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十七年”文學媒介權力結構探微——以1957年“《星星》詩案”為例

      2013-08-15 00:52:39巫洪亮
      揚子江評論 2013年2期
      關鍵詞:詩刊星星媒介

      巫洪亮

      發(fā)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星星》詩案”,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一件極為重要的“詩歌事件”。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這一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與復雜性,以及所折射的關乎當代詩歌傳媒機制的諸多問題仍未得到學界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具體而言,“《星星》詩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極少數的歷史當事人(如石天河)對事件的痛苦追憶與激情控訴,這無疑為我們重返歷史現(xiàn)場和觀察那段歷史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然而當代研究者以同情的姿態(tài)致力于呈現(xiàn)“受難者”的高貴精神、鮮明個性和悲苦人生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忽視了以學理的眼光從不同的維度重新考察“《星星》詩案”所關涉的當代詩歌成長所遭遇到的復雜難題。事實上,“《星星》詩案”既是當代詩界發(fā)生的“詩歌事件”,同時也是建國后當代傳媒領域出現(xiàn)的“媒介事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期刊媒介權力與政治權力結構微調所引發(fā)的“詩歌事件”。那么,為什么在“共和國”全面掌握和維持文化領導權的時代語境中,作為詩歌傳媒的《星星》詩刊主持者居然敢做出如此“出格”的舉動,發(fā)表一系列被視為具有明顯“異端”色彩的詩作?為什么當代文壇的權力擁有者面對這些帶有“芒刺”的詩歌會如臨大敵且欲除之而后快?當代政治權力與傳媒權力之間究竟存在哪些微妙甚至“曖昧”的關系?“《星星》詩案”對當代文學期刊媒介生態(tài)產生了哪些復雜的影響?這些都是從詩歌媒介維度深化《星星》詩刊研究值得重視且饒有“意味”的問題。

      20世紀50-60年代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森嚴等級關系,這一現(xiàn)象在延安時期已經初見端倪。雖然在延安初期出現(xiàn)了一些帶有一定“包容性”和為知識分子提供“公共空間”的報刊雜志,但在《講話》發(fā)表之后,媒介的話語系統(tǒng)逐漸被納入到中國共產黨人所建構的政治話語系統(tǒng)之中,不論是期刊的“文學議程設置和話語建構”,還是刊物中文學文本的生產方式、價值指向和傳播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上的”。在“戰(zhàn)爭與革命”相互交織的特殊文化語境中,文學期刊不僅肩負著培養(yǎng)、形塑和滿足底層民眾審美趣味,鼓動民眾積極投入到生產建設和革命戰(zhàn)爭中去的文化使命,同時還擔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輿論導向的文化重任??梢哉f,作為文學期刊的傳播媒介已然成為黨的文化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關乎革命政權穩(wěn)定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文化命脈,因而在延安時期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相當重視傳播媒介產生的輿論力量,也異常注重提高以《解放日報》為代表的黨報的黨性、戰(zhàn)斗性和組織性,努力打造服務于政治文化運動需要并始終扮演“黨的喉舌”角色的傳播媒介。

      誠如有論者所言:“黨自延安時期形成的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媒介權力一直是從屬于政治權力的。由于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一直是黨政不分的,我們也可以說,媒介權力一直是從屬于黨的權力的。媒介權力是作為黨(政治)權力的延伸、作為黨(政治)權力的一部分而形成并發(fā)揮作用的?!闭钱敶膶W期刊媒介權力的被賦予性、依附性和從屬性,使得建國后“同人期刊”基本失去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而主流文學期刊——不管是國家級的權威刊物《文藝報》、《人民文學》、《文藝學習》、《詩刊》,還是地方性的期刊《火花》、《雨花》、《紅巖》等等——都成為國家權力主體彰顯意識形態(tài)權力意志的重要載體,或者說成為“掌握政治和經濟權力者的代言人”。由于文學期刊的人事任免、辦刊資源及發(fā)行渠道等均由國家掌控,使得文學媒介能夠快速有效地完成特定時期國家所分配的文化(文學)生產任務,實現(xiàn)政治動員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與滲透,從而為新的民族國家想象“共同體”建構和新政權的合法性確證搭建堅實的文化平臺。

