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余海崗
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發(fā)展的障礙性因素探析
楊 帆 余海崗
1889年桂越邊境開放通商后,桂越雙方的海關貿易取代了傳統(tǒng)的朝貢貿易,客觀上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且不再局囿于古代雙方邊民互相調劑、互補有無的范疇。但與同期的中越貿易和滇越邊境貿易相比則顯得發(fā)展相當緩慢。這主要是由廣西邊境地區(qū)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跨國鐵路干線的缺失等障礙性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廣西 越南 邊境貿易 障礙性因素
近代桂越邊境開放通商后,近代桂越邊境貿易較古代客觀上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但從整個近代來考察,桂越邊境貿易與同期的中越貿易和滇越邊境貿易相比則顯得發(fā)展相當緩慢。這是由什么因素所導致的,研究這些障礙性因素,對深化(中)桂越經貿交往變遷史的認識及推動當今廣西邊境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開發(fā)無疑大有裨益。
1.近代桂越邊境貿易在中越貿易中所占比重相當小。
近代桂越邊境海關貿易額歷年雖然有所波動,但與同期的中越貿易量的變化情況相比較,其所占比重相當的小。詳見表1:
表1 1889~1931年桂越邊境貿易與中越貿易量對比表 單位:關平銀兩
從表1可觀察到,除了1897年和1910年略超過10%外,在大多數年份里,桂越邊境海關貿易量幾乎都不到中越貿易量的10%。更有甚者如1893年、1922年、1927年、1929年、1930年的桂越邊境海關貿易量比例均不足中越貿易量的1%。
2.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發(fā)展遠落后于滇越邊境貿易。
作為與越南接壤的廣西和云南,自古以來就與越南展開了經貿交往。迄至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發(fā)展卻遠落后于滇越邊境貿易。
(1)云南蒙自對越貿易額遠超廣西龍州。蒙自位于滇南,與越南接壤,與廣西龍州同時約開為中國西南邊疆通商口岸。從蒙自海關進出口貨值來看,蒙自的滇越邊境貿易進出口貿易額遠超廣西龍州的桂越邊境貿易。1889年,開埠第一年,蒙自關進口的貨值達62300兩關平銀[1],第二年攀升到466089兩關平銀,增加了403789兩關平銀,1909年則躥升到6696508兩關平銀,較開埠時,增加了6634208兩關平銀;出口方面,開埠當年,出口的貨值就達87629兩關平銀,1909年飆升到4750852兩關平銀,與1889年相比,增加了4663223兩關平銀。同時期,1889年桂邊開埠,龍州關當年進口貨值為10863關平銀兩,第二年增加到22162關平銀兩,比上年僅增加11299兩關平銀,1909年為191514關平銀兩,與開埠當年相比,增加了180651兩關平銀;出口方面,開埠當年,出口的貨值僅為1708兩關平銀,1909年上升到112898兩關平銀,與1889年相比,21年間也僅增加了111190兩關平銀。
滇越鐵路全線通車至昆明后,蒙自海關在中越進出口貿易中日益占據重要一席:1919年為59%、19.8%,1927年為9.7%、7.9%,1928年為28.4%、12.4%,1929年為21.6%、11.6%,1930年為7.6%、14.9%,1931年為7.2%、19.7%。因此,蒙自“在華南各埠中僅次于廣州、汕頭而遠在寧波、廈門、福州等諸大埠以上?!盵2]相比之下,通過廣西龍州海關所進行的桂越邊境貿易,在中越進出口貿易中卻顯得微不足道,1919年為2.4%、0.8%,1927年為0.4%、2.0%,1928年為1.3%、1.4%,1929年為0.4%、0.9%,1930年為0.2%、1.1%,1931年為7.5%、2.2%。
(2)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產生的商品輻射范圍遠弱于滇越邊境貿易。近代桂越邊境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與滇越邊境貿易相似。大宗進口商品大多為機制工業(yè)品如棉紗、棉布、煤油、火柴、卷煙、洋雜貨等,大宗出口的貨物為初級土特礦產品如茴油、大錫、茶葉、豬鬃、中藥材、牛皮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桂越邊境貿易出口商品均來自廣西邊境地區(qū)縣份,進口商品也都在廣西邊境地區(qū)縣份銷售,其商品輻射范圍僅局限于廣西邊境地區(qū)。據《廣西年鑒》記載,運銷到廣西龍州關埠為主的各邊境外貿口岸的大部分農特產品都來自于廣西邊境地區(qū)、左江流域各縣諸如明江、寧明、上思、雷平、鎮(zhèn)邊、靖西等各縣[3]。進口廣西各邊境縣所需的日用工業(yè)品如棉紗、棉布、煤油、火柴等商品再靠船運集龍州,然后轉銷邊境各縣[4]。
