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凌
《辭?!返诹嬖谧⒁舴矫娴男抻喎容^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①以往各版《辭?!氛Z詞部分是以文言詞為主,第六版修訂,增加了較多現(xiàn)代漢語語詞條目和義項,這樣就產生了古今漢語音義的梳理和融合問題;②修訂中嚴格執(zhí)行國家規(guī)范標準,在注音方面,執(zhí)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規(guī)定,且注重和社會語言生活保持一致;③整理、完善詞目注音底本,繼續(xù)采用音序編排方式,因而在文言詞、譯音詞、專名、輕聲詞等的統(tǒng)一、規(guī)范處理方面做了較多工作。
《辭?!返诹娴膶徱艄ぷ鳎趫?zhí)行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協(xié)調古今漢語、規(guī)范百科詞注音等方面遇到了較多實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當前辭書審音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它們反映了當前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審音表》的一些不足。因而,在《審音表》修訂、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體系建設已提上日程的今天,總結《辭?!沸抻唽徱羟闆r,思考如何積極利用《辭?!返葯嗤o書的審音成果,如何充分發(fā)揮辭書在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辭?!返诹嫘抻唽徱艄ぷ骺煞謫巫謼l目和復詞條目兩部分。單字條目的注音歷經(jīng)六版修訂,在體系性和科學性上已達到較高水平,修訂幅度較小。
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作(各項內容或有交叉):
1.糾正古音反切折合錯誤
古音反切與普通話讀音之間的折合規(guī)律很復雜,這次修訂,對少數(shù)古音折合不合理之處做了修正。如表示“騰躍”義的“趟”,五版注音為chēng,據(jù)《廣韻·庚韻》竹盲切,《集韻·庚韻》竹盲切,第六版改為zhēng。
2.增補音項
《辭?!返诹姹容^重視對近年中古漢語研究成果的吸收,增收了一些中古漢語詞匯和義項,同時也酌補少量古漢語常用而失收的音義,所以整體收詞收義上更為系統(tǒng)、平衡。如“捵”,五版只收chēn音,義同“抻”;六版增補niǎn音,義同“拈(撚)”;補tiǎn音,用于“挺出”、“撥弄”等較常見義。
3.刪減音項
刪減音項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兩種:
(1)刪去錯誤、不妥的音項。
有的是因為音項、義項的分合不合理,彼此音義有交叉,所以刪減、合并音項。如“底”,五版收三個音項:
①de,同“的②”,表領屬關系。②dì,猶言“的”。辛棄疾《夜游宮·苦俗客》詞:“有個尖辛底,說底話非名即利?!雹踕ǐ……。
六版改為兩個音項:
②de,同“的②”,表修飾或領屬。辛棄疾《夜游宮·苦俗客》詞:“說底話非名即利?!薄赿ǐ……。
即,六版刪去音項dì,將其內容與音項de合并。因為,五、六兩版“的②(de)”都解釋為“作語助。用于語中,表修飾或領屬”,它在這一意義上不讀dì?!暗住迸c“的”相關時,意義正屬于“表修飾或領屬”這一范疇,放在de音下才是。否則,就破壞了詞典內部的系統(tǒng)性,使條目間缺少照應。
還有的是字的形音義關系對應錯誤,因而刪減音項。如“擋(擋)”,五版分立三個字頭、三個音項:
①擋(擋、攩)dǎng阻攔、抵擋……②擋(擋)dàng 用于“摒擋”……③擋(擋、攩)tǎng捶擊。實際上文獻僅見“攩”表“捶擊”義,“擋(擋)”沒有這種用法,因為“擋(擋)”、“攩”關系密切,在主要意義“阻攔、抵擋”上交叉,五版將二者形義關系相混,給“擋(擋)”誤加了音項tǎng,六版刪去,并將“攩(tǎng)”另立字頭。
(2)據(jù)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和語音實際刪減音項。
