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教學指令語是課堂上教師使用的、用以實現教學功能的話語,是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某事的一種言語行為,是活動前被用來解釋相關內容和相關操作程序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使用清晰、得當的指令語將直接影響到其教學效果。特別是在外語和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都至為關鍵,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要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才能得到有效傳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因為教師語言本身起著對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1]英語課堂是一個特殊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教師的課堂言語行為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教師的任務是將文本知識轉化成可以操作的課堂教學活動,活動開展的質量往往決定了教學效果。所以在單位課堂教學時間內或單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制訂清晰、明確的教學活動目的,并發(fā)出清晰、明確的教學指令,是一線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避免無效的教學指令語
教師慣用一些表達方式來簡化和闡明復雜的指令來幫助學生理解,然而仍有一些導致無效指令的因素存在。
(一)冗長的指令
當學生在得知他們即將要開展某項活動時,他們的注意力早就飛到活動中去了。這時,教師的指令語就一定要簡短、清晰。如果教師沒做好這一點,那就會導致活動的失敗。比如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教學過程中,有個教師設計了分角色朗讀這一活動。教師說:“Now lets read the text role by role. You should try to find out how many questions the two brothers asked Henry Adams. I will read the questions and you read the answers. At the same time, try to catch the character of Henry Adams.”由于本文是劇本,學生非常感興趣,未等教師布置好任務就開始動起來了:有的在商量怎么分角色,有的在獨自朗讀,有的開始默讀。這樣就無法達到教師預設的教學活動目的。
(二)模糊的指令
在課堂觀察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教師在課堂上忙于完成事先設計好的眾多教學任務,在45分鐘的時間里不斷變換著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下達著新指令,而且課堂指令模糊不清,讓學生無所適從。有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Healthy Life,課文由一封爺爺寫給孫子的信和一個關于如何戒煙的網頁兩個部分構成。教師要求學生讀課文的指令是:“Now boys and girls, please read the text individually.”發(fā)完這一指令之后,教師就忙于在黑板上板書,頭也不回地持續(xù)板書至少5分鐘。這一指令顯然過于模糊不清,學生會納悶是閱讀文本兩個部分呢還是單純的信或網頁。這樣不僅不會提高課堂效益,有時還會干擾學生的思維。如果能對指令語作一下修改,那么情況就會不同了。如:“Now boys and girls, please read the letter Advice from Grandad individually.”這一指令比第一個指令明確,讓學生明白下階段的學習任務是讀《爺爺的來信》。又如:“Now boys and girls, 3 minutes to read the letter Advice from Grandad individually. 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tell me the answers to the three questions.”這一指令不僅有任務,還有完成這一任務的時間以及如何檢查落實指令執(zhí)行情況,比上一個指令更明晰。顯然,一條明晰的課堂指令必須包含明確的任務、完成的時間、完成的辦法、任務完成后的檢測等四大要素,有時甚至還要包含完成這一任務的學生將得到什么評價等。
(三)干擾性指令
有的教師在發(fā)出某個教學活動的指令后,深怕學生不理解自己的意圖,所以再三解釋自己的指令;或出于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俯身詢問學生是否能理解教師的意圖或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什么困難。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干擾學生的思維,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如在一次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主辦方為第一天的賽課選取了一則“心靈雞湯式”美文Daddys Hands,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語言水平和生活經歷對其加以改編。文章通過對父親雙手的細膩描寫,歌頌偉大的父愛。而在賽課中,一些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體驗父愛”,另一方面又在學生無法靜心讀完相關文本內容的情況下要求學生“share”。對此,葛炳芳老師點評說:“我們似在用幾近‘野蠻的手段(學生沒有時間讀完相關文本)要求我們的學生進行最細膩的情感體驗(‘體驗偉大的父愛)?!?/p>
(四)傷害性指令
在一次公開課中,筆者聽到教師說:“If you are good enough, you may raise some deep questions after reading the text.”這樣的指令語肯定會讓學生聽了之后在心中嘀咕:什么叫good enough, 還不是認為我們不行?對此,還不如換一種說法: “Please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Use your head and Im sure you will show me some deep questions.” 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即使學生做錯了,教師的話語中也應帶些鼓勵的色彩,這樣有利于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指令語
學生只有在他們認為舒適的環(huán)境中才講外語。洞悉學生心理,才有可能營造安全、民主的課堂氣氛。另外,根據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需要不同的條件。師生關系(教師行使職權,學生必須執(zhí)行)是實施命令這一言語行為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師生這種特殊關系決定了教師的課堂指令具有命令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言行具有支配權和控制權。[2]然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師的這種命令式直接指令應隨之減少,不具命令性的間接指令(如請求)應隨之增多。教師的“請求”式間接指令行為會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減輕學生的壓力,增加師生之間的平等感、親近感,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高中英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語氣的指令語。
(一)需要學生作出選擇時
需要學生作出選擇時,教師可以用疑問形式的指令語,例如:
Who would like to read?
