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城
摘 要:現如今,國家對教育教學非常重視,為了學生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國家開始重視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在中小學開展了信息技術課程。在不斷的研究中,出現了一種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對于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這種理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理論有著它獨特的思想,即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充分地考慮學生在學習所設計的學習內容時所能夠承受的總共認知負荷,從而來確保教學設計的任務所提供的總共的負荷不大于學生所能夠承受的總共認知負荷的量。它的這種指導思想對所有教學都有很好的作用,當然包括信息技術教學。
關鍵詞:認知負荷理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一、什么是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是對教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理論,它是一種將信息加工的理論與人類認知理論作為基礎的理論。我們可以用一個假設來解釋認知負荷理論:人類都有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是通過長時間的記憶和經常性的工作記憶構成的。工作記憶對于人類來說,它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人類對于長時記憶的儲存量卻是沒有限度的。人類對于長時記憶的相關內容的儲存方式是一種叫做認知圖式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在經過多次的實際操作后就可以使人類實現認知圖式自動化,而這些都可以使人類節(jié)約有關工作記憶的空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認知負荷理論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負荷理論的主要思想就是以降低教學設計的認知負荷為理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不斷地實踐,出現了幾種普適性教學效應,但是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的學科教學在課程的內容上或是在其他方面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這些教學效應還要給予適當的說明和補充。
1.目標自由效應
所謂目標自由效應,就是指要把教學題目從具有傳統(tǒng)特定目標的題目轉換到具有自由目標的題目。這種目標自由效應要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將目標設計成多種難度、多種層次,從而能使教學目標多樣化,學生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對教學目標的學習和探討。
對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問題教學方法和任務驅動方法,根據我們的目標自由效應,可以知道,在教學中,教學設計的問題以及任務要有層次,對于學生的評價要多元。除此之外,教師要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對于教學任務的自由程度也要適當的不同。比如,在每一個新的單元開始時,學習目標可以單一一些,因為此時,學生剛剛開始獲取新知識,對于知識的表現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會很多,這時候要注意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多元化思維的培養(yǎng)。等到了一個單元學完的時候,學生對于同一個知識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多種方式,此時,教師就可以設定多個學習目標來培養(yǎng)學生表達知識的能力。此時,目標自由效應就會發(fā)揮出它最大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
效率。
2.分散學生注意力效應
分散學生注意力效應指的是,學生在理解多個有關系的信息時,由于要將每個信息理解正確,需要不斷地去尋找,然后再匹配,在這一個學習過程中,因為重復的搜索過程,將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荷。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中,由于教學內容有很多要學習的信息源,學生在學習時會分散注意力。為了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我們可以將多個信息整合在一起,比如,在學習計算機的硬件設備時,如果我們單單去講CPU、硬盤等,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學到的也是單獨的東西。假若我們將這些東西綜合到電腦整體的分布圖中講給學生,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想象效應
這個效應,從字面上就能很好地理解它的意思,就是要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信息技術學習。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學任務分為基礎的和拔高的,對于拔高的任務就需要學生運用想象力先學習,然后再上機實際操作。打個比方:在PPT這一章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先要掌握的內容是PPT的設計模板操作,在這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是否多個模板可以合為一個模板?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進行想象,目的就是看學生是不是能夠聯(lián)想到對于母版的操作。
除了上述的教學效應,其實還有很多教學效應,比如,雙重感應效應、獨立交互元素效應、變式效應等等。這些效應都可以運用到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所以認知負荷理論值得學習,因為它可以讓教學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巧芬.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發(fā)展[J].現代教育技術,2007(9).
[2]蔡虹.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優(yōu)化[J].科教文匯,2006(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柳泉鎮(zhèn)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