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成
選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都必然會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選官制度。其主要包括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戰(zhàn)國時期的軍功爵制、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開始的科舉制等五種選官制度。其變化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經(jīng)濟和階級關系變動的結(jié)果。
【知識點歸納】
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一)原始社會:“選賢任能”的民主制度
1.背景:生產(chǎn)力低下,生產(chǎn)方式簡單,人們共同勞動,收獲共享,和睦相處。由于社會分工的需要,人們都推選富有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勞動能手和具有指揮才能的英雄,充當本部落聯(lián)盟的帶領者、組織者、管理者和保衛(wèi)者。
2.含義:人們通過民眾大會推選有才能的人和罷免不稱職的人。
3.標準:才能與品德。
4.特點:民主選舉,選賢任能。
(二)奴隸社會:“世卿世祿”制度
1.背景: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貴族掌握政權。
2.含義:各級官吏都是由國王、諸侯按自己親屬血緣關系的遠近相應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給他們,讓他們世代相傳,稱為“世卿世祿”制度。
3.標準:血緣關系。
4.特點:按照血緣關系的世襲制度,是王權與族權的統(tǒng)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三)戰(zhàn)國時期:軍功爵制
1.背景:春秋時期以后,隨著階級關系和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2.含義:一種主要用來獎勵軍功的爵位制度。
3.標準:軍功。
4.特點: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
(四)漢代:察舉制
1.背景:為了適應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需要。
2.含義:為了廣泛搜羅、管理人才,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3.標準:才能與品德(聲望)。
4.特點:由地方推選人才為官(自下而上的選官),而把任命權集中到中央。
(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東漢后期到魏晉南北朝時,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選官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支配。
2.含義:依據(jù)門第高下來品評人才,選拔官吏。
3.標準:門第出身。
4.特點:依靠門第選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之人,很難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六)隋唐以來:科舉制
1.背景:隋唐時,世家大族日益衰弱,庶族地主崛起,并要求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國家統(tǒng)一也要求把選官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以加強中央集權。
2.含義: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
(1)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
(2)宋朝科舉制的發(fā)展??荚嚪譃猷l(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jīng)諸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經(jīng)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悸闪睢喟傅?。
(3)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制度。20世紀初,由于國內(nèi)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3.標準:才能(主要是考試成績)。
4.特點:中央用考試方式選官,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
5.意義:有利于打破貴族特權,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把選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并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
1.有利于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正常運轉(zhuǎn)。在先秦時期,維護了宗法制為核心的奴隸制政治體制,保證了貴族政治、經(jīng)濟的特權和王權的正常過渡;在封建社會,維護了封建皇權至高無上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保證了封建統(tǒng)治制度的正常運轉(zhuǎn)。
2.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大一統(tǒng)”局面。從中央政權體系看,通過選官制度,選拔效忠于王朝統(tǒng)治者的中央官員,保證了王朝統(tǒng)治;從對地方官員的選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與統(tǒng)治人民。
3.選官制度的標準化、制度化對國家選拔官員有積極作用。選官制度不斷發(fā)展,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維持了國家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4.選官制度的變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官員素質(zhì)不斷地提高。
【方法指導】
一、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規(guī)律
1.選官制度的實質(zhì):保證和鞏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重要舉措,其核心是為統(tǒng)治者選拔維護統(tǒng)治的人才。
2.選官制度的標準:先秦至隋唐前期是以血緣關系為主,以門第望族為選官的主要依據(jù),其方式有世襲和任命兩種;隋唐至明清時期是以才學為選官依據(jù),采取考試方式選拔官員,由皇帝任命。
3.選官制度的方式:由世襲、地方評議推薦的方式逐漸演變?yōu)橐钥荚囎鳛檫x拔的主要依據(jù)。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
4.選官制度的地位:以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看待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歷代選官制度在初期都主要起到鞏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后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5.選官制度發(fā)展變化的主要原因: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動,需要不斷調(diào)整以適應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需要。
二、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啟示
1.從選官制度的作用和影響來看,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關乎國家興衰。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但凡建立豐功偉業(yè)的統(tǒng)治者,他們成功的基本經(jīng)驗之一就是在用人或選官上實行任人唯賢、唯才的路線;相反,用人唯親、唯資、唯財?shù)慕y(tǒng)治者,社稷江山總是難以長久穩(wěn)定。
2.從選官制度的標準來看,要選擇德才兼?zhèn)涞娜瞬?。只有從實際出發(fā),并注意把握人的德和才的總體與大端,而不拘泥于其“小善”與“小節(jié)”,才能真正地發(fā)現(xiàn)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3.從選官制度的方式來看,強調(diào)對人才的考察,既重視科目考試,以觀其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視其實際表現(xiàn),以觀其操行與才能。這種重視多渠道選拔人才的做法,就為正確用人與選官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基礎。
【典型例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與共開國之人及其子孫也?!蠓蛞陨辖允雷?,不在選舉也。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
材料二 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
——《晉書·段灼傳》
材料三 《傅暢自序》云:“時清定九品,以余為中正。余以祖考歷代掌州鄉(xiāng)之論,又兄宣年三十五立為州都,今余以年少復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覽》
材料四 鄉(xiāng)會試考官、房考、監(jiān)臨、知貢舉、監(jiān)試、提調(diào)之子孫及親族,例應回避。雍乾間,或另試,或題由欽命,另簡大臣校閱。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子弟、戚族亦一體回避。
——《清史稿·選舉志》
材料五 根據(jù)1855年前后英國議院辯論記錄及相關資料,得出結(jié)論:“中國的科舉制度在英國已廣為人知;在當時英國期刊文獻和議會辯論中,競爭考試的觀念均與中國有關;議會內(nèi)外都認為考試制度是中國創(chuàng)立的制度,而且沒有人加以否認;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先于中國采用競爭性的文官考試制度,而且沒有任何西方的個人、國家或種族聲稱其擁有考試制度的發(fā)明權?!?/p>
——張沅長《中國與英國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國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嶄新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因而也是不列顛現(xiàn)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點。
——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決心》
(1)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選官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西周為了維護政治穩(wěn)定和權力的傳接實行了什么制度?
(2)根據(jù)材料二、三分析,傅暢為何能“至于上品”?與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有何共同特點?
(3)綜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選官制度有何變化?
(4)根據(jù)材料五、六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1855年英國實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5)綜合上述材料,從君主專制和東學西漸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影響。
【參考答案】
(1)主要依據(jù):血緣。制度:嫡長子繼承制。
(2)原因:身為中正;門第高貴。共同特點:封閉性、壟斷性。
(3)選官形式:由世襲、推舉到考試;選官標準:由血緣、門第到考試成績;選官范圍:不斷擴大;選官特點:由封閉、壟斷到公平、開放。
(4)中國科舉制;工業(yè)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
(5)從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演變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中國科舉制成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藍本,促進了近代西方政治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