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怎樣的呢?每想到這個問題, 我的腦海里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貫老師的一篇《我是怎樣變成一只小板鴨》的教育童話: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潑的小鴨, 經(jīng)歷“填”“考”“醬”三個階段, 最終被磨練成了一只規(guī)格標準且唯一的“板鴨”。這算不算是傳統(tǒng)教育的悲哀呢?長期以來 ,我們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獨到的見解。課堂上, 教師的“問”代替了學生的“問”,教師的“問”剝奪了學生的“問”, 使本該充滿問號的童年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很快就變成了句號。難怪, 袁振國先生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會有這樣精辟的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有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 年級越高,問題越少。”
俗話說得好,“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學起源于問,學總是和問緊緊相連的。我們讓學生學會做學問,就是首先讓他們學會問。因此, 對于教師來說,培養(yǎng)學生自覺、強烈的問題意識, 讓學生掌握“質疑”開啟這把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的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那么,如何讓學生腦中充滿“?”(即,樂問),且是有價值的“?”(即,善問)呢? 在教改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樂于發(fā)問、善于質疑能力的發(fā)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xiàn)。
一、明確目的,轉變觀念
實際教學中,這樣幾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①依然故我型。即,導學前,讓學生讀文充分質疑,導學時卻將學生之疑置于一邊,依舊照本宣科。②生搬硬套型。即,把質疑當做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明明學生已無疑,教師卻仍堅持要學生質疑。③巧設埋伏型。即,學生讀文后,象征性地叫幾位學生提問題,而所提的問題“恰好”與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導學思路“不謀而合”。
之所以存在以上現(xiàn)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質疑的目的不明確。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必須先明確讓學生質疑的目的。質疑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個:①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②挖掘學生潛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的能力;③使學生的質疑為教師的導學指明方向,以提高教學效率;④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并給予幫助。
人雖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于提問的能力仍需要或者說主要靠后天培養(yǎng)。因此,教師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機械地用同一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學生,規(guī)范和限制他們的思維活動,而是應當一改往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悉心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勵學生學有創(chuàng)見,贊賞奇思異想,允許學生答錯了重答,將說不完整的補充完整,沒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明白的可以舉手再問,見解不同的可以再探討??傊?, 對待學生的質疑,即使幼稚可笑,也不能輕易否定,或諷刺挖苦,或敷衍了事,而是必須加以正確引導,耐心釋疑。因為,高質量問題的提出一般都是從低質量問題起步的。
二、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要求學生身子要坐直,雙手整齊地疊放在課桌上,或背于身后,發(fā)言要先舉手,不準隨便講話。這些僵化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的神經(jīng)始終處于高度緊張與戒備狀態(tài),同時產(chǎn)生了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面對嚴肅有余、親切不夠的教師,學生個個正襟危坐,不茍言笑。試想:在這么緊張的氛圍里,要讓同樣緊張的學生產(chǎn)生質疑問難的興趣,難道不是一種奢望嗎?
要改變目前的狀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十分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探索問題的環(huán)境,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障礙,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使他們的身心得到解放。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名普通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與他們平等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探討,鼓勵學生在無拘無束、無壓力的課堂里敢說、敢問、敢辯,輕松自在、有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
此外,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提問、設疑的時間,也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只有給足時間,讓學生從容、充分地去讀、去思考、去揣摩,他們才能發(fā)現(xiàn)哪些問題是自己不能確定的,哪些問題是自己不能解決的。也只有這樣的質疑,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三、提供范例,教給方法
進入21世紀,教改的步伐在加快,力度在加大,已習慣了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學生,面對要求其質疑問難、自主學習的教師,眼神茫然,不知所措。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的質疑問難顯然十分被動。因此,教師的引路點撥顯得尤為重要。此時,為學生設疑示范,有利于激活學生昏睡的腦細胞,使它們恢復思考能力。例如教學《白楊》中“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高大的白楊樹”與“幾棵小樹”分別指誰?為什么你會這么認為? ②“ 風沙”暗指什么?“迎著風沙成長起來”你認為是要說明什么呢?③爸爸的嘴角“浮起一絲微笑”,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教師的設問示范不僅讓學生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更主要的意圖是在于讓學生模仿,明了應怎樣設問,該從何處著手。
當然,僅靠模仿是不夠的,教師還應教給學生更多的質疑方法,以下再介紹幾種:
1.從矛盾處入手
例如《鸕鶿》這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天色逐漸暗下去,湖面恢復了平靜,只留下一條閃閃的水痕”。導學時,有學生問:既然湖面恢復了平靜,那為什么又有水痕呢?經(jīng)過師生共同探討,學生明白了這樣寫是為了強調當鸕鶿不再下水捕魚時,湖面又變得平靜了,只不過平靜的恢復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課本中還有許多與上述例子相似的看似矛盾實則對立統(tǒng)一的例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矛盾突出的地方, “打破沙鍋問到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無疑有極大的幫助。
2.從課題入手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法 ?”有的學生問,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有的問,誰去送總理?也有學生問,群眾怎樣送總理?還有的問,群眾為什么要去送總理?學生的問題基本上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只要他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文中找答案,相信理解課文內容與思想感情不再是難事。
除了以上方法, 還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學習目標、課文內容、重點詞句、過渡句段、關鍵標點、修辭手法、文章題材、插圖等處質疑。如此一來,既教給了學生多樣的質疑方法,又能避免他們漫無邊際地提問題,有利于提高質疑問難的含金量。
四、適時點撥,精心篩選
教學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學生的思路打開后,他們所提的問題五花八門,顯得多而雜,所提問題的質量也不高,有相當一部分問題還不能觸及文章的實質。此時,教師應適時點撥,教會學生如何篩選問題。
那么,什么是問題篩選?就是要把那些次要的、非本質的問題舍棄,只經(jīng)歷那些主要的、本質的問題的探究過程。例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①董存瑞是哪個地方的人?②隆化在哪里?③董存瑞怎樣炸暗堡?④為什么課題不用“董存瑞炸暗堡”,而要多加“舍身”一詞呢?⑤暗堡筑在什么地方?對我軍造成了怎樣的威脅?這部分內容為什么要詳細介紹呢?它與董存瑞炸暗堡有什么關系?我提示學生:哪些問題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觸到課文的實質?學生充分討論后得出的結論是:問題①②與課文的實質無多大關聯(lián),可以略去,而問題③④⑤緊緊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分析探究這些問題,能幫助大家更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師適時點撥,學生便能及時悟出質疑要精當、扼要,問題的篩選應以緊扣文章內容與主旨為原則。只要學生把這一原則運用于實踐,假以時日,相信學生所提問題的質量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少下定論,無語氣暗示,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度的問題空間,還給學生思維馳騁的自由,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