      吊詭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唯有強有力的政治權力方能在一片廢墟之上重建新的民族國家,因而媒介權力屈從于政治權力成為一種時代必然,然而當文學傳媒成為國家政治權力的“屈從體”,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傳聲筒”和“守門人”時,文學傳媒又喪失了對“政治權力”進行適當的“自我規(guī)約”的權力。因為新生的“共和國”為了鞏固革命政權,一方面努力使“政治權力”能真正有效體現(xiàn)和執(zhí)行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意志,另一方面又要有效避免和防止“政治權力”上升為“絕對權力”,從而導致官僚主義作風的盛行和腐敗的滋生。為了實現(xiàn)這一政治愿景,國家權力主體一方面試圖授予媒介特定“權力”,通過媒介權力的“眼睛”規(guī)約“政治權力”的過度膨脹,另一方面又要使媒介權力在可控范圍之內,確保媒介權力始終作為政治權力的一種“延伸”方式(而不是“獨立”方式)發(fā)揮作用。由于在20世紀50-60年代文學期刊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過程中,“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之間隱含著極為微妙的關系,使得當代文學期刊的主持者在“媒介權力”界限與尺度的把握上變得復雜而棘手。

      事實上,“《星星》詩案”的發(fā)展與演變與當代“政治權力”和“媒介權力”關系的“微調”密不可分。由于《星星》詩刊的主持者對“媒介權力”的界限及尺度把握不當,不僅導致他們在1957年前后國家“政治權力”主體對“媒介權力”的“放”與“收”之間陷入相當被動與尷尬的境地,同時也加劇了“《星星》事件”的“變味”與升級,極大地影響了“詩案”的結局。