有的是據(jù)《審音表》統(tǒng)讀要求刪減音項。如“脊”五版收jǐ、jí兩音,六版據(jù)《審音表》統(tǒng)讀規(guī)定刪jí音(此jí音用于口語中讀“脊jí梁”一詞),只留jǐ音。
又如廣西地名“百色”的“百”,五版根據(jù)方言讀音注為bó。實際上,當?shù)卦捴校鞍偕钡摹鞍佟?,表示?shù)目的“百”,都讀bó,根據(jù)“百”字讀音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規(guī)律,統(tǒng)一改讀bǎi更合理。所以后來辭書“百色”之“百”都改標bǎi音。這次六版也改注bǎi音。
4.音義不符,重新歸置
有少數(shù)字的古今音義對應情況復雜,各詞典處理有分歧,《辭海》第六版對這類情況仔細做了審核訂正。如“萭”,各版《辭?!纷⒁羟闆r見表1[1]:
表1
“萭”作為姓氏時,其讀音在《辭?!犯靼姹局蟹謩e注為:yǔ,jù,jǔ,以第六版定jǔ音為更妥。在《廣韻》、《集韻》中,它作為姓氏均屬見母麌韻,其他韻書也都歸入見母,折合今音當讀上聲j ǔ;同時,各韻書都說明其作為姓氏又音yǔ,所以《辭?!啡?、四兩版注yǔ音無誤,只是所注不是常用音?!掇o?!返谖灏嬲`為jù音的原因,主要是《廣韻》“萭”作為姓氏是“俱雨切”,北方人讀為見母,南方人則讀群母,讀群母,折合今音就是j ù。尤其是“萭”姓總以《漢書·游俠傳》“萭章”為例,顏師古注“萭音拒”,此注最生誤解?!熬堋背xjù,還可表“方陣”義,讀jǔ?!都崱夗崱丰尅熬堋睘椤胺疥嚒?,讀果羽切,與“矩”同一小韻;《音韻闡微》“萭”作姓氏見于麌韻見三下,同小韻即有“拒(‘方陣’義)”,均可明證此處“拒”當讀jǔ,“萭”亦當讀jǔ。
5.根據(jù)《審音表》規(guī)范讀音
根據(jù)《審音表》規(guī)定,對一些字的注音做了規(guī)范。如“恁”五版注rèn,六版改為nèn,“跡”、“績”由jī改注jì等。1963年《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定為jī音,1985年頒布的《審音表》改為jì音)。
6.對輕聲音節(jié)從嚴處理,統(tǒng)一收錄標準
輕聲音節(jié)立目與否,各詞典的處理分歧很大,缺少統(tǒng)一標準?!掇o海》第六版對輕聲音節(jié)從嚴收錄。一是刪去部分輕聲音節(jié)。如“家伙”之“伙”、“坷垃”之“垃”、“苤藍”之“藍”、“喇叭”之“叭”,五版單立輕聲音節(jié),六版刪去。主要是考慮它們讀輕聲往往屬于詞語中的變讀,有些詞如“苤藍”不是必讀輕聲詞,如“家伙”、“喇叭”還要考慮到歷史使用情況,如果相關的這些字都單立輕聲音節(jié),從詞典系統(tǒng)性角度考慮,會增加較多不必要的輕聲音節(jié)。盡量減少輕聲音節(jié)的收錄,也是目前多數(shù)辭書的做法。
另外,是將少數(shù)輕聲音節(jié)改為非輕聲。如“荸薺”之“薺”,由原注輕聲改為qí,更符合語言實際。
復詞審音的主要目的,是整理出詞目注音底本,正確進行音序編排?!掇o?!窂牡谖灏娴目s印本開始,采用音序編排以方便查檢,第六版在第五版縮印本音序編排的基礎上,做了不少修訂工作,主要集中于對專名、譯音詞讀音的審核上,另外也訂正了一些音義不符、歸屬不當?shù)臈l目。
1.音義不符,重新歸置
包含多音字的復詞條目,對其中多音字讀音的不同判斷決定了該復詞在詞典中的不同排列位置。如果對多音字讀音判斷失誤,就會出現(xiàn)兩種音義不符的情況:一種是復詞的領頭字定音錯誤,則該復詞會被歸于錯誤的字頭和讀音下;另一種是復詞的非領頭字定音錯誤,則該復詞雖隸屬于正確的字頭及其讀音,但在復詞詞條的排序中出現(xiàn)錯誤。
(1)糾正復詞領頭字的定音錯誤,使其歸屬于正確的字頭和讀音下。
以往《辭?!凡捎貌渴拙幣欧绞?,多音字的不同讀音歸于一個字頭下。改用音序編排后,多音字據(jù)其讀音分立字頭,分處于詞典的不同位置,則字頭所領屬的復詞條目也各隨其領頭字讀音分處。古今漢語音義情況復雜多變,哪些復詞當隸屬于其領頭字的哪一個讀音,需做細致辨別。
有對文言詞音義關系判別有誤或音據(jù)失察而導致歸屬不當?shù)那闆r。如“屬玉(鳥名)、屬者(近時,過去)”由shǔ改歸zhǔ下,“旁午(交錯紛繁)”由bàng下改歸páng下,“麗黃(鳥名)”由lì下改歸lí下。
有的是對百科詞和《審音表》的理解有誤而導致歸屬不當,如“杉木”條(詳見本文第二部分第4小點)。
還有的是因為多音字的音義對應情況復雜,判斷有誤。如 “場”的音義對應關系較難辨別,五版誤將“考場”這一義項放在cháng下,相應的“場屋(科舉時代士子科考的地方)”一詞也就歸在cháng下,六版都改放在chǎng下。