反觀,近代滇越邊境貿易輻射范圍則遠及鄰省如四川、貴州等地。云南出口到越南的農副產品如皮革、豬鬃和中藥材等除本地產外,不少來自川貴等地。通過蒙自海關從越南進口的商品,又有不少轉運往川貴等省。以1920年為例加以說明:“蒙自海關從越南進口商品……而運往四川者約73萬兩,運往貴州省約57萬兩,運銷內地者約550萬兩?!盵5]從中可以看出,幾乎整個中國西南地區(qū)都作為滇越邊境貿易的腹地,并受其影響。
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為何發(fā)展如此之緩慢呢?這主要是由廣西邊境地區(qū)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跨國鐵路干線的缺失等障礙性因素造成的結果。
1.廣西邊境地區(qū)生產力水平低下。
由于廣西邊境地區(qū)生產力落后,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的發(fā)展不得不受到當地生產力水平的制約。
(1)近代廣西邊境地區(qū)城鎮(zhèn)生產能力十分落后?!肮I(yè)在(廣西)左江方面,可以說沒有”[6](左江地區(qū)包括以龍州為中心的明江、上金、憑祥、雷平、萬承、寧明、崇善等十幾個縣),就算是廣西邊境重鎮(zhèn)龍州在這點上表現得也比較明顯。如1933年,龍州手工業(yè)資本總數為16470元,商業(yè)資本總數為105745元,前者只相當于后者的15%[7]。從事工業(yè)生產的人數則更少,占龍州全縣人口的12%;廣西邊境地區(qū)另一個重要地區(qū)——明江縣,縣城從事工業(yè)生產的人數僅占全縣人口的0.4%[8]。這導致了廣西邊境地區(qū)社會生產力低下,特別是工業(yè)生產水平(包括手工業(yè))極低,缺乏加工處理能力,沒能消化、利用當地原材料,更沒形成出口替代能力,這就使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缺失內部發(fā)展動力和后勁,限制了近代桂越邊境貿易規(guī)模的進一步發(fā)展擴大。
(2)近代廣西邊境地區(qū)農村生產力更為落后。近代廣西邊境地區(qū)農村作為桂越邊境貿易中農副產品的生產地,生產力十分落后,尤其體現在生產工具上。在廣西龍州附近農村,農民“所用石臼,只能容米二斤、三斤;所用木杵,全用腕力運使。舂一天吃一天,尚且難于應付,哪有余力作長久之計?”[9]廣西邊境接近越南之下雷,長期使用古老落后的小鐵刀,壯語稱為“踢”,去割稻穗。它的制法,用一小木塊,加一塊一寸半長的小刀坎入木把處,割穗效率頗低,約十個人做一天工,才割得一畝。又如下雷附近的安平地區(qū),使用犁頭,過去是用鴨咀,只能淺耕,不能深耕。一直到解放以后,仍然這樣[10]。由此可見,生產工具如此落后,勞動效率如此低下,農村提供的農副產品必定非常有限,在邊境貿易中可供交易的農副產品種類和數量也受到很大限制,商品化程度低,以至于“在一般鄉(xiāng)村,甚至龍州、百色等處都市間到今還保留著三天一圩的古老制度”[11]。這大大影響了廣西邊境貿易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
2.跨國鐵路干線的缺失。
近代,法國約開廣西邊境重鎮(zhèn)——龍州為商埠的目的,在于“改變商旅們原來經過北海往來南寧及滇東地區(qū)的商路,而使它轉向龍州”[12]。但事實上,法國的如意算盤并沒達到。這是由于桂越邊境貿易水路和公路運輸方面存在諸多弊端。一是桂越跨境“河流湍急,灘險甚多,航行艱苦,常有觸礁肇事發(fā)生,影響所及(桂越邊境貿易),良非淺鮮”[13]。二是公路方面,包括桂越邊境地區(qū)在內的桂越對接的公路網已基本形成,可是公路質量較差,加之缺乏及時的養(yǎng)護,汽車運輸能力較低。這些大大制約了桂越邊境貿易發(fā)展。同時,廣西西江航運條件較為優(yōu)越以及憑借遠東地區(qū)經濟中心——香港的輻射力,英國在廣西的經濟勢力強于法國。為改變種種不利局面,法國計劃投資建設桂越跨國鐵路,認為桂越之間沒有鐵路直接相通造成“生意決難暢旺,必欲商務振興,須俟鐵路工竣或可期望”[14]。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桂越跨國鐵路始終未能建成,使桂越之間少了一條便捷的現代化貨物運輸大動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的發(fā)展。
