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艷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德育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相互契合、相互滲透的和諧統(tǒng)一。近年來我國理論界開始關注德育中的非理性因素,探討非理性因素在高校德育中的影響。筆者認為研究這一問題首先要理清的就是高校德育與非理性因素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本文即從高校德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內容分析、非理性因素在高校德育中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兩大部分來討論德育與非理性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一般來說,非理性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人的非理性的心理現(xiàn)象,包括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情緒等;另一類指人的非理性的認知形式和認知能力,包括直覺、靈感、頓悟等因素。認知能力方面的非理性因素往往在科學發(fā)明與學術創(chuàng)造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在社會歷史或認識活動中,情感、意志等心理層面的非理性因素一般占據(jù)重要地位。德育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曾經(jīng)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而思想與道德也是人類需要的產物,并且是屬于較高層次的需要,需要是思想認知和道德認知形成的基礎。大學德育往往被認為是很枯燥無味的課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需要沒有被充分認識,動機沒有被充分調動。教育者應該引導受教育者形成德育學習的需要。當然,僅僅具備認知需要是不夠的,德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要實現(xiàn)受教育者思想與道德境界的升華,同時還要將這種認識轉化為個人的日常行為。馬克思、恩格斯早已經(jīng)從理論上做出了相應的回答,恩格斯指出,人們“行動的一切動力,都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囊庵镜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因此動機在德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個體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的直接動因。
德育中的情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的情感。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首先必須對教育任務滿懷激情,這樣才有利于對教育內容的掌握與積極探索。同時教育者還要對受教育者充滿感情,在教育過程中要保持一顆博愛的心,只有這樣才可以激發(fā)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地了解受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最終達成教育目的。情感因素的另一個方面是受教育者的情感。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保?]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首先應該對教育內容產生正確的審美感、道德感、正義感、崇高感、神圣感等思維性情感。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感情可以有利于他們更加主動地完成教育過程,對德育產生理性的認識,并且增強德育的有效性。
在德育中,與情感相互聯(lián)系的另一個非理性因素是意志。意志是較高層次的非理性因素,是非理性因素中比較接近理性的因素,但是意志本身并不是理性因素,而是在理性因素指引下的意識趨向。馬克思曾經(jīng)強調,專屬于人的勞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有目的的意志”。在德育實踐過程中受教育者用自己的意志把需要、欲望、動機、興趣等內容綜合為德育的目的,并且使之向著一定持續(xù)性的行動轉化。
信仰與信念是兩個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信念是人對某種現(xiàn)實或觀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tài)。并且在實際的生活中體驗了怎樣想和怎樣做才能有益、有效的基礎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動的模式;但是信仰實際上是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升華,是人的精神活動的靈魂。高校德育是現(xiàn)階段對我國大學生進行道德觀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意識、塑造大學生道德人生的主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信念與信仰往往會影響教育內容的認可,教育過程的順暢,教育行為的落實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在德育過程中,信念往往是具體的,可以表現(xiàn)為受教育者對教育過程中的一件事情或一個教育內容持有的觀念和態(tài)度,例如堅持為人民服務、正義必勝等信念,使受教育者把有關的知識與主體的愿望、情感等結合起來,從而為受教育者以后的行動提供方式的選擇與方向的指引。除此以外,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對德育這一教育事件的總體性、普遍性的觀念和態(tài)度?,F(xiàn)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加強大學生的德育,但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卻不重視德育的重要性,信念的減弱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削弱德育的時效性。
直覺和靈感這類非理性因素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構成要素,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往往具有啟發(fā)人的思維、創(chuàng)新人的認識的作用。直覺在認識過程中表現(xiàn)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而靈感則是主體的思維在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下的一種頓悟,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狀態(tài)。
任何一門學科的向前發(fā)展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在德育過程中,直覺與靈感可以使人對德育的認知具有跳躍性,教育者的直覺靈感有利于他們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尤其是在教育評價過程中,教育者的直覺往往能夠擺脫繁瑣的反饋程序,憑著自己在教學中積累的經(jīng)驗而直觀地感受到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之間的現(xiàn)實距離,有助于實時對教育方向進行糾正,對教育方法進行適當取舍;而受教育者的靈感和直覺有利于他們在德育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洞察力和社會敏銳性。
非理性因素在社會歷史領域的作用具有二重性,這種二重性在高校德育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一種作用是使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得到超常激勵和強化;另一種就是當非理性因素脫離理性的主導,容易導致受教育者產生不切實際的狂想或對事物的不準確認知,從而導致德育的盲目性、片面性和抑制性。