(2)糾正復詞第二字以下的定音錯誤,使復詞排序正確。
如“錯繆(交錯纏繞)”之“繆”五版定音 móu,六版改為jiū,并調整其在字頭“錯”下的排序;如“麗屬”之“屬”由shǔ改為zhǔ,“欽遲”之“遲”由chí改為zhì等,并調整其排序。
2.對同形詞的處理
同形詞可分為同音同形詞和不同音同形詞,這里討論的是不同音同形詞。在采用音序編排方式后,必須將不同音同形詞按各自音義分離,根據(jù)其讀音分別排在相應位置。排除極少數(shù)分屬不同字頭的情況(如“昆侖”作為山名讀kūn lún,指“廣大無垠貌”讀hún lún,分別歸屬kūn、hún兩個字頭),這里只談隸屬于同一字頭下的同形詞?!掇o海》第五版的處理有少量遺漏,這次做了修正。包括兩種情況:
(1)一詞析為兩條,增補漏注之音。
將同形詞按其音義拆分為兩條,多音字后括注讀音。如“下乘”原釋義:“①下等的馬,比喻庸劣的人材。②指平庸的境界或下品。多用于文藝、技藝方面?!爆F(xiàn)析為兩條:“下乘(—chéng)”,意義為義項②;“下乘(—shèng)”,意義為義項①。另如“過當”析為“過當(—dāng)”和“過當(—dàng)”兩條,“發(fā)蒙”析為“發(fā)蒙(—mēng)”和“發(fā)蒙(—méng)”兩條。
(2)兩詞并為一條。
如“宣勞”原有兩個音義:“宣勞(—láo)”,“猶言效勞”;“宣勞(—lào)”,“宣布意旨,以示慰勞”。由于“勞”已按《審音表》規(guī)定統(tǒng)讀,即“慰勞”義已由舊讀lào改讀láo,所以,兩個同形詞合并為一個詞“宣勞(—láo)”的兩個義項。
3.專名的審音
這里說的專名主要指人名(包括姓氏)、地名和行業(yè)用語等。專名的審音,訂正了極少數(shù)注音錯誤,如將“仔豬白痢”條由zǎi下改屬zǐ下;或是根據(jù)語言實際做了相應修訂,如“芯”在表示“物體的中心部分”這一意義時,舊讀xìn,現(xiàn)讀xīn,所以就將“芯骨、芯盒、芯砂”等專名由 xìn下改屬 xīn下。
但專名審音遇到較多困難,主要是在那些包含文白異讀的專名上。如由“殼”、“薄”、“露”、“血”等字組成的大量專名,各辭書注音分歧很大,《辭?!返诹娴淖龇ㄊ潜M可能根據(jù)字詞理據(jù)注音,全書統(tǒng)一處理,并努力減少辭書間分歧(詳見本文第二部分第1小點)。
4.譯音詞的審音
譯音詞中多音字的注音,各辭書間分歧較多,《辭海》第六版盡可能取已基本形成一致的譯音。如“佛fó”、“柏bó”、“更 gēng”、“塞sài”、“切 qiē”、“扎zhā”等譯音,各辭書已基本一致。又如,“舍利、舍利弗”等與佛教有關的譯音詞,從其來源及又譯“設利羅”等判斷,定音shè更為合理,大部分辭書也是這樣處理的,故《辭?!酚晌灏鎠hě改為shè;而如“舍伏契克、舍赫拉查德”等,其“舍”仍舊定音shě;兩種讀音,整齊區(qū)分不同來源的譯音詞。
但總體來說,譯音詞情況復雜,《審音表》沒有給出相關原則規(guī)定,所以譯音詞的注音分歧在各辭書中普遍存在(詳見本文第二部分第1小點)。
5.遵從語言實際,改訂舊讀
除前文所舉“芯”的例子外,另如“說客”、“燎原”等詞,其中的“說”、“燎”舊讀shuì、liǎo,根據(jù)當前語言實際,本著普通話審音中尊重語言現(xiàn)實,兼顧語言規(guī)律的原則,改注shuō、liáo。
《辭?!返氖赵~,語詞條目約占三分之一,其余是百科條目;語詞部分,過去基本只收文言詞,第六版增加了現(xiàn)代漢語條目和義項。這樣一部古今兼收、語詞和百科內容并重的大型綜合性辭書,審音情況復雜,審音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也是辭書審音中面臨的共同問題,集中于兩點:一是按照辭書自身體系,部分條目定音與現(xiàn)有規(guī)范《審音表》相矛盾,難以完全執(zhí)行規(guī)范;二是《審音表》未做有關規(guī)定,辭書缺少執(zhí)行標準,分歧眾多。由此,引發(fā)我們對《審音表》和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的較多關注和思考。
我們先略談《辭?!穼徱糁杏龅降睦щy及所反映出的《審音表》的問題,目的是為已在著手的《審音表》修訂工作提供參考。
(一)困難之一——缺少具體的審音標準?!秾徱舯怼穼ψg音詞、專名、文言詞、輕聲詞基本未審,辭書缺少參考的標準,分歧眾多
