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舉宏
課堂教學評價表直接反映設計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所秉持的教學理念,尤其說明他們關于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和意義建構。因此,研究他國的課堂教學評價表會帶給我們不少的啟示,以利于我們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并以較為完善的評價機制引導教師研究教學、改善教學。
一、日本小學不同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視點
表1 日本小學不同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視點之比較[1]
1.簡要分析
表1將理科、社會科課堂教學評價相互分開,列舉了各自的評價視點。兩者的不同點在于:①理科教學評價明確劃分為學生、教師兩個維度,進一步明確了教師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在于提示、扶助、擱置、組織和拓展等。而社會科教學評價則沒有將教師和學生劃分開來進行考查,但并不意味著放棄對教師行為和責任的考查,因為在評價視點的描述上也有暗含行為主體是教師的指標,如“課桌巡視”、“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積極反饋”、“張弛有度”等。②理科教學與社會科教學在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方向和側重方面有所不同,理科教學更加注重實驗技能、觀察技能,以及推理、類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即突出了培養(yǎng)實驗技能、邏輯推理能力等理科教學的特點;而社會科教學更加注重語言表達能力、個性思考能力、資料解讀(包括時代認識)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上述能力正是社會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和顯著特點。不管是理科教學還是社會科教學,除了教學目標指向側重點不同外,其主要教學理念則是相同的,學習的組織形式都明確為“小組學習”、“班級討論”等,在學習情緒上都強調“樂此不疲”、“高漲的參與度”、“高昂的學習積極性”、“自發(fā)的班級討論”等,在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方面都強調“暢所欲言”、“自由”、“個性”、“個別化”、“獨創(chuàng)性”、“多樣性”等,都十分重視“班級氛圍”、“班級生態(tài)”、“師生態(tài)度”的考查和評價。
2.主要啟示
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但教學評價卻是一個瓶頸,其中包括課堂教學評價。通過表1,我們大致可見日本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關注點,它帶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有二。
其一,文理有別的背后是不同學科教學存在著不同的教學追求。教學中學科分野是在社會分工、科學分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學校教育為了呼應社會對不同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而設置不同課程進行分科教學。雖然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課程呈現(xiàn)綜合化的傾向,但是核心科目仍為分設狀態(tài),而不同核心科目的課程目標存在明顯差異。如美國小學開設的核心科目中,語言科目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能廣泛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實現(xiàn)自主表達,口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并重;社會科目教學的目的在于提供有關人類社會的歷史、現(xiàn)狀及未來的知識,掌握處理各種信息的技能,學會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參與社會的機會;數(shù)學科目教學的內容通常包括算術運算、幾何、測量、計算器(機)、概率和統(tǒng)計、函數(shù)、邏輯等,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科學科目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掌握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掌握科學知識,以利于了解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為成為民主社會的公民培養(yǎng)適當?shù)膽B(tài)度和技能,讓學生掌握事實、概念、理論、原則等知識性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觀察、測量、分類、比較、推理和概括等能力;體育和保健科目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掌握一定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在體育運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使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保健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音樂和藝術教育科目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由此可見,不同學科的教學任務存在明確的分工,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必然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關注點必然有所不同。只有通過不同的評價量表對不同學科課堂進行分別考察,尤其需要突出觀察不同學科核心知識和專業(yè)能力的教學狀況,才能做出符合學科課程目標的判斷。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少學校、不少地區(qū)普遍存在所有課堂共用一張課堂教學評價表的現(xiàn)象,這種“一把尺子量天下”的做法,既漠視不同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又無視教學復雜性的存在。因此,分學科、分課型、分主題開展課堂觀察和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評價專業(yè)性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觀察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并透視行為背后的教育意蘊和價值。
