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方媒體與風險研究綜述

      2013-04-29 05:11:44劉曉丹
      今傳媒 2013年6期
      關鍵詞:風險社會文獻綜述媒體

      劉曉丹

      摘 要:在風險社會,媒體是風險信息溝通系統(tǒng)中的重要因素。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中,媒體是重要的風險放大器,它通過傳播風險信號、污名化、漣漪效應等,強化了公眾對風險的感知。媒體傳播和放大社會風險,還關乎新聞的選擇和敘述方式上的建構邏輯。除了紙媒、電視外,研究媒體與風險的學者也開始關注電影、科幻小說、互聯(lián)網(wǎng)等其他新媒介。

      關鍵詞:風險社會;媒體;風險放大;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091-03

      現(xiàn)代社會的認知已被風險恐懼所主導,貝克聲稱正是媒體制造了風險社會的特征——標準化與隔離[1]。生活中與危害事件、物質(zhì)和科技相關的危險感知,更多取決于所接觸的媒體信息而非日?,F(xiàn)實[2]。

      諸多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在風險社會中,媒體能夠產(chǎn)生明顯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媒體的報道風險建構可以成為每天制定政策的參考之一,還能夠影響市場的發(fā)展[3]。媒體對風險的傳播甚至能引發(fā)社會運動。Burgess 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在英國新聞界出現(xiàn)的新的風險運動形式。他發(fā)現(xiàn)諸如手機、轉(zhuǎn)基因生物和戀童癖等引人注目的持續(xù)性運動,已經(jīng)變成一種新的一般化運動。不同于早先由政府干預引發(fā)的運動,這些新運動是由媒體引發(fā)的,而不是由政府干預引發(fā)的[4]。

      一、媒體的報道邏輯與風險

      簡單來說,某事件被報道是因為其能激發(fā)公眾的好奇心 [5]。為了爭奪稀有的媒體報道的時間和空間,風險和風險事件之間展開了較量。較量的結果主要取決于:1.在社會處理和應對風險的過程中,風險是否被增強或削弱;2.風險在地域污名化中是否處于中心位置[6]。

      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公正的事實應當被編排成一個平衡的故事,一個吸引人的風險故事必須具備以下因素:風險識別、風險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風險警示具有科學效度、風險評估、風險管理[7]。媒體最愛報道生活與死亡、生病與健康的話題,它們具有強烈的可議性。例如科學報道中,相比專業(yè)記者,普通記者更傾向于報道科學家之間的爭論,以及戲劇化和夸張的科學事件[8]。事件本身若與權威人士相關,并帶有個人的、具體化的角度,則這個問題就更具新聞價值[9]。符合了以上大部分要求的事件再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報道,則更強化了這些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

      事故就是這些風險事件的典型,是媒體最經(jīng)常報道的內(nèi)容之一。媒體最關注事故的原因和責任,但記者通常無法直接獲得專家的意見,以知曉哪些是錯誤的警報以及哪些事件值得關注和跟蹤報道。因此通常媒體對事故做出的迅速假設有可能是錯誤的,他們擅于在事件的開端用含糊其辭的方式吸引大眾注意。而一旦權威專家給出解釋,他們又會否定之前的觀點。這種含糊其辭的報道對公眾的影響力部分決定于報紙的可信度[5]。例如當面對科技等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風險時,人們希望從媒體方面得到關于風險的深入了解。因此記者被賦予一種責任,他們要清楚地呈現(xiàn)這些不確定性對人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所隱含的意義。不過媒體經(jīng)常只能做出這樣的保證:如果未來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科學調(diào)查來澄清或確認這些潛在風險,那么這些風險將始終是不確定的[3]。

      媒體如何建構新聞,反應了新聞訓練的模式和限制。大量的研究表明風險報道受制于新聞組織規(guī)范和訓練,諸如新聞價值和新聞來源結構,而與真實的危險并無太大關聯(lián)[10]。Allan等主張運用建構的概念進行媒體報道分析。建構(framing)被描述為一種記者所使用的策略,用于定義一系列問題,包括事件的本質(zhì)、某些事件如何成為具有新聞價值的選擇過程、引導報道方式的傳統(tǒng),以及影響公眾感知的可能后果。

