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君
新課改以來,課堂討論成了教師常采用的教學手段,許多教師主觀地認為設置了問題,學生參與了討論,課堂熱鬧了,就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其實不然。記得一次去一所名校聽公開課,45分鐘的時間教師給了學生兩個問題,分別讓學生討論了10分鐘左右,又讓學生陳述了10分鐘,最后加以總結。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很熱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非常高,但教學效果如何?課后細細品味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過于程式化,創(chuàng)設的情境沖淡了歷史的“原味”,這種以課堂討論來體現(xiàn)新課改理念的做法可以說是低效的。那么,要提高歷史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注重課堂討論的合理性
進行課堂討論能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不過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繁重,不是什么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討論的,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討論的合理性,對組織學生討論的內容有所選擇,要服務于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進行課堂討論應著眼于達成素質教育這一出發(fā)點,通過設計合理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注重課堂討論的靈活性
通過課堂討論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風采。這就要求課堂討論的問題要靈活,立意要高,同時難度也應該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
三、注重課堂討論的創(chuàng)新性
歷史教材不是歷史學習唯一的資源,歷史課堂資料可以是歷史史料、歷史遺址等。因此,課堂討論問題的設計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而要擺脫“以本為本”的束縛,整合課程資源,把歷史探究延伸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通過討論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如在進行《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課的教學中,需要學生討論孔子思想的影響,筆者打破了常規(guī)的設問方法,提供給學生以下兩段材料,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討論。
材料一 孔子的學說也不過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華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溫良恭儉讓;什么“克己復禮”,只有一個字:“禮”,而他的“禮”的核心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禮”,……我們不可以隨意否定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可隨意拔高一個歷史人物。
材料二 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歷代當權者都推崇儒術,奉為治國方略?!叭省迸c“禮”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對任何時代、任何制度都是適用的?!敶酥H,儒學再次引人關注:“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格言,耳熟能詳又歷久彌新,仿佛就是針對現(xiàn)實社會的某些弊端發(fā)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建議,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方面汲取孔孟倫理原則,提出了更符合實際的建議:“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p>
——崔道怡《略談孔子塑像》
設問:根據(jù)材料,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為孔子塑像的行為?從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等方面分析為孔子塑像的理由。
以上材料的提供,擺脫了教材對孔子評價的局限,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問題的設置價值取向及時代感強。當然,學生在討論這些問題時也不可能脫離書本,而需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一次全新的體驗。根據(jù)第一段材料,學生分析出:孔子的學說也不過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華文明;孔子的思想在當時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可以隨意否定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可隨意拔高一個歷史人物。討論第二段材料后,學生認識到孔子思想具有現(xiàn)實意義:儒家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培養(yǎng)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提升個人修養(yǎng);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當今民主政治建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等。以上材料的展示是對課堂知識的補充與延伸,對材料的閱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度。通過討論,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身心成長。
總之,要使每一堂課上的討論真正有實效,作為“導演”的教師,課前要依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精心的準備,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上,教師要巧妙點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在課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思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