的觀察,很好的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5.討論爭辯活動。在緊張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受到的心里刺激強烈而鮮明,掌握的知識豐富而全面。如在教學乘法時有一道題目(1)把24本書平均分給3個組,每個組分的幾本?(2)平均每人分得幾本?(每組4人)(1)24÷3=8(本)第一題沒有錯誤,由于受第一題的影響,全班42個學生給除了4種答案。24÷8=3(本)24÷4=6(本)8÷4=2(本)24÷4÷3=8(本)之后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這4個算式哪個是對的,要說明里面每個數(shù)字表示的意思。最后集體匯報。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二、活動方法的可選擇性和活動內(nèi)容的開放性
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的方法也各有差異,對某一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各有各的習得方式。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展開同一形式的活動,必然將扼殺一部分學生的聰明才智,影響學生的發(fā)展。所以活動的形式應該是可選擇性的。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教師讓學生觀察鐘面上共有幾個小格時,有的學生是一格一格數(shù),這是最基本的數(shù)數(shù)的方法。有的學生是5個一數(shù),有的是10個一數(shù),這種數(shù)法更加系統(tǒng)性。有的學生用5的乘法口訣,這些學生思維層次更高。雖然每個學生的方法不同,但是都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是開展活動的依據(jù),但活動教學的內(nèi)容不應拘泥于教材,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如在教學感受一分鐘有多長時,除了教材上的一分鐘能做幾節(jié)眼保健操,兒童的脈搏能跳幾次,一分鐘能跳繩能跳幾下。教師還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先感受了一分鐘還能做哪些事,如一分鐘能走多少米,一分鐘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幾遍,一分鐘能做幾道口算題等。在感受一時有多長時,教師事先讓學生先了解家長在家一小時能做哪些事情,一小時能看幾集《喜洋洋和灰太狼》等,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比較全面,也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三、活動時空的延伸性
活動教學中的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35分鐘的課堂,而是積極向課外,向宏大的社會延伸。如課前給學生自學的時間,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目標預習,讓學生自己學習材料,設計活動。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又及時剎車,留有余味,讓學生課外再查找資料,做考察,做深一層的辯論。開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了廣泛的教育資源,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guān)注和發(fā)展。
四、活動時機的把握和活動時間的控制
1.課前活動。課前活動是在學習新課時,教師提出恰當?shù)念A習要求,指明總的學習方向,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學活動。
2.課堂活動。素質(zhì)教育的主政地在課堂,學生知識的獲得、情意的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在課堂上要抓緊時機,開展活動,收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3.課后拓寬。課后教師不單是布置鞏固性練習,更重要的是把課堂教學輻射到社會生活中去。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閱讀相關(guān)的材料,寫寫學習心得,自治教具學具等一系列活動來充實課堂學習的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
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時間宜控制在20分鐘左右,1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教師做簡要的講述。做方法指導,做學習小節(jié),做評價激勵,這樣能較長時間的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如我們學校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就開展了“10+6”的研究模式。10是教師講授最好不超過10分鐘,6是學生的練習量不少于6分鐘,其余20分鐘為學生活動的開展時間。
盡可能的讓學生活動,并非把過多的時間讓給學生活動,缺少了教師的指導、幫助、評價、激勵,這樣的活動目標渙散過程松散,不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和發(fā)展能力。所以活動的時間一定要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