      “政治權力”的“放”與《星星》詩刊“媒介權力”的潛滋暗長,是“《星星》詩案”爆發(fā)的一個重要的誘因。很顯然,《星星》詩刊的誕生與1956年“百花時代”的政治和文化氣候緊密相關。受“雙百方針”的影響,當代文學期刊開始一些“松綁”的嘗試和努力,比如“機關刊物”和地方性刊物之間“去掉那種不成文的指導或領導關系,而平等地展開競賽”,同時提出“刊物在有自己鮮明的主張、追求民族風格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上努力”等等。這些努力其實旨在打破建國以來“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以及文學期刊話語權力之間形成的森嚴的等級關系,為文學期刊獲得相對“自由”的言說空間,這種“自由”的空間激發(fā)了一些對“同人期刊”深懷眷戀的編輯們重新贏取媒介“話語權”的愿望與沖動,也促使他們產生了許多“不安分”的想法并做出許多后來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說,《星星》詩刊所發(fā)表的“異端”詩作以及編輯的“出格”之舉,與刊物的主持者對特定時代文化語境中“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關系的誤識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在《星星》詩刊編輯們看來,1956年的“大鳴大放”是“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的等級關系實現(xiàn)微調的一次難得的契機,故而他們不論在欄目的設置、編輯方針的制定還是在辦刊理念的確立、創(chuàng)作隊伍的組建等方面都力圖謀求“媒介權力”的自主性。以《星星》創(chuàng)刊號為例,編輯們試圖通過一系列象征的“儀式”調整“政治權力”與之間“媒介權力”之間已然形成的等級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媒介的“自主性”。一是,別樣的“稿約”。有趣的是,《星星》創(chuàng)刊號并未刊發(fā)《發(fā)刊詞》,而是用《稿約》來替代?!陡寮s》以“門戶開放”的姿態(tài)鮮明地表示:“對于詩歌來稿,沒有任何呆板的尺寸”,“歡迎各種不同流派的詩歌”,“歡迎各種不同風格的詩歌”,“歡迎不同形式的詩歌”,“雖然我們以發(fā)表反映各族人民現(xiàn)實生活的詩歌為主,但我們不限制題材的選擇”。這種不分詩歌流派、風格和形式,甚至可以忽略“題材”這一當時判斷文學價值重要性的用稿標準,目的在于沖破建國以來形成的阻礙詩歌“個性”發(fā)展的種種繁瑣的藝術成規(guī),著意打造詩刊特色品牌并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為詩歌傳媒贏得“自主”的話語空間,彰顯“媒介權力”之于“政治權力”的“自主性”。二是“別出心裁”的欄目設置?!缎切恰吩娍瘎?chuàng)刊號的“欄目設置”是頗有“意味”的。這里既有“和平鴿哨”、“勞動曲”、“兵之歌”等當時國家詩歌期刊流行的欄目,又有“ 情詩”、“ 生活漫吟”、“ 散文詩”等其它詩刊相對少見的欄目,更為重要的是,“情詩”欄目中的“情歌”的數量占相當大的比重。更為重要的是,從詩刊所開辟“情詩”欄目中我們可看到編者力圖改變過去“愛情+獎章”或“愛情+勞動”的書寫模式,向“湖畔詩派”詩人那種專心致志地寫情詩的傳統(tǒng)回歸??梢哉f,《星星》詩刊“情詩”欄目不僅成為刊物的“自我個性”的符號,同時也是實現(xiàn)媒介權力“自主性”的一種別樣的編輯策略。三是詩歌“介入性”突顯與強化?!缎切恰吩趧?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干預”現(xiàn)實的詩作,這些詩歌試圖通過“暴露”現(xiàn)實的黑暗面和張揚創(chuàng)作主體的獨特的思想及個性,刷新和改變人們對現(xiàn)實與自我的認知,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與政治權力形成張力的“媒介權力”。