      對建構分析的現(xiàn)象學和認知上的偏見,使研究者忽視了建構過程中的政治角逐,包括不同的利益訴求者(claims-maker)之間的競爭和沖突。新聞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以及其描述方式是不同的新聞主體對現(xiàn)實的定義之間角逐的結果。他們通過使用特定的修辭工具和巧妙的引導,將自我對常識的定義強加給大眾。例如在納米技術這類新興領域,相關問題的曝光率較低,還沒有對這個領域及其重要性的明確定義,因此不同的利益訴求者對其風險的言論各不相同,導致不同取向的新聞報道(news agendas)之間經(jīng)??焖俎D(zhuǎn)換。

      二、不同類型媒介制造風險的能力

      1.電視。電視節(jié)目對觀眾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媒體的發(fā)展在全球范圍內(nèi)擴展了溝通方式,遠方發(fā)生的事情滲透到個體消費者的生活中[11]。英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BBSC)的報告說觀眾非常相信電視節(jié)目的準確性,并用它們來做出重要的判斷[12]。電視劇的誤導很可能造成生活中的風險,例如9.11事件導致了全球乘客對飛行的恐懼[13]。電視劇傾向于呈現(xiàn)一個充滿暴力和危險的世界,卻忽略現(xiàn)存的秩序和安全。過分接觸電視導致觀眾將它呈現(xiàn)的畫面融入到自己的世界觀中[14]。

      Biernatzki認為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存在情感反應和真實性之間的強烈聯(lián)系。如果個人觀看電視新聞后感覺它是真實的,那么事件本身也是真實的。電視的發(fā)展,部分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只有可見的事件才能稱作新聞。能造成強烈情感反應的事件成為新聞報道的首選,即使它們本身并沒有很大的意義[15]。但電視新聞報道非常簡潔,限制了觀眾對事件的感知。復雜的事件被濃縮為新聞中很小的“視覺刺激”,卻往往能引發(fā)最即時的戲劇化效應[13]。

      2.電影、紀錄片。Ferreira認為提高公眾、技術專家和決策者之間風險溝通的有效性,應當理解公眾對風險的視覺呈現(xiàn)是如何回應和思考的。在電影這種互動形式中,觀眾能夠緊密地認同其所型塑的任務、社會和環(huán)境沖突[16]。

      另一種比較新的呈現(xiàn)風險的方式——紀錄片,它基于特定的假設情境,用一組特殊的連續(xù)鏡頭制造了災難性的場景。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了一部關于英國遭受生化危機的紀錄片。緊隨其后,2003年5月又播放了“那一天倫敦靜止了”。根據(jù)BBC所說,這種形式的節(jié)目是一種合法的新聞嘗試,它制造了針對公共安全的潛在風險。雖然這是為了警告人民忽視交通政策的風險,但同時也制造了恐慌和大眾的不安全感[7]。

      3.科幻小說。以往大部分的文獻都關注新聞是如何報道風險的,然而小說也是媒介中呈現(xiàn)風險的一種形式。小說與新聞對科學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新聞尋找規(guī)則約束科學,認為科學是可預知結果的;小說則力求打破規(guī)則,強調(diào)科學的不可預測性。小說不僅反應甚至建構了人們對科學技術潛在優(yōu)點和風險的思考[17]。

      但小說中以娛樂為目的的描述缺乏準確性[18]??苹眯≌f之所以吸引科學家是因為其對科學事實進行了扭曲和誤導[17]。但在政策制定和公共討論中指責科幻小說導致人們對風險的擔憂也有問題。以科幻小說作為風險傳播的托詞只會使公眾的疑慮變得沒有根據(jù)、非理性和情緒化,并且強化了科學家的話語地位,認為只有科學家才具有正確、客觀和進步的未來觀[17]。

