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靜輝
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積極探究?!边@就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要求。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fā)現兩種。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革這種狀態(tài),把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點突顯出來,從而改變學生的成長方式和發(fā)展方式,同時也達到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目的和效果,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方面的改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 情感導學,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和正確的價值觀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而對于未成年的學生來說這種心理體驗更為重要和直接。教師的情感投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態(tài),特別是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學習情感是學生對學習環(huán)境是否滿足自身求知欲望的內心體驗,健康的學習情感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將產生增效的作用,是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的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著力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由情導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第一,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 更是指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tài)度不僅指學習態(tài)度、學習責任,更指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理念。如在學習“日本”一節(jié)內容時,因為“釣魚島事件”很多學生思想態(tài)度不是很端正,因此要正確引導學生“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我們真正了解了日本,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祖國,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又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地理教學過程之中,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這就需要教師積累豐富的經驗,在靈魂深處愛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的學生,用贊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用鼓勵幫助學生提升思維,用賞識幫助學生熱愛地理課堂,熱愛同學和老師,進而熱愛生活,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二、 自主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分析、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反映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問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力和能力。一個具備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力,有明確的目標,能夠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自主發(fā)現學習方法是筆者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并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提出來的學生地理學習方法。它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問題作為學習的導向,以發(fā)現作為學習的結果的模式,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幾點:
1.養(yǎng)成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的習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心理不成熟、毛躁、不認真是他們的特點,因此,問題要交代清楚,閱讀課本的范圍要交代清楚,以免學生盲目,目的不明確等現象的發(fā)生。另外,在學生以閱讀課本來進行自主發(fā)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引導、及時糾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亞洲內容時,可設計如下問題:“讀教材2頁第一自然段,找到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讀教材2頁6.1圖、3頁6.2圖,分別找到亞洲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位置?!边@樣設計問題明確內容與范圍,問題指向性強,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
2.注重自主發(fā)現中問題設計的變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愉悅的心情,會使學生精神輕松,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努力設計適合學生年齡和心靈特點的問題,來創(chuàng)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從而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在“東南亞”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未來的某天,聯合國得到可靠情報:日本可能有威脅世界安全的行為,必須立刻截斷日本所有的燃料和原料的運輸通道,請同學們找到在東南亞的哪里最合適?”這樣既激發(fā)了自主學習的興趣,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學生 “發(fā)現” 的結果要得到及時肯定的評價。評價對學生具有激勵強化的功能,通過正確、公平合理的評價活動,可以實事求是地肯定學習者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成績,同時也可以找出其缺點和不足,明確今后自主學習的努力方向。如果是對某一個問題的評價可以進行直接評價,如“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棒!你真優(yōu)秀!”等。還可以采取對于學生自己回答的一個問題進行自評和反思,獨立思考判斷自己有哪些成功之處或不足之處。如果是針對整節(jié)課內容學生掌握情況的評價可以嘗試多種形式,如分組競賽搶答問題的形式,最后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等。這樣就達到了有始有終的效果,在評價中激發(fā)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三、 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并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初中生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只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討論,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同時在聽取別人意見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在意見和意見的碰撞中,產生出思維創(chuàng)造的火花。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多向交往、構建小組合作學習平臺。讓組員間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問題,指定方案、收集信息、相互啟發(fā)、討論分析,各抒已見,傾聽采納,互幫互助,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顯示個性特長,合作中提高,合作中發(fā)現創(chuàng)新,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而增強合作能力,培養(yǎng)團體意識。另外,小組活動中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學習主動靈活,基礎好的學生主動帶動基礎稍差的學生一同前進,使基礎稍差的學生有更多的理解教材的機會,進而也能正確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識。這種組內合作,可以強化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人人認真準備,出謀劃策,從而大大增強了個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合作學習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學習本身,將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進行工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地理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有如下幾種形式:
1.同桌式。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使用是經?;?,在地圖中要尋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不同的頁面中,尋找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時,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例如:要查“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就可以一位同學翻到中東地圖,另外一位同學翻到亞洲分區(qū)圖,可同時對比二者范圍,答案直觀明了。
2.并列式。對于幾個平行并列的內容,讓各小組負責一項內容,開展小組間合作學習,然后在課堂上匯報,達到全班共同學習的目的。如“氣候類型”內容學習時,就可以根據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四個部分,要求班級中的四個大組,分別就各帶有哪些氣候類型,各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該帶氣候的共同特征、作物類型進行說明。還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種、語言和國際組織等內容的學習,采取并列式的分組,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3.辯論式。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應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根據不同的觀點分組,課前搜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長問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和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問題等都是很好的辯論題目。這時的分組可以采取全班分為兩個大組進行。
四、 個人展示,培養(yǎng)學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品質
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的今天顯然不合時宜,更不能適應培養(yǎng)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課堂教學中,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連思維活動都受控制,一切以老師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成了一句空話。而讓學生走上講臺,由學生自己講述教學內容或闡述自己的觀點,既消除了教者與聽者之間的心理障礙,便于雙方多向交流,又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引發(fā)學生的“自我需要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品質。教學雙方都是學生,就自然多了一份親近和默契,雙方無拘無束,密切配合,都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體。地理課堂上的學生個人展示主要的形式如下:
1. 需掌握的知識學生自由講解。在每節(jié)地理課的教學內容中,都有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設計成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通過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自主發(fā)現的過程,了解這些內容,然后走上講臺模仿教師講課,和平常上課完全相同,可以提問其他學生,其他同學也可以補充,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例如,學習世界地理中認識區(qū)域部分內容時,各個區(qū)域的位置都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均可以掌握,因此,可以讓學生到講臺指圖講解,既成就了初中生愿意表現的心理,也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2. 難點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但是千萬不要忽略我們的學生的能力,在每個班級里都有智商比較高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對這些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另外,也可以由這樣的學生作為突破點來帶動其他學生,培養(yǎng)他們樂于思考,攻堅克難的精神和發(fā)散思維。例如在進行“印度”一節(jié)教學中,水旱災害頻繁是印度的一大特點,為了了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就必須要解決旱災是發(fā)生在雨季還是旱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難點。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和生產實際相結合,請學生到講臺來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并闡明原因,最后給講得最好的學生授予“班級好聲音”稱號,從而突破了難點,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班級學生力爭上游,知難而進的學習氛圍。
3. 同學有困難的問題幫助講解。在我們的課堂上,每節(jié)課都有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或回答不出問題這種情況發(fā)生,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契機,讓地理擅長的同學去指導不太擅長的同學,甚至讓學生去講解、去監(jiān)督,等等。注意人員不要固定,給大多數學生當教師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而那些需要指導的學生也解放了思想,更容易接受幫助,也更多的認為這是一種交流與服務的關系。能在完成學習任務上保持一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尤其注意那些有熱情而實力不強的同學,老師適當給予點撥再讓他們去“援助”別人,使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fā)出來。例如,學習世界地理中的很多國家時,這些國家的鄰國是學生需要了解的,但是在每個班級了都有一些學生不細心,不會識圖,因此,就可以讓接受快的學生直接講解。另外,當某一個知識點一個學生回答不到位或理解不透徹時,也可以讓另一位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既具有針對性,又面向了全體學生。
總之,只有在地理課堂上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選擇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形成,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合作形式,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得到認可和個性的張揚,才能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的提升,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統(tǒng)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奠基,達到“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標。
(作者單位:吉林省遼源市實驗中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