比如《批評家的“原則”》諷刺了“靜聽權威的聲音”及“人云亦云”的批評家,再比如《草木篇》以托物喻人的方式嘲諷了那些具有“寄生性”人格的依附者和美麗的謊言背后暗藏著險惡之心的“兩面派”,倡揚一種獨立的人格及與惡勢力進行不屈抗爭的斗爭精神。在當時掌握《星星》詩刊命脈的權力者們看來,不論是刊物的“稿約”,還是欄目的設置,還是這些帶有“異質元素”的詩歌,都傳遞了一個重要而危險的信號,那就是《星星》詩刊正試圖改變“政治權力——媒介權力”之間形成的“主從”關系和等級結構,而這種不受“政治權力”規(guī)約的“媒介權力”顯然對政治權力掌控者構成了威脅。正因如此,署名為“春生”的《百花齊放與死鼠亂拋》一文以情詩《吻》為問題的突破口,向那些“不安分”者提出警告,認為“《星星》把黨的‘百花齊放’文藝方針,搞成了‘死鼠亂拋’”。這種把“情詩”寫作與小資產階級思想復活強行關聯(lián)的“上綱上線”的批評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突出問題的嚴重性,是對“媒介權力”過度擴張的不乏“善意”的批評與規(guī)勸。然而,以石天河為代表的編輯們卻未察覺到“危機”的降臨,天真地以為“百家爭鳴”的一個重要的實現(xiàn)方式就是要讓期刊媒介擁有較為充分的“自主權”,并且允許“反批評”的文章發(fā)表,于是石天河“寫了一篇《詩與教條》,對批評進行反駁”。從某種角度上說,“反駁”意味著對“政治權力”規(guī)約“媒介權力”的反叛,因而直接導致《星星》詩刊事件性質的升級,一些批評家隨即把《草木篇》問題提升到“反黨反社會主義”這一關乎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就在這種充滿火藥味的批判語境中,石天河們依然堅持發(fā)表“反批評”文章,當這些文章被報社壓住不發(fā)時,他們居然做出了一個大膽地行動——“準備自行印發(fā)”。在文學期刊的生產資料供給、發(fā)行和流通皆由國家統(tǒng)一調配和監(jiān)管的五六十年代,這種“自行印發(fā)”的行為極易被認為是顛覆“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的等級關系和爭奪文化領導權的非分之舉——這樣“危險”的傾向自然會促使政治權力擁有者做出更為激進的“反擊”:四川文聯(lián)領導采取“機關大會”的形式對這些“執(zhí)迷不悟”者進行批判,石天河還受到“‘停職反省’的處分”。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從《星星》第1至7期發(fā)表了大量的“情詩”和“諷刺詩”,如果說遠離政治、勞動、革命和斗爭的“純情詩”的書寫意味著“媒介權力”猶如“脫韁”野馬難以馴服,那么關涉官僚主義(《步步高升》、《某首長的哲學》等)、教條主義(《荒唐歌》、《傳聲筒》)和精神囚禁(《我對金絲雀觀看了好久》)的“諷刺詩”實際上把矛頭指向了“政治權力”擁有者。不管是“情詩”也好,還是“諷刺詩”也罷,它們對“政治權力”所形成的強大的精神“磁場”產生巨大的“消磁”作用,從而沖擊乃至瓦解政治與傳媒權力已然穩(wěn)定的等級結構,極大地阻礙了媒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有效表意方式和對民眾實施精神規(guī)訓手段的功能的發(fā)揮,因而掌握傳媒領導權的主持者必然會綜合采取各種措施把這一危險的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這些措施包括:一、“編輯部”換人改組。從第8期開始《星星》不再由白航任主編,而由李累、傅仇主持;二、批判文章的刊發(fā)。重組后的《星星》對帶有“異端”思想和“不健康”感情的詩歌進行大規(guī)模批判,藉此消除其負面影響;三、欄目整改。刊物原有的“情詩”和“諷刺詩”欄目被撤消,取而代之的是以“戰(zhàn)歌”與“頌歌”為主的詩歌板塊。應該說,從第9期開始《星星》和國家級權威期刊——《詩刊》的風格基本一致,其鮮活個性和“異端”鋒芒已蕩然無存,這是媒介權力屈從于政治權力的必然結果。《星星》詩刊正是通過以上手段基本上修復了曾經遭遇危機的政治和媒介權力之間的等級關系。