      4.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與風險的研究是個新興領域,網(wǎng)絡的發(fā)展使關于風險的討論全球化。從個人的視角來看,傳統(tǒng)信息源發(fā)布的是混亂、矛盾的信息,因此網(wǎng)絡成為排除或減少這些困惑的渠道?;蛘哒f傳統(tǒng)信息資源已經(jīng)失去了公眾的信任,網(wǎng)絡成為一種新的選擇供大眾尋找不同的聲音。但新媒體的發(fā)展本身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媒體一面在表現(xiàn)其深度報道事件的能力,另一面卻強調(diào)風險事件報道的即時性。Mythen認為盡管新聞收集與傳播的技術在不斷進步,在風險研究中新聞業(yè)對風險溝通的影響仍然是個相對受忽視的領域。他認為學者仍然有一個趨勢,即假設風險溝通仍舊發(fā)生在傳統(tǒng)的媒體形態(tài)中[4]。

      三、媒體與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

      在傳播理論中,風險的放大指的是信息在由信息源向傳輸者傳播,并最終到達接收者的階段中,信號加強或減弱的過程,媒體是這一放大過程中的重要促因。

      風險的放大化主要發(fā)生在兩個階段:風險信息的傳遞過程和社會機制的響應過程[19]。第一階段中,社會及個體的“放大站”會強化或弱化風險信號的一部分,或者根據(jù)風險的屬性、重要程度過濾信號。影響風險社會擴大的信息屬性包括4種:信息的量、信息的受爭議程度如何、戲劇化程度如何、以及特殊的術語或概念所塑造的象征意蘊[19,20]。

      在風險社會放大的第二階段,信息流在不同的機制中被解讀、判定并附加價值??ㄋ古辽燃僭O了四種發(fā)起反應機制的主要途徑:啟發(fā)式與價值,社會團體關系、信號值、污名化[21]。描述事故或風險事件以及社會信息放大站行為的信息流產(chǎn)生了次級效應,這種影響會擴大,呈漣漪狀擴大。漣漪效應是風險社會放大的重要機制,HiLL用其動作卡通和恐怖電影等分析典型的媒體暴力。個人和媒體的價值觀都會影響信息的流動和放大。人們常用簡化的機制來評估風險并塑造社會反應,但當個體面對充滿風險的世界時,這些過程有時會產(chǎn)生偏好,導致扭曲和錯誤。因為個體和團體價值觀的運用也會決定哪些風險被視為重要的或次要的,必要時應當采取什么措施等[21]。

      媒體是多方觀點和方法的集合地,而其中不少是相互沖突的。Eldridge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風險放大框架中“新聞媒體變成各種參與者爭奪優(yōu)勢的戰(zhàn)場[22]”這一論斷。壓力群體在爭取安全措施的活動中尋求吸引媒體注意,專家抱怨媒體制造恐慌,產(chǎn)業(yè)和政府部門雇傭?qū)iT的“風險溝通者”以便維持公眾信心,而記者自己則描述科學爭議和風險爭論的引人注目之處[22]。

      1.信號值。在風險認知的研究中產(chǎn)生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一個風險事件的嚴重性和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事件發(fā)出的信號與預兆[20]。高信號值事件表示有新風險出現(xiàn),或風險比想象嚴重地多[21]。

      按照性質(zhì)劃分,信號存在四種類型。一,對風險或風險事件的定性,如災難性的、不熟悉的;二,對決策、管理過程、風險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定義,如能力、信任度、公平等;三,將風險或風險事件歸結到一些一般來源的陳述,如自然、科技、人、制度;四,將風險或風險事件冠以道德或價值判斷,如是否道德或違反公序良俗。

      風險信號有助于組織不同形式的責難并影響信號的強度。一,存在重點責難對象時,信號強度會增強,而在對集體責難的情況下會減弱。二,當被責難者為人們熟知時,風險信號的強度會增加。三,信號強度有可能隨著被責難者與讀者空間上的接近而減弱。四,當責難全面指向地方官僚決策時,信號強度就會被放大[23]。