其二,文理相通的背后是共同的育人使命和教育原理。在我國,分科教學受到空前質疑,主要是因為分科教學已經畸變?yōu)榉謹?shù)教學,從而導致中學過早文理分班、學科被劃分為主科和副科、為考試而教、脅迫學生反復訓練、育人功能被嚴重削弱、學生個人尊嚴和權力被踐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忽視等一系列危機的發(fā)生。上述問題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集中反映為重視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教學的有效性被理解為“考試的有效性”。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日本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思路,進一步轉變觀念,切實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積極變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建立以學生參與度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變革課堂教學。以學生參與度為核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應主要包括下列主要視點:①明確教學中教師引導、提示和扶助的職能,嚴防教師脅迫學生機械訓練、采用強制手段控制課堂。②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將自主思考、小組學習、班級討論等作為基本考察內容。③班級自由探討的氛圍、學生積極而高漲的學習熱情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④學生能否進行自由思想、產生獨創(chuàng)性的思維?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個別化的處理?應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指標。⑤具有學科特點的核心知識和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情況等應按照不同學科分別認真對待。
二、美國高中課堂觀課表
1.簡要分析
表2是美國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高中一張課堂教學觀察表,共列舉了20個觀察項目,并對其中7個項目分別規(guī)定了具體觀察內容。第1項考察教室物理環(huán)境,主要從教室的布置、學習內容的展示、學生作品的展示等方面進行。第2~5項主要考察教學秩序的規(guī)定性,這對于美國的課堂教學來說是一項基本保障。第6、8、20項都需要觀察者通過自身對課堂實地的觀察進行分析,并形成系統(tǒng)性的判斷,以畫圖的形式表達和呈現(xiàn)自己的分析結果,這3張分析判斷圖分別是師生關系圖、教師行動圖、學生水平分布圖。第7、9項分別考察學生和教師的提問,因此,問題以及問題引發(fā)的師生互動交流作為獨立的觀察指標明確于表格中。第10、14、15、16、17項重在考察教師的教學技能,考察的內容分別是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法、保持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保證所有學生成功的方法、教師的肢體語言、使用幽默的方法。第11項考察課堂構成,課堂教學中導入、復習、知識呈現(xiàn)、指導練習、獨立練習、學習評估、學習結束和學習拓展等眾多內容都只是作為1個項目,在整個觀察體系中的權重與我國通常的課堂教學觀課表形成強烈的反差。第12、13項主要考察教學硬件設施,如教學的教材、材料和設備等。第18、19項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其變化,如學習效果、學生的行為動作,難能可貴的是觀察者需要對學生進行重點抽樣觀察。
2.主要啟示
表1提供的是日本小學課堂觀察的視點,為我們找準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向提供參考依據(jù);表2作為直接應用于課堂觀察的工作表,則具體細化了各個觀察項目及其相關內容,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三。
其一,把課堂教學評價當做一項科學實驗實實在在地做。研讀表2后,給人的強烈印象是它就是一張實驗觀察表——教育科學實驗觀察表,項目明了,內容具體,尤其注重事實和現(xiàn)象的觀察和描述。在20個項目中除了第6、8、20項屬于間接分析外,其余17個項目都是關于“是什么”、“發(fā)生了什么”的現(xiàn)場發(fā)生的事實記錄,如教室布置的情況、該學生做了些什么、學生如何發(fā)問、教師的提問方法、教師使用了什么材料和設備、教師的肢體語言等,甚至提問的是男生還是女生、前排的學生還是后排的學生都清晰說明。這樣的觀課表實實在在、具體明了,注重觀察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的實然狀態(tài),觀察者使用時容易操作。恰恰相反,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多為抽象的分析推理,指標過于籠統(tǒng)和概括,如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好、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思維活躍、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等。觀察者在使用時難以把握,不少項目的觀察結果多半是通過觀察者主觀臆測得出的,沒有實證依據(jù)。
其二,注重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在20個項目的敘述中觀察對象直接是教師的有十幾個項目,但是我們仔細解讀后發(fā)現(xiàn),這十幾個項目的教師行為都是置于服務于學生的地位,而不是控制者、決定者的地位。如第1項關于教室布置的3項內容都是為了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展示學習內容、學生作品;第9項關于教師提問的5項內容大多指向學生,包括男生/女生、教室一側的學生、前/后排的學生;第14項關于保持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中明確要求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包括學生的公開反應、隱蔽反應;第15項關于教師如何保證所有學生的成功,更加突出教師的勞動應服務于學生的成功,而且是所有學生的成功;第17項關于教師如何使用幽默,其效果也必然是通過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才能得出。由此可見,由于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包括知識優(yōu)勢、經驗優(yōu)勢、心理優(yōu)勢、身體優(yōu)勢等,要在課堂中真正確立師生平等、民主、互動的健康關系,更需要通過評價指標限制和規(guī)定教師的行為及其作用,而不是僅僅在評價指標的數(shù)量上學生方面占有優(yōu)勢就萬事大吉了。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評價表時應該更加注重指標的內在實質,關注學生學習行為的同時,還需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并且將教師行為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如實考察,真正勾畫出一張實際的師生、生生關系圖。
其三,突出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關注。在20個項目中關于課堂構成的8項內容僅僅作為1個獨立項目加以觀察和評價,而導入、復習、知識呈現(xiàn)、指導練習、獨立練習、學習評估、學習結束、學習拓展這8項內容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表中往往占據(jù)主導地位。由此可見,我們更加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和進程,更加注重學生練習的得分結果。表2反映了美國的課堂教學及其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如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獨立練習的能力、拓展應用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評價是否保證了所有學生的成功,則需要以發(fā)展性評價的視角通過考察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彰顯、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來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教育研究,2010(10).
[2] 王林虎.中美課堂觀課表的異同.人民教育,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