譯音詞、專名、文言詞、輕聲詞情況復雜,在研究和應用領域都存在諸多認識分歧,辭書各按自身體系和標準審音,分歧眾多。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譯音詞的異讀
下表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表2
表中所列注音分歧,在辭書間和同一辭書的不同版本間都存在,這類分歧,各辭書間基本呈整齊對應狀態(tài)。還有一些音譯用字,如“伽”,其gā、jiā、qié三個讀音全用于音譯詞,這些音譯詞數(shù)量大,來源復雜,各辭書的分歧缺少整齊對應,以下是幾個典型的例子:
表3
從表3可以看出,1、2、3例中,“伽”字的注音各辭書分歧大且不存在規(guī)律性對應;“僧伽”、“僧伽藍”等與佛教有關的詞,各辭書注音很不一致;而“僧伽羅(古國名,即斯里蘭卡)”及相關詞的注音則已形成一致。其中“僧伽藍”的相關詞“伽藍”,一般辭書都定音qié,《中國大百科全書》將“伽藍”定音qié,“僧伽藍”定音jiā,應該是依據(jù)通常的讀法,但如果考慮音據(jù),考慮相關條目的一致處理,又似乎不夠穩(wěn)妥。
2.專名的異讀
專名審音中,口語音與讀書音很難區(qū)分,其中含有“薄、嚼、殼、露、血、剝”等字的專名就非常典型。
如“薄”,《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薄bó”音下收“薄板(薄殼)理論”、“薄層層析法”、“薄皮甜瓜”、“薄皮豬”、“薄殼山核桃”等,báo音下收“薄餅”條,前面幾個詞是否也當放在báo音下?《不列顛百科全書》修訂版則是將“薄”下所有的百科詞,包括“薄脆餅樹、薄片琴、薄軟綢、薄紗花邊”等,統(tǒng)統(tǒng)放在bó音下。而《辭?!?,按照體例,對這類文白異讀詞往往在標注文讀音后括注其白讀音,“薄”下所有復詞統(tǒng)一如此處理,作“bó(又讀báo)”。總體而言,辭書對文白異讀的處理比較混亂。
專名定音中還存在遵從理據(jù)與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矛盾。像“柵極、光柵”中的“柵”,《不列顛百科全書》舊版注shān,從俗讀;新版注zhà,從理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為這兩個詞專立音項shān;《辭海》字頭“柵”下注音zhà,并依體例括注“又讀shān”,“柵極、光柵”均按zhà音排序。
一些沿用的歷史專名,辭書定音時的依據(jù)不同,造成分歧。如“蔊菜”、“蝤蛑”,《辭?!?、《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分別定“蔊”、“蝤”的讀音為hǎn,jiū,而《現(xiàn)漢》、《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定音為hàn,yóu;“黃梣”之“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定音cén,而《辭?!?、《現(xiàn)漢》定音chén,又音qín。
人名、地名方面,情況更為復雜,所以,專門的人名、地名詞典,很少有為詞目注音的,詞目的音序索引也很少見。這里不再詳談。
3.文言詞的異讀
今天仍在使用的文言詞,其注音應當遵重現(xiàn)實還是遵從理據(jù),在涉及具體的詞時,各辭書處理常有分歧。如《現(xiàn)漢》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辭?!返诹孢@四種權威辭書,對“捉襟見肘”、“說客”、“(身無)長物”這類較常用的詞,注音就沒有完全一致者。
又如“筑”,也是一個古今通用詞,歷史上它用作水名、樂器名時讀zhú,用于與“建筑”有關的意義時,古今通讀zhù?!掇o海》第五版分列“筑zhú”、“筑(築)zhù”兩條,區(qū)別其音義;而《辭?!返诹?,因為《審音表》將“筑”統(tǒng)讀為zhù,就簡單地遵從規(guī)范,僅立一個音項:“①zhù,舊讀zhú;②(築)zhù”,將zhú音刪并,這種做法現(xiàn)在看來并不妥當。首先,《審音表》的效力范圍應當是在現(xiàn)代漢語通用詞范圍內,《辭?!饭沤窦媸?,不可不考慮該詞的使用范圍;其次,《審音表》對“筑”的統(tǒng)讀規(guī)定不夠全面[2];第三,《辭海》此處的處理影響到了自身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使得同類條目采取了不同處理方式,如《審音表》規(guī)定“射”統(tǒng)讀shè,“期”統(tǒng)讀“qī”,而《辭?!凡]有刪去用于職官名“仆射”的yè音,也沒有刪并用于“期年”、“期服”等文言詞的jī音。
