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方毅
1945年由先父黃炎培口述、先母姚維鈞執(zhí)筆的《延安歸來》,記錄了先父在窯洞向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毛澤東提出“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過程,到今天仍不時為人提起,被稱為“窯洞對”、“黃炎培周期率”。
1945年7月,黃炎培等6位國民參政員訪問延安,他目睹了革命根據(jù)地的一派欣欣向榮。從延安歸來后,先父閉門謝客,口述延安經(jīng)歷,由先母執(zhí)筆整理,一連數(shù)日,合作完成《延安歸來》。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p>
53歲的毛澤東則答:“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zé),才不會人亡政息?!?/p>
1940年黃炎培原配夫人去世,登門說媒者眾,但均被婉拒。次年底,黃炎培來貴陽大夏大學(xué)講演,與姚維鈞邂逅,開始通信。1941年7月,姚維鈞大學(xué)畢業(yè)后奔赴重慶,不久兩人舉行婚禮。
和談失敗后,黃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拒絕參加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偽國大,與國民黨全面決裂,迎來了他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姚維鈞一直陪伴他,共度政治上受高壓、經(jīng)濟上靠賣字為生的生活。
解放后,黃炎培任政務(wù)院副總理兼輕工業(yè)部部長,文件信件紛至沓來。姚遂放棄教師工作,擔(dān)任政務(wù)院秘書,協(xié)助黃工作。至1965年底黃炎培去世,兩人共度了24個春秋。這既是黃炎培一生事業(yè)的頂峰,也是他最艱辛的歲月。
姚維鈞接受黨和人民的重托,全力輔助黃的工作,形成了“要找黃,先找姚”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又經(jīng)受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和愈來愈“左”的政治壓力。
“反右”來臨,我的5位兄姐被打成右派。這種情形下,作為黃炎培最親密助手的姚維鈞,她感到力不從心,頭發(fā)幾乎全白了。
或許是知道老友的心境,196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周恩來、鄧穎超來了,周與黃在客廳里長談,鄧與姚則手拉手在里屋比肩而坐,低聲細語。這是我記憶中他們最后一次來我家。
1966年“文革”開始,她成了黃炎培的替罪羊,遭受拳腳棍棒、人格侮辱;1968年1月20日,姚維鈞以一死做最后的抗爭,結(jié)束了不到59歲的生命,穿著她那件帶有二十余處補丁的棉襖,追隨已先她而去的黃炎培去了。
打倒“四人幫”后,有關(guān)方面為母親平反并舉行骨灰安放儀式。鄧穎超打來電話,送來挽聯(lián)。老友們都趕來了,在哀樂聲中緬懷姚維鈞一生的功績之際,他們可曾想到過她執(zhí)筆的“黃炎培周期率難題”?窯洞中的那段對話,可謂不幸而言中!
母親以生命的代價,證實了求解這一難題之艱難。
所幸的是,40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用自己嶄新的足跡,一往無前地求索美好的明天,求索這個“黃炎培周期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