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蕓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城關(guān)中學)
義務教育階段,學越來越難教了,孩子越來越難管了,而我們教師迫于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教學成績的壓力,不得不想方設法的要學生考出好成績,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教師縱有千條妙計,也很難讓學生買自己的帳。這就使得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深陷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師生間時常會發(fā)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殊不知這種矛盾的根源是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
為人師表的職業(yè)特點要求教師必須以人格和學識的雙重魅力去感染學生。人格和學識是相輔相成的,人格是做學問的根基,學問是人格的外化,二者不可偏廢。只是一味的人格修煉而毫無學識,便是道德的蠟像,大而無當,沒有人格的學識,是空中樓閣。培根,雖然在學術(shù)上,有著卓越的建樹,但人品卻被人們所詬病。他被后人稱為“歷史上最見利忘義的、卑鄙的小人兼才子”,縱觀歷史還真不乏其人。
用人格和學識的魅力感染學生,并不是一己之的發(fā)明,從遠的說儒家的修身重于做學問,實際上就是兼顧了修身與學問并突出了修身;從近處說,“身正為師,學高是范”,也道出了如何為人師的真諦,身正,說的是教師的品行修養(yǎng),也就是我們?nèi)粘Kf的人格,學高說的是教師的學問修養(yǎng),或謂學識,做教師的,就應是本專業(yè)的飽學之士,二者兼具做教師也就成功了十之八九。
儒家的學問觀是把修身看做與做學問同步進行的,甚至于修身重于做學問。人生修養(yǎng)是儒家學問的本色,我們以《大學》為例,“大學”指的是大人之學,是個人修身和政治素養(yǎng)的學問,主要闡明孔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大節(jié)目所在。其作法是我們常講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根本。
南京曉莊陶行知先生墓碑上鐫刻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先生一生做人的真實寫照。陶行知的兒子陶曉光曾請育才學校副校長開了個假學歷證明,陶行知知道后,立即拍電報將假證明索回。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反觀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室里貼著的作息表、課程表是為了應付上邊檢查用的,教師的任務是封好學生的口,每當上邊檢查之前,都囑咐學生不要說漏了嘴,要按照學校布置的統(tǒng)一口徑回答;上邊有問卷調(diào)查,還得經(jīng)過教師口授真經(jīng),按規(guī)定的答案照本宣科……這些做法,教師過關(guān)了,領(lǐng)導高興了,試問:對孩子們的污染,這筆帳找誰算呢?又有誰肯做陶行知?
教師要以學識的魅力感染學生,這并不玄乎,教師不僅要有本專業(yè)的知識,更要有相近學科的知識,知識從何而來,是靠終生孜孜不倦做學問而得,本專業(yè)書籍要鉆得深、吃得透,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領(lǐng)域,業(yè)精而博學,這就是對教師學識上的要求。
[1]大學.古詩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