4.輕聲詞
對輕聲詞,學界的認識極不一致,語文辭書和權威的輕聲詞表分歧也非常大,表現(xiàn)在:①各詞典(詞表)所收輕聲詞在數(shù)量、內容上有較大差別。②各詞典所立輕聲音節(jié)數(shù)量不等,內容差別較大。③同一詞典內部收錄輕聲詞的標準往往不統(tǒng)一,缺乏系統(tǒng)性(可參閱:陳小燕2004;盧偓2001)。
像《審音表》所規(guī)定的32個輕聲音節(jié),只有見于“蘿卜、鑰匙”等4個詞的輕聲音節(jié)為一般辭書所采用;而“排場、暖和、饑荒”等26個詞中的輕聲,各辭書都不為其單立輕聲音節(jié),不遵守《審音表》規(guī)定;“苜蓿、碌碡”兩個詞,有的詞典將“蓿”、“碡”處理為輕聲音節(jié),有的則標音xù,zhòu或zhóu。
再如,哪怕對“葡萄”這樣的極常用詞,三部權威的語文詞典《新華字典》第10版、《現(xiàn)漢》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二版也分歧嚴重,分別標注輕聲、可輕聲和非輕聲,辭書輕聲詞注音之分歧可見一斑。目前,輕聲詞收錄方面最具參考性和權威性的是《現(xiàn)漢》所審定的輕聲詞,以及《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所收輕聲詞表,但二者所收輕聲詞在數(shù)量和內容上也有很大差別。
(二)困難之二——缺少可供操作的指導原則?!秾徱舯怼返目傉f明部分較薄弱,對解決應用領域的一些共性問題缺少原則性指導
《審音表》不可能解決應用領域所有的審音細節(jié)問題,所以,給出一定的審音思路和原則,針對應用領域的共性問題給出原則性指導并預留合理空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但《審音表》的原則性指導僅限于總說明,共十條,主要交待了《審音表》的審音對象——“普通話有異讀的詞和有異讀的作為‘語素’的字”;交待了統(tǒng)讀、非統(tǒng)讀、文白二讀的使用原則,以及對使用范圍差別很大的異讀音的特殊處理方式等,過于簡單。
按照實際需要,《審音表》應當對審音的范圍、原則、標準、體例,《審音表》的適用范圍、使用原則、針對某些情況的處理原則等做詳細說明,才能有效地說明自身的性質并指導應用。
比如,前文所說“筑”條,如果《審音表》明確規(guī)定統(tǒng)讀的適用范圍,辭書就容易妥當處理;再如,對文言詞定音中普遍存在的遵從理據(jù)與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矛盾,《審音表》如果能舉例說明不同情況的不同處理方式,或指出可以采取的變通方式,辭書處理中就可以有所參照,減少與規(guī)范的沖突,減少相互間的分歧;再如,當通用詞語與特殊詞語如譯音詞、專名的審音有矛盾時可采取什么原則,等等,都須做出說明。
(三)困難之三——難以完全遵守規(guī)范?!秾徱舯怼纷陨硐到y(tǒng)性不足,部分詞語處理有矛盾,辭書難以完全遵照執(zhí)行
《審音表》自身在系統(tǒng)性、整體性上存在不足,對相關詞的處理不一致,這給辭書審音帶來困難。比如,《審音表》的文言詞,其古音或統(tǒng)讀或不統(tǒng)讀,標準不夠明確。如“嵌”統(tǒng)讀qiàn,用于地名“赤嵌”的kàn音舍去;“射”統(tǒng)讀shè,用于職官名“仆射”、植物名“射干”的yè音舍去。另外一些詞,如“乘(只審定chéng音)”、“僅(只審定jǐn音)”等,未做統(tǒng)讀規(guī)定,則相關古音是要保留的。這些相同性質通用于古今的詞,《審音表》處理的方式不同,理據(jù)和標準不明確,辭書如果完全遵照《審音表》,就會破壞自身體系。
再如,《審音表》規(guī)定對輕聲詞一般不審,對輕聲變讀不標注也不單立輕聲音節(jié)。而實際上它審定了32個輕聲詞,其中有26個屬于輕聲變讀,本不當單立輕聲音節(jié),違反了自己所定原則。而當前語言實際中可讀輕聲的詞,在《審音表》內有的定為統(tǒng)讀對象,不標注輕聲,如“杷、榴”;少數(shù)定為輕聲,如“蓿、碡”;大多數(shù)則不加審訂——顯示出系統(tǒng)上的混亂。
(四)困難之四——缺少充分、實際的使用細則。主要是詞語下的使用說明和例詞不夠充分、合理,不能充分指導使用
1.關于說明
