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波王曉晶
(1.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甘肅 張掖 734000;2.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河西寶卷”是指流傳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民間寶卷文本及其念唱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佛教類、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寓言類四種類型。河西寶卷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說唱藝術,曾流行于全國各地區(qū)的民間群體,后由于民間宗教的衰落,宣卷(念卷)活動逐漸消失。但在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這一重要的民間藝術卻被保存了下來。河西寶卷初始內容主要沿襲了敦煌佛經(jīng)的結構,但其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地方化和民間化,除過運用方言進行說表和歌唱之外,說唱內容中含有大量河西地方的歷史和人物。河西寶卷現(xiàn)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和酒泉等地。但隨著現(xiàn)代化和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趨于瓦解,河西寶卷傳承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其于2006年河西寶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探討河西寶卷特征及時代價值有助于加深人們對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fā)活力。
涂爾干認為:在宗教信仰者觀念中,整個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領域,一個領域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個領域包括所有凡俗的事物,所有儀式也都具有這種(神圣)性質;事實上如果儀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1]河西寶卷源于宗教,至今保存有一定的宗教儀式。宣卷人(河西稱為“念卷先生”)在宣卷之前,必須燃香叩拜、洗手漱口,聽卷人則必須寧靜專心,不許喧嘩。念卷活動可以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可以用來懲惡揚善、伸張正義;可以讓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正是依賴于這種習俗信仰和教化觀念,并以儀式的形式強化了民間群眾的文化認同。當?shù)厝思胰缬鰞号恍?、媳婦不賢、家事不順、人丁不旺等問題,都要通過念卷活動來禳解或開導。
河西寶卷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流傳于河西走廊的廣大農村地區(qū)。在張掖廣大農村,受佛教功德說的影響,人們把保有或者傳播寶卷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認為“家藏一寶卷,平安又吉祥”,把家藏寶卷視為鎮(zhèn)宅之寶,用于“辟邪驅妖”。[2]有些人將寶卷供于上房,當作神圣之物對待。由于河西寶卷在民間具有重要的信仰功能,保證了其在民間流傳的廣泛性和持久性,使其滋養(yǎng)民間社會。
河西寶卷來源于宗教,但在流傳過程中大量吸收了河西本地諸多文化元素,其具有明顯的地方性。一方面,河西寶卷念卷中使用了大量河西地區(qū)方言中常用的詞語、句式、甚至語法,河西寶卷宣唱要用方言才能念出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其中蘊含的特殊感情,這體現(xiàn)出民間藝術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即“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另一方面,河西寶卷內容中包含了大量地方性故事題材,如《敕封平天仙姑寶卷》是一部反映自西漢至明末張掖歷史的史詩,對張掖古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遭劫寶卷》則反映了武威大地震的相關情況;《救劫寶卷》則反映了古浪、大靖人民遭兵、旱、瘟疫災禍等相關情況。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jīng)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jīng)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jīng)的結構,而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進行較大的創(chuàng)新。具體來講,在念唱方面,張掖寶卷除保留原有曲調外,大量使用的是當?shù)孛耖g曲調,如《方四姐寶卷》中的幾個段落就使用了甘州小調《小寡婦上墳》來念唱;《貧和尚出家寶卷》的結尾處,用了甘州小調的《十報恩》。在寶卷內容方面,張掖廿里堡鄉(xiāng)十號村的宋文軒根據(jù)小說《二度梅》,改編創(chuàng)作了《二度梅寶卷》,根據(jù)小說《水滸傳》部分章節(jié),改編創(chuàng)作了《武松殺嫂寶卷》,根據(jù)民間故事改編了《張浩求子寶卷》等,這些創(chuàng)新無不蘊含著河西人民的智慧和理想。
民間藝術的集體認同,體現(xiàn)著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維系著某一群體的價值認同、情感紐帶和合作精神。河西寶卷中勸人向善、助人為樂的精神,對父母盡孝、與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勞生產、愛惜糧食的美德等在現(xiàn)代社會對培養(yǎng)人們的良好品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河西寶卷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長期依賴普通群眾的道德觀念、生活態(tài)度、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通過研究其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河西寶卷主張清正廉潔、除暴安良,渴望社會正義公平,是深受壓迫和剝削的民眾對清官的敬慕心情和清廉政治的期盼。其次,河西寶卷稱頌忠貞不渝的愛情,如《張四姐大鬧東京寶卷》、《二度梅寶卷》等都歌頌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大膽爭取自由婚姻,他們同各種反面的勢力代表斗智斗勇,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最后,河西寶卷宣揚因果報應,褒獎普通勞動婦女的優(yōu)秀品質。因果報應雖具為迷信說法,但在信息較為封閉的文化單元內,其仍具有較為先進的教化意義,勸導人心向善,多做好事,形成良好的個人價值觀方面意義重大;農村婦女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他們遭受的苦難也最為深重,謳歌婦女勤勞善良、忍辱負重,實為難能可貴,其與現(xiàn)代社會研究范式中的女性主義不謀而合。河西寶卷所蘊含的各種思想內容,對于今天青年教育、提升婦女地位均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河西寶卷使人們在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種熱愛生活、注重奉獻、崇尚愛情、追求社會公平等方面頑強的生命力,其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維系著民間社會的價值認同,承擔著情感紐帶和鼓勵合作的民間精神,河西寶卷滋養(yǎng)著河西走廊及其人民。
河西寶卷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宣揚敬老愛老的傳統(tǒng)觀念,強調孝道。孝是傳統(tǒng)社會儒家理論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封建帝王把提倡孝道作為立身教民之本,提出“以孝治天下”、“百行孝為先”。河西寶卷中的《鸚哥寶卷》講述一只鸚哥歷盡千辛萬險為生病的母親摘梨的故事,表達了“鸚鵡孝親”的主題。《葵花寶卷》講述了主人公高中狀元后,被迫成為相國女婿,而原配妻子為了滿足生病婆婆想吃肉的愿望,毅然“割肉奉母”,后在神仙的幫助下死而復生,并最終懲治了惡人,與丈夫重逢。傳統(tǒng)社會注重“百善孝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當代社會發(fā)展主題并不違背,現(xiàn)代社會宣揚以孝為中心的家庭倫理道德,倡導媳賢子孝、父慈母愛、兄友弟恭、姊妹互敬和妯娌和睦,致力于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這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西寶卷內容豐富,類型分別為宗教故事類、神話故事類、歷史故事類和寓言故事四類。這些故事充分體現(xiàn)出河西地區(qū)農民內心的理想世界,他們在掙脫了被剝削的命運的枷鎖后,開始思考人生,認識世界。由于文化閉塞,他們只有通過寶卷故事來了解歷史和現(xiàn)實,同時也通過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表達自己內心的理想圖景。河西寶卷憑借說唱藝術記錄地方文化、傳播文化,是河西人民的個性、品質、精神的一種生產和創(chuàng)造。河西寶卷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其主題多譴責忤逆兇殘,宣揚孝道和善行。在今天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發(fā)展的浪潮里,在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的大背景下,河西寶卷必將承擔為當代社會文化建設提供龐大、豐富、寶貴資源庫的功能。
[1]Durkheim,Emile.1995[1912].The ElementaryForms of Religious Life.(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ance Vi-sion,Paris:E.Alcan,1912.)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Karen E.Fields,New York:The Free Press.34~35.
[2]翟建紅.對河西寶卷中民間精神的認識[J].河西學院學報,2008(4).
[3]任積泉,王國華.品讀張掖文化[M].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