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一篇徹底告別官場,選擇歸隱田園的宣言。此文筆法純熟,結(jié)構(gòu)完整,感情濃郁,影響深遠。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此文進行寫法上的分析歸納,得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寫作技法,以便于學生運用寫作中。
[關(guān)鍵詞]寫作;真情;技法
冰心老人曾說“我手寫我心”。寫文章提倡真情流露,好文章往往也是以真情感染人、打動人,在情感上與讀者形成共鳴。目前學生寫作文大多有這樣的困惑:不知如何下筆,該寫些什么,結(jié)果為湊字數(shù)拼命擠牙膏;即使能精心構(gòu)思,寫完后總感覺缺了點什么。說到底,這源于寫作未能用心用情。沒能打動自己,更別說打動別人。所以,教師在寫作中應提倡講真話,訴真情,忌矯揉造作,假話連篇,塑造“求真”的人格品質(zhì)。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就是這樣一篇“我手寫我心”、情感真摯的好文章。值得教師和學生學習借鑒。
一、真情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選擇舍棄總能牽動內(nèi)心,激發(fā)情感。只有用心體會生活,把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感情付諸筆端,方能成就美文。
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寄寓外祖父家。受祖父影響,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走上仕途。義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彼麌@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歸去來兮辭》,此文表明他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表明他徹底拋開塵世的煩擾,追求自由的返璞歸真的精神世界?!稓w去來兮辭》無疑是他的人生告白書,是他寫給世人的宣告書,字字句句流露出真情,而這種真情源于他的生活,源于他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源于他不一樣的精神世界。
二、真情善于表達
有了真情,自然能以情動人,可是真情又該如何恰當?shù)乇磉_?有些同學感嘆現(xiàn)實中父母的愛確實令人感動,可是寫出的相關(guān)文章似乎引起不了多少共鳴。該怎么辦呢?《歸去來兮辭》給了教師一些啟示。
1.借用問句嘆句,抒情自由靈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文章開門見山地喝出久蓄心中之志,好像長吁一口悶氣,感到渾身輕松自在。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笔钦f自己使心為身所驅(qū)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說寄身天地之間不過短暫的一瞬,為什么不隨自己的心意決定行止呢?“胡為遑遑欲何之?”是對汲汲于富貴利祿、心為形役的人們所發(fā)出的詰問。最后“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示隨順死生變化,一切聽其自然,樂天知命而盡其余年。
《歸去來兮辭》一文借鑒了“楚辭體”,句式靈活,形式自由。借用“兮”字幫助語勢,運用“胡、奚、曷”等疑問詞加強語勢。加上這些感嘆與發(fā)問確乎發(fā)自內(nèi)心,不同于那種高談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道士;因而更能觸動師生心弦。
2.動詞富有美感,直接表達感情
從直觀的、形象的角度來看,人和物“活”的主要標志是“會動”“能動”。動詞是體現(xiàn)人內(nèi)心情感的主要語言成分。選用準確恰當?shù)膭釉~是作者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直接抒發(fā)了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的快樂?!澳苏昂庥?,載欣載奔”,寫初見家門時的歡欣雀躍之態(tài),簡直像小孩子那樣天真。“僮仆歡迎,稚子侯門”,家人歡迎主人辭官歸來,主仆同心,長幼一致,頗使作者感到快慰。準確、傳神的動詞真實地再現(xiàn)了作者的內(nèi)心。同時使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一方面如行云流水一樣奔放,另一方面又“從心所欲,不逾矩”,值得教師學習借鑒。
3.借用景物,寄托情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動而景搖曳多姿。作者以飽蘸詩情之筆,逐層寫出種種令人流連忘返的景物,把內(nèi)心情感、人生志趣一一寄托于景物,給教師展現(xiàn)了一個與污濁官場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彼删摘q存,以喻堅芳之節(jié)仍在;有酒盈樽,則示平生之愿已足?!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是寫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無心;又像那歸飛之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情與景遇,悠然會于心。
發(fā)乎真情,借助技巧,止于文字,陶淵明給教師呈現(xiàn)了一篇曠世美文。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宋庠說:“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至真至情,才是此文贏得如此高的評價的重要法寶。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