《審音表》在一些詞語下給出了簡單的使用說明,但存在一些問題,對具體應用的指導作用不夠。
(1)該做說明而未加說明。即對難以判別的意義和讀音、特殊例詞、復雜的音義關系及用法等等不做說明。如“量”:
①liàng ~入為出 忖~
②liang 打~ 掂~
其中,輕音是詞中的變讀,按總說明所定原則,不該單立音項。而最令使用者困惑的是“量”在表示“估量、衡量”義時,在不同詞匯中,有的讀liáng,有的讀liàng,《審音表》沒有在這一點上予以說明?!掇o?!返谖灏婢驮`將“量體裁衣”放在liáng下,六版改放liàng下。
又如“杉”:
① shān(文) 紫~ 紅~ 水~
② sh?。ㄕZ) ~篙 ~木
如果僅看例詞和簡單的說明(文讀、語讀),使用中可能會有誤解?!掇o海》第五版有“杉木(常綠喬木)”、“杉木細菌性葉枯病”詞條,誤放在shā音下,六版改放shān音下。因為此處的“杉shān木(常綠喬木)”與表示“杉shān樹的木材”意義的“杉shā木”不同?!秾徱舯怼凡粚~做出說明,易生誤解。
還有的是對復雜的音義關系及相應用法缺少說明。如“應”,《審音表》審定“應屆”等詞讀yīng,“應時”等讀yìng。實際按照古音反切和音義配合原則,“應屆、應時”都應讀yìng,古今兼收的《漢語大詞典》就是這樣處理的。而現(xiàn)實語言中,“應屆”已經(jīng)讀yīng?!冬F(xiàn)漢》的定音是“應屆”讀yīng,“應時”讀yìng,與《審音表》保持一致,這是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做法。同樣的意義,卻分屬不同的讀音,并且涉及一批詞,對這類音義關系本就復雜、又摻入遵照理據(jù)與尊重語言現(xiàn)實矛盾的情況,《審音表》應當做些說明,讓使用者明了緣由,方能準確辨明讀音。
(2)說明不全面,不足以引導使用。典型的像“血、薄、露、殼、剝”等文白異讀詞,“量、數(shù)、差、和、累、著”等高頻異讀詞,說明都很簡單,當辭書處理復雜的條目時,其所起指導作用有限。
(3)說明不妥當,對使用有誤導。比如,《審音表》對使用范圍差別很大的異讀音,以“除某某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方法予以說明,這類說明有的就不妥當,像“擂”下說:“除‘擂臺’、‘打擂’讀lèi外,都讀léi”,實際讀lèi的還有“守擂”、“擂主”等詞。使用這種排除單邊讀音的辦法,除非例外詞非常單一,否則很容易誤導使用者。
2.關于例詞
例詞應當準確、充分、有代表性,能充分起到輔助說明用法的作用,并方便類推?!秾徱舯怼返呐e例有不足,主要有以下情況:
(1)音例不符,舉例不當。像“差”、“倒”、“間”的chā、dǎo、jiàn音下誤放例詞“不差什么”、“傾箱倒篋”、“間距”,屬于音例不符。
(2)例詞不夠充分、全面、均衡,不能從多角度覆蓋音義關系的多種情況,有時不能突出主要音義關系,不足以糾正誤讀,或不便類推、使用。
有些例詞不能突出主要音義關系,也不能覆蓋音義關系的多種情況。如“倒”的dǎo音下例詞過于重復(收“顛倒、顛倒是非、顛倒黑白、顛三倒四”數(shù)條相關詞),而dào音下僅舉一例“倒糞(把糞弄碎)”,既不典型,也不全面,易生誤解,以為dào音主要和“弄碎”義關聯(lián),應該再舉和基本意義“傾倒”相關的例詞。
有些是例詞不充分、不全面,不能幫助舉一反三,類推使用。如“場”,作為量詞,按不同場合分別讀cháng或chǎng,較難辨別,表中只在cháng下舉例“一場雨”,不能幫助使用者充分了解“場”的量詞用法。
例詞的分布不均衡。應當多舉例說明的,例詞不夠,有些意義與用法比較簡單明確的,例詞反而較多,前者如“剝”,后者如“車”。
(3)對特殊的例詞不做說明,易致誤用。如例詞“片子”同時出現(xiàn)于piān和piàn兩個讀音下,又沒有說明,難以區(qū)別。而如“應聲”、“結果”、“血暈”等詞,同“片子”一樣,也各有兩個音義,卻只出現(xiàn)于單邊讀音下,不做說明,很容易誤用。
實際上,辭書審音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多種,《審音表》除了保證自身內容上的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制定相關原則,為解決諸如通用領域和專題領域的審音矛盾、遵從理據(jù)和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矛盾等提出原則、方案,為具體應用中的種種繁難預留合理空間,安排合理方式,從宏觀和微觀上都真正起到指導審音的作用。