      總之,關于風險事件的信號引發(fā)了一個審視事件重要性的進程?!靶盘枴彼鶄鬟f的與災難事件相關的信息,將影響人們對風險的嚴重性和可管理性的感知。如果預兆不詳,將會引發(fā)高層級社會和經(jīng)濟影響[20]。不同的受眾對相同信號的接受度不盡相同,如果告知人們某項政策所能夠獲得好處的信息,能夠促進人們對于政策的支持[25]。Renn建議關注風險信號的解碼、編碼、篩選和固化過程,認為這仍然是具有前景的研究領域[26]。

      2.污名化。污名化指與不受歡迎的個人或團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負面形象。大眾傳媒通過戲劇化的表達,以及使用插圖、象征、隱喻等手段將信號嵌入對風險的解讀中,為后續(xù)的污名化提供了基礎[6]。新聞報道通過四種方式制造污名化效應:(1)產(chǎn)生危險意識;(2)提升對已知危險的感知;(3)刺激人們回想起那些已經(jīng)隨時間逐漸消減的潛在負面反應;(4)增加了解危險的人數(shù),擴大他們的地域分布[27]。

      污名化正是由視覺符號制造和呈現(xiàn)的,圖片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負面信息。新聞圖片通過隱喻建構“視覺解釋”,同一個事件,視覺媒體中充斥著的關于危害的畫面,通常與紙媒和廣播中所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從心理學上來說,人更容易回想起高度視覺化和引人注目的事件,但是人們也容易夸大所記住的內(nèi)容。由于符號以及刻板印象都是通過對世界想當然的假設形成的,因此很難通過語言手段挽救[28]。

      四、媒體與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的拓展與批判

      許多風險感知的研究者將媒體的效應視作理所當然的,這顯得有些草率。沒有任何單一的放大因素可以確?!皢印憋L險放大過程[21]。風險報道的內(nèi)容或許不夠客觀,但也絕非完全是偏見。媒體的一個缺點就是他們將事實與其背景剝離開來,留待觀眾自己去評價。但即使對于最經(jīng)常使用媒體的人,媒體也不是塑造其風險感知的重要因素。媒體通常只能影響一般化的感知,而在個體感知方面是無效的。風險感知是否能引發(fā)行為也仍然是未知的[29]。

      更加嚴厲的批判認為,對風險放大模型的檢驗都沒有結果[30]。且相當多的研究都證實無法在風險信息和公眾對風險的理解之間建立連接[29]。Murdock等人批判這一框架至多不過是提供了一種高度簡單化的解讀。它最壞只能加劇風險專家和管理者與外行公眾之間的緊張關系。建議走出這一框架的藩籬,針對外行公眾的需求進行更加有效的風險傳播,分析他們是如何談論風險問題并對之做出反應、他們的媒體偏好、以及這些因素如何隨著時間改變[31]。Eldridge和Reilly認為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的進一步拓展,尤其是強調(diào)從符號互動理論借鑒而來的概念性問題,有可能被證明大有裨益[22]。

      雖然媒體本身在擴大社會風險,但過分限制媒體的報道,將會產(chǎn)生更大的風險。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對于事故的關注度很低甚至于報道完全被壓制。這種政策的效應使媒體報道被準確性更低的謠言所代替[5]。當專家不同意或普通人的知識與專家的知識之間出現(xiàn)分歧時,一個負責任的媒體要在有關風險的真實信息與誤導大眾的宣傳之間作出準確的區(qū)分[32]。

      參考文獻:

      [1] Beck, U.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1992.

      [2] Neto, Felix and Mullet, Etienne 'Societal risks as seen by Chinese students living in Macao',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4,2001.

      [3] Allan, Stuart, Anderson, Alison and Petersen, Alan 'Framing risk: nanotechnologies in the news',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2010.

      [4] Anderson, Alison 'Mediating risk: towards a new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2010.

      [5] Anna-Christina Blomkvist and Lennart Sj?berg, Risk and accident reports in the mass media, Risk and Society, editd by Lennart Sj?berg, Allan &Unwin Ltd, 1987.

      [6] Kasperson,Roger, Jhaveri et al, “Stigma and Social Amplication of Risk: Toward a Framework of Analysis”,”Risk, Media, and Stigm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1

      [7] David Denney, “risk and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 Ltd.,2005

      [8] Jones, G and J.Meadows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 British experience. Sci. Public ,1976.