德育是以人的思想和行為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實踐活動,其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內化——外化——反饋,并且這三個階段貫穿著知、情、信、意、行五個要素的均衡發(fā)展過程。為此,非理性因素這一充分反映人類真實自我的因素在德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德育的內化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社會要求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則以自己的原有水平為基礎,自覺地選擇、接受、消化這些要求,并且逐步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認知的過程。首先,非理性因素具有動力作用,雖然實踐是認識發(fā)生的動力,但是實踐并不能直接推動認識的發(fā)展,實踐還必須通過情感、需求、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才能與認識產生直接的聯(lián)系;其次是誘導作用,強烈的情感與需求以及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美好的期望,因此會刺激受教育者使之產生認知欲望;再次是激發(fā)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會導致人的靈感和直覺等非邏輯性的思維產生,有助于激發(fā)人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尤其是在德育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對德育內容的興趣和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可以充分提高受教育者對德育的認知能力。
外化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把自身在內化階段形成的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并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外化階段是德育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德育知行轉化的階段,也正是在這一階段實現(xiàn)了德育由認識向實踐的飛躍。非理性因素在外化階段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保證作用,道德行為養(yǎng)成長久的道德習慣離不開意志的保證作用,堅定的意志是個人良好品德形成的有力支撐。第二,驅動作用,在個體道德行為形成過程中,對于祖國的熱愛,對于英雄人物的敬仰,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熱情等非理性因素,在推動個人行為向著良性發(fā)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調控作用,在德育的外化階段,有些非理性因素,例如由他人的諒解或鼓勵而產生的情緒,往往會使其行為由消極方向轉為積極方向,由一次道德行為變?yōu)殚L久的堅持,從而實現(xiàn)對德育受教育者的行為進行及時調控的作用。
反饋階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聯(lián)系,對個體的道德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效應進行反饋檢查,進一步調節(jié)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而對受教育者實施新一輪內化——外化。在這一階段中,直覺等因素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教育者需要具備對事物的敏銳觀察能力,能夠超越一般的認識程序,在已有的材料不充分的情況下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害,在一瞬間就能直接洞察出事物的本質。同時,情感等因素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反饋階段,情感往往成為主體的一種內在尺度參與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情感通過主體對結果的評價來表現(xiàn)主體的態(tài)度,促使主體不斷地對教育結果進行反思,從而推動反饋向著德育目的的方向發(fā)展。
非理性因素在德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這些積極因素,發(fā)揮它們在德育中的作用,以此增強德育的效果。
非理性因素在德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視其消極影響。非理性因素自身的一些特點導致非理性因素在德育過程中一旦掙脫理性的束縛,就會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
第一,非理性因素可能導致德育盲目性。在德育過程中,非理性的情感、想象、直覺等是有必要的,但是也有可能是錯誤的,一旦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脫離了理性的引導,往往就會導致德育的盲目性。首先,非理性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非邏輯性,這種非邏輯性會阻礙受教育者在道德觀的認識中不能夠通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認識中的盲目性;其次,當受教育者僅僅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自己的認識對象或者行為標準時,會導致在實踐中偏離德育的方向;再次,直覺、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往往會把一些巧合性的事件當作兩件有聯(lián)系的事情來看待,從而可能對主體的認識產生誤導。
其次,非理性因素可能導致德育片面性。非理性因素是對主體內心體驗的反應,因而帶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非理性的這種主觀性在德育過程中往往表現(xiàn)為片面性。教育主題尤其是受教育者在情感和意志上都具有一定的傾向性,也就是非理性因素的選擇性。對教育者來說,在德育過程中他們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愛好來選擇德育的方式和途徑,而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對于認識的客體往往也會依據(jù)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接受。大學生群體在心智上屬于從不成熟向著成熟過渡的時期,他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既包含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又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常常為個人的情感、意志所左右,使注意力和興趣傾向于一個問題或事物的某個方面,不能達到全面的效果。
其三,非理性因素可能導致德育抑制性。人的情感對認識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消極的情感會對人的認識和實踐產生抑制性,即阻礙人的認識和實踐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不良的心境往往會使人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認識對象,比如在德育過程中,一旦受教育者的思想受到不良道德觀或者道德行為的影響,就很難集中精力來認識正確的道德觀。而低落、煩躁、焦慮等情緒常常干擾受教育者的各種認識和實踐活動,對當前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往往會影響到他們對德育的情感認同,不能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看待社會現(xiàn)實,從而對主流道德觀產生懷疑。
總之,非理性因素在大學生德育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和抑制性構成了一種阻礙作用,影響德育實效性的發(fā)揮,德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發(fā)掘非理性因素的有益作用,盡量減少非理性因素的消極影響,使德育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列寧.列寧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