      如前所述,《星星》詩案的發(fā)生與編輯部成員難以準確把握政治與媒介權力的曖昧關系有關。在五六十年代,政治權力高于媒介權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有時國家權力主體也期望媒介權力能在一定的限度內規(guī)約“政治權力”。1957年3月8日,毛澤東同文藝界代表談話時曾就《星星》詩案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出一些《草木篇》,就那樣驚慌?你說《詩經》、《楚辭》是不是也有《草木篇》?不要因為有些《草木篇》,有些牛鬼蛇神,就害怕得不得了!”特別說:“關關雎鳩的問題嘛,我看就算了?!边@里,“《草木篇》”顯然不僅僅指一組散文詩,而是泛指以《草木篇》為代表的“政治諷刺詩”。也就是說,在毛澤東看來,在《詩經》、《楚辭》里也有諷諫怨刺之作,這類詩歌有助于預防政治權力的濫用和思想的腐化,有利于保持政治和社會肌體的健康,只有那些思想和行為不端之徒才害怕他人的批評。從毛澤東言談的字里行間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星星》中發(fā)表的“政治諷刺詩”(《草木篇》)和“情詩”(關關雎鳩)這兩類“問題”詩歌都表現(xiàn)出一種寬容的姿態(tài)。其實,他之所以“支持”《草木篇》,就在于他相當重視媒介權力具有的約束政治權力的功能。建國以來,毛澤東非常重視文化領導權的建設,“媒介權力是作為黨(政治)權力的延伸、作為黨(政治)權力的一部分而形成并發(fā)揮作用的”,甚至在一些政治文化運動中,媒介自覺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但有時“黨(政治)權力有利用媒介權力進行自我約束的需要”,正因如此,毛澤東才可能像力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一樣肯定《草木篇》的特殊價值,更進一步說肯定媒介權力約束政治權力的積極意義。不過,問題也就在這里,在石天河等編輯的眼中,既然“媒介權力”具有約束“政治權力”的權力,那么在《星星》詩刊上發(fā)表“諷刺詩”是貫徹毛澤東的“雙百方針”,實現(xiàn)媒介權力的輿論監(jiān)督和“干預”功能的重要方式,因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而四川文聯(lián)領導對他們的批判是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思想在作祟,顯然有違歷史潮流,因此石天河們才敢在創(chuàng)刊號部分詩作受批判后依然“屢教不改”,繼續(xù)刊發(fā)帶有“芒刺”的詩歌。而在四川文聯(lián)的領導看來,《星星》不僅敢發(fā)帶有王實味《野百合花》性質的《草木篇》,而且還不接受批評甚至還要“反批評”,媒介權力不僅“越界”,同時還呈現(xiàn)惡性膨脹的態(tài)勢,正不斷超越“政治權力”可控的范圍,因而《星星》必須進行全面整頓才合乎官方的媒介“喉舌論”理念,才能讓媒介權力服從并服務于政治權力。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星星》詩刊的主持者并未意識到媒介權力“約束”政治權力的界限和尺度是不易把握的,詩歌“介入”現(xiàn)實政治的可能與限度以及媒介的權力范圍,這些“界限”都不是媒介主持者自主劃定的,而是由“政治權力”的擁有者最終做出裁決的。可以說,在媒介權力具有強烈依附性的文化語境中,媒介“介入”現(xiàn)實政治的行為容易削弱和消解政治權力的權威性,甚至危及新的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建構,媒介權力“約束”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得到政治權力的允諾和支持才能被認可,否則就可能被視為“反動”行為而受到嚴厲的批判。由于政治權力的話語權大于媒介的話語權,因而當《星星》詩刊的編輯與四川文聯(lián)領導對“政治諷刺詩”和“情詩”意義與價值的判定發(fā)生嚴重分歧時,最后還是由后者做出權威的認定。而當國家文化最高領導者(毛澤東)與四川文聯(lián)領導意見產生分歧時,后者曾經做出的“權威”判定也因自身話語權處于弱勢地位而失效,四川文聯(lián)的部分文藝工作者還因自身對《草木篇》過激的批判行為進行自我檢討。由此可見,政治權力幾乎決定了媒介權力的范圍、尺度和效用,在一個政治與文化相互膠著的年代里,期刊媒介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媒介的主持者唯有善于觀察和利用特定時期政治權力擁有者為媒介敞開的相對“自由”或“自主”的空間,善于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巧妙地調整媒介權力的邊界,而不是一味地在與政治權力相頡頏中使媒介獲得權力。當然,頗具悲劇意味的是,石天河等《星星》詩刊的編輯認為不管是推出“情詩”欄目也好,還是發(fā)表“諷刺詩”也罷,都是特定年代政治權力所默許的“媒介行為”,而一些分管《星星》的四川文聯(lián)領導則認為,刊物的“媒介行為”已背離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方向,媒介權力已凌駕于政治權力之上,故而必須加以嚴格的限制,使其回歸到政治權力可控的場域中來。由此可見,《星星》詩刊主持者對當代“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復雜而微妙關系辨識的偏失,以及對“媒介權力”的界限與尺度把握不當,既是引發(fā)“《星星》詩案”的內在誘因,又是推動事件升級的關鍵性因素,同時還是決定事件的性質與結局的根源所在。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媒介事件”的《星星》詩案給當代文學媒介帶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缎切恰吩娍庉嫴砍蓡T“釜底抽薪”式的置換和欄目的全面改版,不僅意味著帶有“同人”性質的刊物創(chuàng)辦宣告夭折,也意味著任何遠離意識形態(tài)的“媒介行為”以及謀求媒介權力“自主性”的行動都將以失敗告終,同時更意味著政治權力與媒介權力之間牢固的“控制——屈從”關系的形成。