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有文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日益增多。臨床上,對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能夠迅速緩解疼痛,恢復關節(jié)功能,并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了骨折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明顯降低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故多數臨床醫(yī)生認為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是目前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法。我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應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33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4.6歲,骨折類型為GardenII、Ⅲ、Ⅳ型,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后,盡早安排手術;如患者合并有內科疾病時,先積極進行治療,治療期間同時行牽引治療,條件允許后實施手術。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并將患者的血糖、血壓控制在適當的范圍[1]。同時,主刀醫(yī)師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功能限制程度、日常生活要求、患者對手術的期望等。手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關節(jié)置換可能獲得的結果必須認真思考、充分評估,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選擇。
1.2.2 手術方法:術前30分鐘給予頭孢類抗生素靜滴,術前常規(guī)導尿以預防肺部及泌尿系炎癥。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術治療,患者取健側側臥90°位,采用后外側入路。其中9例高齡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雙極頭)置換,其余24例采用標準的全髖置換。術中清理圓韌帶窩的軟組織,髖臼銼處理髖臼至軟骨下骨。術中注意保護坐骨神經,如無必要,不必顯露。股骨端的處理要注意保留足夠的股骨距及l(fā)5°~20°的前傾角,擴髓要擴至骨皮質處。22例采用骨水泥型假體固定,11例采用生物型假體固定。復位、止血、檢查關節(jié)的松緊度、穩(wěn)定性及活動度滿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至切口。
1.2.3 術后處理:術后應用應用抗生素3~5天。48小時內拔出引流管。常規(guī)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腸溶阿司匹林或脈絡寧等抗凝藥物;注意讓患者保持正確的休息體位、臥位姿勢和下床姿勢,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術后24小時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踝膝和下肢肌力),第3天可進行坐位、保護下側臥及下站位負重訓練,第7天保護下站立行走訓練,并練習使用助行器和雙拐行走,必須使用拐杖至無疼痛及跛行后方可棄拐。鼓勵患者咳嗽、排便。術后1月、3月、6月、12月定時隨訪。
本組33例患者術后下床時間為2~7天,平均3.5天;X線片示骨折復位滿意,假體位置良好;隨訪12~18個月,髖關節(jié)均無明顯疼痛,置換假體無松動及脫位,患者功能恢復滿意;患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80~89分,平均86分。未發(fā)現感染、壓瘡、泌尿系及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病,如果采用保守治療或內固定術治療,患者長期臥床,發(fā)生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受染或結石以及壓瘡可能性極大,導致死亡者多[2]。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的目的應該放在如何能早期下床活動,減少并發(fā)癥,改善和提高生存質量。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目的是消除或減輕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分為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全髖關節(jié)置換。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不需要處理髖臼,具有操作相對較簡單、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費用低等優(yōu)點。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優(yōu)點在于術后疼痛發(fā)生率少且程度較輕,但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費用較高[3]。故臨床上應該依據患者生理年齡、受傷前活動水平、健康狀況、骨質疏松情況,選擇手術風險小、利于早期活動、二次翻修風險低的治療方法。對于年齡較大,合并內科重病、體質耐受性差、預期壽命較短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腦血管病的患者,宜選擇人工股骨頭(雙極頭)置換;而對于年齡較小、體質耐受性好、心肺功能尚好、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選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并且一般選用非骨水泥假體,以便二次翻修;要盡量縮短術前準備時間,不應錯過最佳手術時機,術后要及早康復訓練以預防關節(jié)僵硬、褥瘡、泌尿系及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 夏軍,魏亦兵,黃鋼勇,等.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行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8:89 -90.
2 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的并發(fā)癥回顧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1):60 -61.
3 史振才,李子榮,張念非,等.晚期股骨頭壞死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1:1609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