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瓊
(隴西縣通安中學,甘肅 隴西 748100)
學習和運用語言是為了交流,而交流是為了獲得信息和傳達信息。學習外語,尤其對于中學生而言,首要的不是為了信息的傳達,而是為了獲得。中學英語新課標規(guī)定:“在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中,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還強調:“中學英語教學應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跨文化的意識和基本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遍喿x在其本質上讀者及其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所輸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過程。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只有對這種交互作用的兩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在教學目標上只重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被動多于主動,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課要探索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1)能以每分鐘70-80個詞的速度,讀懂生詞率不超過3%的有關人物傳記、故事、記敘文、科普小品和有關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等不同題材的材料。
2)能讀懂簡單的應用文。
3)能運用一般的閱讀技巧,基本把握所讀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實、主要邏輯線索、時間和空間的順序。
4)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
5)能根據(jù)已知的事實推斷語篇未直接寫出的意思。
6)除教材內容外,課外閱讀量應達到20萬字左右。
根據(jù)這一要求,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閱讀的目的,閱讀任務的設計及閱讀技能的輸入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因此,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在學生閱讀課之前,善于提出引導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目的性。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
3)精心設計理解性練習。
4)盡量避免逐字逐句的串講,不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講解閱讀材料的語法項目和生詞上。
5)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布置適量的課外閱讀作業(yè)。
長期以來,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模式為:“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前者是首先構建全文的語義圖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圖,用較高的語言層面幫助較低語言層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單詞等,它是閱讀中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后者是首先理解單詞、句子結構,再理解段落、全文,它則是傳統(tǒng)教學中常用的一個手段,應該說好的閱讀策略是兩種方式的結合。
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學生產生了閱讀的欲望和心理準備,這樣閱讀的效率就會得到極大地提高。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按照學生學習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以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自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呈現(xiàn)活動是導入的延伸,其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文章角色。呈現(xiàn)活動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3.2.1 閱讀前問題(Pre-reading)
①對文章標題的猜測和一些簡單問題的聯(lián)想活動。不論學生的猜測正確與否,聯(lián)想貼切與否,最終都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這既能激發(fā)學生談論的興趣,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為提高閱讀的效率做好準備。
②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學生不宜理解的單詞作一簡單的釋義,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閱讀速度的培養(yǎng)。
3.2.2 背景知識介紹
文章的背景知識對于準確理解文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和所選閱讀文章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對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生閱讀理解的偏差。
總之,恰到好處地利用好呈現(xiàn)活動,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使學生的閱讀具有方向性,以便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度。
在這種閱讀活動中,教師應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等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取較詳細的篇章信息,準確把握文章中心和作者意圖,同時了解課文中的一些語言現(xiàn)象。閱讀活動主要解決一下問題:
3.3.1 語篇分析活動
語篇分析的方法強調從篇章入手,分析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及他們在表達主題中的作用。這就避免了以往閱讀教學中教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步步為營”的做法,以課文每一個段落作為獨立的語篇,啟發(fā)、引導學生快速讀完一段后以一句話來概括段落含義,或找出段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后,學生就能看出本文的組織結構,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理解其整體意思。
3.3.2 閱讀理解問題(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通過以上的語篇分析活動之后,讓學生回答討論幾個開放性的問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通常問題的內容包括以下六類:
①領悟文章的主旨。要求學生根據(jù)主題句等掌握文章的中心內容。
②理解文章的具體細節(jié)。要求學生不僅能夠讀懂細節(jié)處關鍵詞的意思,還要能夠體味言外之意,這常常需要結合文章的主題進行判斷。
③根據(jù)上下文推測生詞詞義。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該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這些詞義常利用定義或重述,利用相關信息或比較、對照關系表達出來。
④做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要求學生根據(jù)對句子中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加以認真閱讀和思考,作出準確推理,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技能,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充分地欣賞文章。
應該牢記的是:推論必須合情合理,應該做到:必須領會并思索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分析文章所給的信息,確定作者措詞的理由。
⑤理解文章的脈絡結構。要求學生以篇章為語義單位。
⑥推測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文章中心思想、組織脈絡與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應要求學生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態(tài)度,同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文章的褒義詞、中性詞何貶義詞。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為了解決閱讀理解問題,可借助于略讀、掃讀、跳讀、覽讀等閱讀方法,迅速搜尋所需內容,以便迅速而準確地掌握文章所表達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礎上在進行詳細的閱讀,獲得詳細信息,已達到獲取信息以及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3.3.3 實踐活動(practice)
在此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己操練。除了傳統(tǒng)的提問、翻譯等方法外,應根據(jù)學生水平,設計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活動,加深學生閱讀后的感受。具體有角色扮演、完形填空、復述等活動。
當今社會,知識更新之快,真是日新月異。從事語言教學亦是如此,已經進入了教不勝教,學不勝學的時代。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恰到好處地運用閱讀教學的技巧和方法,重視篇章分析,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度;同時,訓練學生根據(jù)不同閱讀目的的選擇與組織不同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