相比之下,法國投資修建了近代云南與越南間的滇越鐵路,對滇越邊境貿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商品運輸周期大大縮短。在滇越鐵路未曾修建以前,據《新纂云南通志》記載:“海防至河內,汽船運一日;河內至老街,舢板運十二日;老街至蠻耗,舢板運七日;蠻耗至蒙自,牲口運三日;蒙自至云南府,牲口運九日,共計四十日。”[15]這是云南最近的外貿運輸路線所花費的時間。滇越鐵路建成后,個舊至碧色寨(兩地與蠻耗同屬臨安府)只要6~7個小時,而碧色寨至海防也只需2日左右[16]。二是商品運輸量大為增加?,F以通車前一年(1907)與通車后第一年(1908)貿易數額相比較。(“通車”指的是滇越鐵路通到云南蒙自)這樣可更為直觀地觀察到滇越鐵路通車前后滇越貿易額變化情況。詳見表2:
表2 1907、1908年蒙自關貿易量對比表
從表2中可以觀察到僅通車半年后,云南蒙自海關各項進出口商品大為增加。如出口類商品中最低漲幅的藥材從1907年的2051擔,增長到1908年(半年)的4256擔,約1.1倍;就算是進口類商品中最低漲幅的棉紗,從1907年的17451擔,增長到1908年(半年)的27338擔,增加了9887擔,約56.7%。從中可看出,滇越鐵路成為近代滇越邊境貿易發(fā)展的強有力引擎。毋庸諱言,法國加強對中國西南邊疆地區(qū)的國際交通入侵的力度,具有殖民性質,但它深刻影響了近代桂越邊境貿易和滇越邊境貿易發(fā)展的格局,造成近代桂越邊境貿易遠落后于滇越邊境貿易。
總而言之,由于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廣西邊境地區(qū)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跨國鐵路干線的缺失等障礙性因素,近代桂越邊境貿易發(fā)展相當緩慢,并只能在曲折中徘徊,其對于廣西邊境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應有作用的發(fā)揮也受到掣肘。這種局面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桂越邊境貿易才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
[1]楊端六.六十五年來中國國際貿易統(tǒng)計[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2]武堉干.中國國際貿易概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461.
[3][7]廣西統(tǒng)計處.廣西年鑒(一)[M].1933.618~619, 327~355.
[4]羅三仁.解放前龍州商業(yè)興旺與衰落[J].廣西地方志通訊,1983,(1).
[5]中國政協(xié)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M].云南文史資料選輯(四十二).1990.299.
[6]張聲震.壯族通史(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4.991.
[8]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人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0.
[9]沈西林.龍州農村視察記[J].東方雜志(1935年32卷4號).
[10]黃現璠.廣西壯族簡史(初稿)[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57.35~36.
[11]李詠河.民國二十一年廣西各縣概況[M].1935. 5.
[12]中國史學會編.中國海關與中法戰(zhàn)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36.
[13]廣西省政府十年建設編纂委員會.桂政紀實(上冊)(中)[M].1946.
[14]南京國家第二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中國舊海關史料[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253.
[15]龍云.新纂云南通志·商業(yè)考二[M].1948.
[16]陳征平.滇越鐵路與云南早期工業(yè)化的起步[J].經濟史,2001,(2).
楊 帆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講師 碩士
余海崗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社科部講師 碩士
(責編 陳錦慧)
※ 本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青年課題“近代以來桂越經貿交往變遷與邊疆民族地區(qū)開發(fā)的歷史考察”成果,項目批準號:11FZS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