當前,《審音表》修訂已提上日程,普通話審音工作宣傳與意見征集研究課題組《關于開展新世紀普通話審音工作的調查報告》指出:“《審音表》的修訂是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工作的核心,具有國家通用語語音基本規(guī)范的地位,建議盡快啟動。圍繞《審音表》修訂,開展調查研究,根據(jù)實際需求,規(guī)劃研制《通用詞語讀音表》、姓氏、人名、地名、專業(yè)術語、古詩文特殊讀音、輕聲兒化詞語等相關語音規(guī)范,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覆蓋能力的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體系?!边@樣的思路符合當前語言實際,將可以解決應用領域中的許多問題。
在這一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體系建設過程中,辭書實際上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規(guī)范研制部門也當對此予以充分重視。首先,辭書和各語音規(guī)范,在形式和內容的安排上有諸多相通之處,辭書可為規(guī)范研制提供多方面的借鑒、參考,其中最主要的是:辭書審音實際中所發(fā)現(xiàn)的《審音表》的不足,可為《審音表》修訂提供參考;目前分歧集中、《審音表》基本未審的文言詞、專名、音譯詞和輕聲詞等,各辭書的具體處理是重要參考。其次,辭書是落實、推廣和檢驗規(guī)范的重要形式,規(guī)范的完善,需要借助辭書相關工作不斷推進。
1.辭書編纂的系統(tǒng)性原則對規(guī)范研制具有借鑒意義。
《審音表》和其他專題語音規(guī)范表,究竟該收多少異讀詞,該審定哪些異讀詞的哪些讀音,對同類的異讀詞如何系統(tǒng)收錄并做性質相關的處理,對例詞、使用指導如何合理配置,等等,都需要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做通盤考慮。這些,可在依托大型語料庫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辭書編纂經(jīng)驗,做出系統(tǒng)性安排。
2.辭書編纂體例對規(guī)范研制具有借鑒意義。
《審音表》說明沒有對體例加以規(guī)定,表中多處體例混亂,作為國家規(guī)范,它應該具有嚴謹、科學的性質,應制訂嚴格的體例并嚴格遵守。這方面,辭書的豐富經(jīng)驗可供借鑒。
3.辭書選取例詞的經(jīng)驗對規(guī)范研制具有借鑒意義。
例詞是辭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起的輔助說明、指導應用的作用非常重要。辭書對例詞的選取有一定原則,有豐富的經(jīng)驗,規(guī)范研制中可充分借鑒。
4.辭書的各種使用指導對規(guī)范研制具有借鑒意義。
辭書以使用說明、凡例、編寫說明以及具體條目中的辨析、提示等多種形式,交待編寫的思路、原則、方法、體例及各種使用細則等等,規(guī)范研制也應加強總說明和各詞語下的使用細則等內容。
如前文所述,辭書的注音分歧和困難,正反映出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存在的問題,應是當前審音工作關注的焦點。規(guī)范研制部門應科學整理、匯總這些分歧和問題,并同時分析、匯總辭書的相關審音成果。
另外,辭書處理條目內容時所采取的思路、方法、原則、變通方式,所采取的形式等,對規(guī)范研制也具有參考價值。
在吸取辭書審音成果的方式上,至少可采取兩種操作方式。一是整理、利用大型辭書的詞目注音本。當前,《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辭?!返诹?