這一詩案給當代文學媒介生態(tài)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其一,政治權力強力滲透與媒介權力的“異化”。由于政治權力對文學媒介嚴密監(jiān)管和嚴重擠壓,導致文學媒介的權力出現(xiàn)“異化”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學媒介成為新的民族國家確證自身合法性和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而無法為底層民眾提供一個傳達真實與復雜精神世界的空間,文學媒介不再是“民間”與“廟堂”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而是意識形態(tài)機器施展權力意志的有力工具。事實上,《星星》從第9期開始就基本上變成了“反右”運動斗爭的重要陣地,詩歌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驟然增強;其二,媒介權力的“異化”與刊物的“同質化”。建國后,國家權力主體開始對文學媒介的進行嚴格管理,媒介行為在組織化和等級化的監(jiān)管網絡中呈現(xiàn)步調一致、行動規(guī)范的特征,刊物主持人重要的責任在于密切觀察政治形勢的變化,并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適時調整編輯方案,擔負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守門人”的責任,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中,文學媒介不論在辦刊理念還是在欄目設置,不論在稿件遴選標準還是在文本的風格上趨同現(xiàn)象十分明顯,也即是,文學傳媒因缺少差異且喪失個性而產生“同質化”的弊病,尤其《星星》“詩歌事件”發(fā)生之后,當代主流文學媒介相互“克隆”之風廣泛盛行,刊物的主持者以守住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為己任,主動或被迫放棄打造特色欄目的努力;其三,媒介操縱與人的“異質思維”的喪失。文學媒介權力在于通過文本構建一個虛擬的符號世界形成一種“支配”力量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而改變人們的行動。在“十七年”時期,由于媒介權力被政治權力操縱,使得包括改版后的《星星》詩刊在內的文學媒介變成大眾進行自我身份認同的意識形態(tài)鏡像——一種指向未來(而不是指向當下現(xiàn)實)的幻化的鏡像。在這種鏡像中,人們自覺、自愿地接受意識形態(tài)的召喚,放棄對反思、質疑和批判立場的堅守。更重要的是,當“媒介權力”完全屈從于“政治權力”,或曰與“政治權力”形成同構關系而非平行關系時,文學媒介在不斷構建一種“鎖閉”式的符號空間,這一“宰制”空間形塑下的人們,由于缺少一種包容的氣度直面知識分子的“異質思維”,因而無法在對話中發(fā)現(xiàn)政治和文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在平等溝通中化解社會與經濟運行中累積的尖銳矛盾,從而避免文學媒介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主宰著大眾的精神世界,在推動著激進社會文化思潮向前奔涌的同時,使民眾迷失在洶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梢哉f,如何謹慎而敏銳地把握媒介權力的界限與尺度,如何使媒介權力和政治權力保持富有張力的良性互動關系,是《星星》詩案留給我們的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楊琳:《容納與建構:1935-1948延安報刊與文學傳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②程金福:《當代中國媒介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結構變遷——一種政治社會學的分析》,《新聞大學》2010年第3期。

      ③[美]J.赫伯特·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黃煜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

      ④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頁。

      ⑤石天河:《回首何堪說逝川——從反胡風到〈星星〉詩禍》,《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2期。

      ⑥劉成才:《石天河與一九五七年〈星星〉詩案研究》,《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歡
      詩刊星星媒介
      訂閱啦 星星詩刊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2
      詩刊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04
      《星星》詩刊,快來訂閱吧!
      鴨綠江(2021年20期)2021-08-18 09:10:04
      詩刊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2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串星星
      星星洗澡
      仁怀市| 加查县| 罗平县| 天台县| 伊川县| 涟水县| 阿图什市| 新龙县| 章丘市| 鄂托克前旗| 贵州省| 林芝县| 司法| 南涧| 九寨沟县| 陇西县| 西盟| 南丰县| 广平县| 安宁市| 鹤壁市| 天祝| 松阳县| 洪湖市| 汾阳市| 腾冲县| 台中市| 德惠市| 鹤山市| 南投县| 太和县| 航空| 浦江县| 上蔡县| 波密县| 广丰县| 新和县| 乌恰县| 北辰区| 通辽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