Who knows the answer?
Any volunteer?
Can you?
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it?
(二)需要控制學生行為時
需要控制學生的行為時,可以用命令、請求、建議等語氣來實現,如:
Be quiet!
I would like you to retell it.
Would you mind switching the light on?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write it down.
(三)針對文本解讀的提問時
在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教師當然要組織語言對學生進行提問,以檢測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以及對教師授課的接受程度。提問語按問題形式分,可分為特殊疑問句提問、一般疑問句提問、選擇疑問句提問和陳述句提問。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味地追問學生“Do you understand? ”“Are you clear?”“Can you follow me?”等,以此來了解學生是否理解教學內容,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學生的肯定回答,可能出于以下情況:我害怕別人說我很笨;我不想浪費大家的時間;我想我是懂了,不過……有時學生會由于受到頻繁追問而產生焦慮情緒。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實踐來檢驗,而且在檢驗的過程中應避免一直使用一般疑問句。教師應更多地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替換練習、組織特殊疑問句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因為這樣的實際運用比含糊的表達更能說明問題。
(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
真實的評價指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學生的真實表現,來考查學生學業(yè)進步情況的一系列評價程序。學生活動完成后,一定要給予評價。評價一方面是檢查學生的活動成果,另一方面是滿足學生展示的愿望、感覺成功的喜悅。教師的積極反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而如果反饋過于籠統(tǒng)和單調,則無益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肯定反饋,肯定學生的成果,給予他們繼續(xù)努力的信心。而在使用否定反饋時應盡量采用委婉的表達方式,不直接打擊、傷害學生勇于嘗試的信心與勁頭。委婉語在課堂上的得體使用是教師語言藝術修養(yǎng)水平的體現,也是確保理想教學效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3]同時,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筆者曾在一次公開課上聽到一位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了評價,感覺眼前一亮。學生說:“In our study,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each our goal. Fight, fight, fight, till succeed.”教師聽了不是簡單地加以肯定,而是用非常贊賞的語氣對學生大加鼓勵:“Sure. I admire your spirits, and youll be a braver and braver person.”這樣的評價跟一個簡單的“good”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綜上所述,課堂指令是教師信譽之所系,是課堂效益之保障,是學生信心之源泉。教師指令語使用不當,會對學生的理解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其對指令的執(zhí)行;教師指令越清晰和簡化、創(chuàng)設的語境與話題的關聯性越大,學生對指令的理解和任務的執(zhí)行就越好,這點對英語成績好或差的學生均適用。
參考文獻:
[1] 陳藹琦,曾淡君.淺析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教師語言的語用功能.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54~57.
[2] 郭林花.英語專業(yè)教師課堂指令性言語行為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05(3):40~43.
[3] 付褗.英語教師課堂指令和評價性委婉語的語用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