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建偉
(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50)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先天不足,導致了他們自我認同感偏低、自我期望值不高、學習動機不足,而高職院校貧困生無論是經(jīng)濟壓力、心理壓力、學習壓力普遍比其它類型高等教育學生大,伴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高職畢業(yè)生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就業(yè)、發(fā)展的壓力。本文嘗試在分析高職貧困生特點和幫扶現(xiàn)狀的基礎上,從“權利”與“義務”對等、“公平”與“效率”合理兼顧兩個角度分析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現(xiàn)實中,出身于經(jīng)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學習能力與成績普遍明顯優(yōu)于出生于經(jīng)濟條件較差家庭的學生。而處于高等教育最末端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必然接收到更多家庭經(jīng)濟貧困的學生。另一方面,貧困生群體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同樣會因為高昂學費的壓力放棄三本而就讀高職院校。因此高職院校貧困生比例必然高于一般本科院校。
在一些人眼中,高職教育是低層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對高職生產(chǎn)生心理沖擊。而同樣處于高職層次的貧困生群體,由于更加缺乏社會支持網(wǎng)絡,不甘與失落情緒更強。高職院校中有較大比例的貧困生不能正視自我、自慚形穢、陷入自卑與過度自尊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他們有得到周圍環(huán)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心理負擔重。
高職院校貧困生很多因?qū)W習條件的限制,以致在一些基礎性科目,如計算機、外語等學習上相對薄弱,使得他們?yōu)榱诉_到同樣的學業(yè)成績,必須在高職階段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貧困生們用以支持自己勤奮學習的主要動機是他們自知只有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才能改變自身命運,因此他們學習的目的性、功利性更強,他們在選擇學校或選擇專業(yè)、課程的時候,很難做到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因此,當部分高職貧困生遇到挫折或不堪沉重的學習壓力后,更容易采取消極逃避的方式應對生活與學習。
現(xiàn)行的貧困生資助方式主要分為贈予性資助與推遲付費。以下是基于“權利”與“義務”視角對兩種貧困生資助方式進行的分析:
贈予性資助是指出資者將資金“無償”贈予大學生的資助。通常的做法有:助學金、教育憑單、減免學費、困難補助等。
借鑒前蘇聯(lián)高等教育的做法,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施行了30年的“免學費+助學金”制度。贈予性資助最受學生歡迎,能直接解決在校貧困生的生活、求學困難。
贈予性資助是一種由政府或其他社會機構買單,只強調(diào)貧困生權利,而模糊了義務的資助方式。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一部分人失去通過自身力量應對貧困的動機,他們對各類形式不需承擔義務的資助項目熱情很高,而對需要承擔義務的“勤工助學”、“生源地助學貸款”失去了興趣:相比“勤工助學”所需要付出的勞動,相比“生源地助學貸款”所需要承擔的經(jīng)濟壓力,在同樣家庭貧困的前提下,拿到助學金確實要容易得多。
推遲付費是指政府、銀行或其他社會機構介入,幫助在校貧困大學生推遲支付學習與生活費用,解決暫時的資金困難,以未來的收入償還現(xiàn)時的教育成本的一種貧困生資助方式。通常的做法如:助學貸款、雇主資助等。
推遲付費是較為成熟的一種高校學生資助方式,從其產(chǎn)生到發(fā)展已有了幾十年的歷史,目前至少在5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施行。一般而言,這種“推遲付費”的方式既能體現(xiàn)資助學生的作用,又能解決助學金權利與義務失衡的弊病。出于社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獲得相應受教育的“權利”,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畢竟“免費的午餐”只是一種社會關懷,并不是一種社會常態(tài)。建立以“推遲付費”為主的貧困生資助機制,將更有利于貧困生的健康成長。
