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 范佩玲 陶品月 梁露穎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 廣西南寧 530021)
清潔灌腸即通過反復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腸以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是一項常見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按傳統(tǒng)的護理學教材,通常灌腸液溫度為39~41℃[1],但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采用39~41℃灌腸液對患者進行清潔灌腸時,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灼熱感,并且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腸黏膜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表現(xiàn)為腸黏膜紅腫、滲出(排除疾病因素)。我們通過采用不同的灌腸液溫度(39~41℃、37.0~37.5℃、35~36℃)灌腸,比較灌腸后患者自覺癥狀、灌腸并發(fā)癥、腸道清潔度及腸黏膜損傷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到急診科就診需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急腹癥除外)180例,隨機分為A、B、C 3組各60例,腸鏡檢查前需行清潔灌腸。A組60例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22~76歲,平均48±13歲;B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4~72歲,平均46±15歲;C組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0~71歲,平均45±11歲;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組患者采取不同的灌腸液溫度灌腸,A組患者灌腸液溫度為39~41℃,B組灌腸液溫度為37.0~37.5℃,C組灌腸液溫度為35~36℃,3組灌腸溶液均為:蓖麻油 +開塞露+0.9%生理鹽水(根據(jù)患者情況生理鹽水量為1000~1500mL),均采用一次性灌腸袋,帶灌腸用導管,3組患者均固定由指定的2名技術熟練的護理人員實施相同流程的清潔灌腸操作。記錄患者灌腸中的反應,有無出現(xiàn)灌腸并發(fā)癥,灌腸后,行腸鏡檢查,記錄電子腸鏡觀察下3組患者的腸黏膜有無損傷、灌腸效果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 灌腸后患者的自覺癥狀、灌腸并發(fā)癥、腸道清潔度及腸黏膜損傷情況。
1.4 效果評價 主要療效指標為整體腸道準備質量、腸黏膜有無損傷及灌腸反應。前者按以下標準評價[2]。Ⅰ級:無固體排泄物,視野清晰,可見少量清澈液體;Ⅱ級:無固體排泄物,有少量殘渣,但視野清晰,不妨礙觀察;Ⅲ級:有糞便和污濁液體出現(xiàn),但經過沖洗之后還能進行滿意觀察;Ⅳ級:有糞便殘留,妨礙檢查或被迫終止檢查。評價結果Ⅰ級定為顯效,Ⅱ級定為有效,Ⅲ級和Ⅳ級定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才用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較(LSD和SNK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 結果
1.6.1 患者灌腸反應 C組患者灌腸時出現(xiàn)燒灼感的例數(shù)明顯少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1.6.2 腸道準備質量 A 組顯效率28.33%(17/60),B 組顯效率26.67% (16/60),C 組顯效率30.00%(18/6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A組有效率66.67%(40/60),B 組有效率70%(42/60),C組有效率66.67%(40/6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6.3 腸道損傷情況 C組患者腸道損傷例數(shù)明顯少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3組患者灌腸反應比較
表2 3組患者損傷情況比較
高質量的清潔灌腸可為腸鏡檢查提供清晰的視野,使檢查更為順利,從而縮短檢查和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診斷準確性,而在達到清潔灌腸的目的同時能盡可能減輕患者灌腸不適感和減少對腸黏膜的損傷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核心所在。
本研究中,A組患者按傳統(tǒng)的護理學教材,清潔灌腸時灌腸液溫度為39~41℃,有不同程度的燒灼感,燒灼感發(fā)生率為75%,腸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為86.67%,B組患者灌腸液溫度37.0~37.5℃,為直腸的溫度,清潔灌腸時,燒灼感和腸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與A組略有下降但還是很高,分別為35%和51.67%。而C組患者灌腸液溫度較直腸溫度稍低,清潔灌腸時燒灼感及腸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均低,為8.3%和1.67%,這說明清潔灌腸時灌腸液溫度越高,患者的自覺癥狀越明顯,對腸黏膜的損傷越嚴重。這可能與清潔灌腸需反復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腸有關,因為反復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腸時,腸腔內壓力高,對腸黏膜連續(xù)的傷害,導致腸黏膜水腫、滲出、甚至糜爛,破壞腸黏膜的完整性;并且反復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腸,腸腔溫度應激性增高,清潔灌腸時,腸腔溫度高于一般的腸腔溫度(37.0~37.5℃),若灌腸液溫度比直腸溫度高,由于熱脹冷縮的原理,腸黏膜滲透性更強,將會加重腸黏膜的水腫和糜爛。且清潔灌腸不同于保留灌腸,保留灌腸時灌腸液溫度稍高,一般而言,藥溫應保持在37~39℃[3],可以通過溫熱刺激腸壁,使血管擴張而促進藥物的吸收,利于疾病的治療,并且保留灌腸只是灌腸一次,不需要反復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腸,腸腔壓力不高,對腸黏膜不存在損傷,故應根據(jù)灌腸的類型不同采取合適的灌腸液溫度,而并非所有的灌腸都采用39~41℃的溫度灌腸,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C組灌腸液溫度灌腸,患者的灌腸反應和腸黏膜損傷均低于其他兩組,且灌腸的質量與其他兩組一樣,應采用該溫度的灌腸液灌腸,在充分做好腸道準備的同時又可以有效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因此,清潔灌腸時,推薦采用稍低于直腸溫度的灌腸液溫度灌腸,即35~36℃。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36-237.
[2] 秦麗君,張新軍,丁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在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6,(18)9:635-636.
[3] 鄭偉琴,顏景穎,楊向東.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14(4):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