      [9] John Hannig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6.

      [10] Bakir, Vian 'Media and risk: old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2010.

      [11] Giddens, A.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12] Burrel, I. (2003) ‘TV Dramas Put Lives at Risk with Misleading Medical Advice, The Independent, 30 July.

      [13] Moores, S.Media and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Society.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14] Gerbner, G. and Gross, L. ‘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1976.

      [15] Biernatzki, W. ‘Terrorism and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rends21(1),2002.

      [16] Ferreira, Celio 'Risk, transparency and cover up: media narratives and cultural resonance',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7,2004.

      [17] Kitzinger, Jenny 'Questioning the sci-fi alibi: a critique of how 'science fiction fears' are used to explain away public concerns about risk',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2010.

      [18] Allan, Stuart, “Media, risk, and sci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9] 卡斯帕森等.“風險的社會放大——一個概念框架”[A].珍妮.X.卡斯帕森,羅杰.E. 卡斯帕森著.童蘊芝譯.風險的社會視野(上),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20] Luhmann, N. The Reality of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1] 珍妮.X.卡斯帕森,羅杰.E.卡斯帕森,尼克.皮金,保羅.斯洛維奇,風險的社會放大:15年研究與理論評估[A].風險的社會放大[C].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10.

      [22] Eldridge,Reilly.風險與相對性:瘋牛病與英國媒體[A].風險的社會放大[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23] Susarla.瘟疫與砷:大眾傳媒批評指向與風險的社會放大與弱化[A].風險的社會放大[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24] Gerd Gigerenzer, 1 Ralph Hertwig, 2 Eva van den Broek, 1 Barbara Fasolo, 1and Konstantinos V. Katsikopoulos 1 “A 30% Chance of Rain Tomorrow”: How Does the Public Understand Probabilistic Weather Forecasts,Risk Analysis, Vol. 25, No. 3, 2005

      [25] O'Connor, Robert E. Bord, Richard J. and Fisher, Ann 'How information about likely accomplishments affects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to reduce global warming',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2001.

      [26] Renn, O.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In R. E.Kasperson and P.-J. M. Stallen (eds), Communicating Risks to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Kluwer,1991.

      [27] Flynn,” risk, media, and stigma at rocky flats”, Risk Analysis, 18(6), 1998

      [28] Ferreira, ”from vision to catastrophe, a risk event in search of images”, ”risk, media, and stigma”,2001

      [29] Wahlberg, Anders A. F. and Sj?berg, Lennart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medi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3,2001.

      [30] Pidgeon, N.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Risk Decision and Policy 4(2),1999.

      [31] Murdock,Petts,Horlick-Jones.放大之后:媒體在風險傳播中的角色再思考[A].風險的社會放大[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32] Elderidge, J. 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Harlow: Longman,1999.

      猜你喜歡
      風險社會文獻綜述媒體
      全球治理下的外層空問國際環(huán)境法治問題
      風險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調(diào)查
      風險社會理論范式下中國“環(huán)境沖突”問題及其協(xié)同治理論
      現(xiàn)金分紅與掏空文獻綜述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36:08
      馬克思創(chuàng)新思想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4:34
      論風險社會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新聞媒體角度的塑造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8:04
      Scratch教學研究綜述 
      軟件導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6:58
      當實時信息反饋成為一種網(wǎng)絡藝術
      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
      場外金融衍生品監(jiān)管制度研究文獻綜述
      荃湾区| 通化县| 元阳县| 上蔡县| 台前县| 常州市| 巍山| 庆云县| 葫芦岛市| 崇阳县| 盘山县| 岳阳县| 洮南市| 南江县| 来安县| 云龙县| 武川县| 孟津县| 桐梓县| 桦甸市| 城市| 浮梁县| 炉霍县| 景谷| 罗江县| 汉中市| 大同市| 都安| 台东县| 荃湾区| 贺兰县| 宁陕县| 洛扎县| 于田县| 吉林省| 札达县| 长葛市| 蕲春县| 仁怀市| 南通市|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