、《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修訂版都才完成修訂不久,三部大型辭書或按音序編排,或有按音序編排的詞目索引,對于譯音詞、人名、地名、行業(yè)用語等的審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另外,《漢語大字典》第二版、《辭源》修訂本重排版也經(jīng)過修訂,《漢語大詞典》雖未出修訂本,但也在不斷進行訂補,并出了增補本,這些辭書的部分條目注音與釋義可以為文言詞審音提供很多參考?,F(xiàn)代漢語方面,《現(xiàn)漢》在辭書審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上述權威性辭書,多數(shù)有詞目注音的底本,尤其像《辭海》、《大百科全書》等辭書,盡快出詞目注音本,拿到社會上廣泛聽取意見,逐步完善,可以成為有關語音規(guī)范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規(guī)范研制部門可不定期組織辭書界的語言文字協(xié)調會、討論會,提出一段時間內具體應用中的語音分歧和注音困難,多家商討,解決分歧或暫時達成一致,并體現(xiàn)于辭書中,接受社會檢驗。
吸取辭書審音成果,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辭書已經(jīng)建立的大型數(shù)據(jù)庫。分析整理辭書數(shù)據(jù)庫注音材料,比并多個數(shù)據(jù)庫,進行數(shù)據(jù)對比和匯總,同時將相關研究成果、社會語言調查成果整理入庫,為最終建成用于研制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的超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庫打下基礎。
在《審音表》修訂和譯音詞、專名、文言詞、輕聲詞等專題語音規(guī)范的研制過程中,可以將其階段性成果以辭書形式(包括網(wǎng)絡辭書形式)體現(xiàn)落實,一方面起到宣傳、引導社會使用規(guī)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應用中不斷檢驗其科學性,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做出調整。規(guī)范的研制和完善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辭書在其中始終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總之,權威辭書的審音成果和編纂經(jīng)驗,已經(jīng)過長期積累和反復檢驗,應當積極為建設和完善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體系所用;規(guī)范研制部門也應充分重視與應用領域的溝通,尤其是重視對辭書領域相關成果的吸收。
附 注
[1]1936年版的《辭海》是采用反切注音;1965年版《辭海》(未定稿)沒有收“萭”字。
[2]根據(jù)古音反切,“筑”表樂器名、水名時,折合今音都是讀zhú,并無異議。而同“建筑”義相關的讀音,折合今音有多種讀法,《審音表》的統(tǒng)讀當是針對“筑”在“建筑”義上的異讀而言,但因為沒有交待統(tǒng)讀的適用范圍,所以易生誤解。
1.曹先擢.學習《審音表》,貫徹《審音表》,研究異讀問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編寫體會.辭書研究,1999(3).
2.陳小燕.論輕聲詞界定的必要性、一致性原則——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輕聲詞的計量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4(1).
3.簡碩.略說新版《辭?!返淖⒁?辭書研究,1999(6).
4.劉凌.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修訂.語言文字應用,2012(2).
5.盧偓.現(xiàn)代漢語音節(jié)的數(shù)量與構成分布.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6).
6.普通話審音工作宣傳與意見征集研究課題組.關于開展新世紀普通話審音工作的調查報告.語言文字應用,2011(1).
7.徐世榮.四十年來的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語文建設,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