所謂公平:“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理論的根源是對人權的推崇,即人對“生而平等”思想的追求。聯(lián)合國于1948年的《人權宣言》中提出:“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高等教育應以成績?yōu)闇?,人人有均等之入學可能”。如果成績達到要求,那么無論你是否有經(jīng)濟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你都有獲得高等教育的權利。
所謂效率:在有限投入下,獲得收益較高,則“效率”較高。把有限的資金投入給更容易為社會創(chuàng)造效益的群體,例如貧困學生中成績優(yōu)異者,這樣投入的資金將更有效率。
現(xiàn)行的國家獎助學金制度是在中央與地方財政支持下設立的資助制度,一方面我們需要確保其設立的最基本目的:確保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效率原則要求政府把高等教育的資源投入到最有發(fā)展可能性的學生身上。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出身于經(jīng)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學習能力與成績都要明顯優(yōu)于出生于經(jīng)濟條件較差家庭的學生,如果我們僅僅考慮高等教育的投資效率,那么國家貧困生資助體系就是一條偏向非貧困生群體的政策體系。
縱觀近十年來國家獎助學金制度的歷史變遷,就是一個“公平”與“效率”視角的歷史變遷。
2002年4月16日,《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教財[2002]33號文明確指出:“國家獎學金是中央政府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品學兼優(yōu)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在校本??粕峁┑臒o償資助?!边@時的國家獎學金制度是一種面向“貧困生群體”的、以“效率”為目的的資助制度。
2005年7月6日,《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教財[2005]75號文出臺后,代表著以“公平”為主要目的的國家助學金制度進入民眾視野。
在國家獎學金的實施過程中,一些非貧困優(yōu)秀學生表示,他們只要國家獎學金這項“最高榮譽”,資助的金額可以給廣大的貧困生。為解決這個矛盾,2007年6月26日,《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教財[2007]90號文,將“國家獎學金”這項榮譽擴展到全體大學生群體,不再單一面向貧困生。
考慮到貧困生群體的“先天不足”、“起點低”等特點,2007年6月27日,《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教財[2007]91號文推出國家勵志獎學金,該獎學金系單獨面向貧困生群體中品學兼優(yōu)學生的“國家獎學金”。自此,“公平”與“效率”合理兼顧的國家獎助學制度才正式建立。
4.1.1 推廣生源地助學貸款
生源地助學貸款是最體現(xiàn)“權利”與“義務”對等的一項資助政策。貸款不是“無償”所得,而是一種“延期支付”,這是符合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一項資助政策。對于處在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更應該憑借自己的付出來獲得教育服務,這種資助方式相比“贈予式資助”更為健康。
4.1.2 鼓勵勤工助學
勤工助學同樣是一項體現(xiàn)“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貧困生資助政策。高校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為貧困生群體提供校內(nèi)、外勤工助學的機會,允許他們在不影響學業(yè)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學業(yè)。當然,也要采取合理、科學的措施,避免這類學生群體因?qū)W習時間被過分占用,導致“勤工誤學”、“勤工廢學”的情況。
4.1.3 多方引入“企業(yè)獎助學金”
高職院??梢越柚约旱男袠I(yè)背景,多方引入企業(yè)資金助學。這類獎助學金一般附帶著“為企業(yè)義務宣傳”、“獲得資助后需要為企業(yè)服務”等條款,雖然有些附加條款易收到“詬病”,但其實這種方式確實也是“公平”與“義務”對等的體現(xiàn)。
4.2.1 確保貧困生認定全面、細致、有效
國家獎助學金制度的基礎是全面、細致、有效的貧苦生認定工作。目前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一個重要佐證材料是來源于貧困生家鄉(xiāng)的“貧困證明”。只是這種“貧困證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不十分可靠。但是隨著國家對貧困生工作的進一步重視,這項工作一定會得到完善。
建立全面、細致、有效的貧困生貧困程度量化評分指標與運作體系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最基礎性的工作,國家獎助學金制度的任何“公平”或“效率”視角的意義都建立在有效的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基礎上。
4.2.2 擴大獎學金評定范圍
基于高職貧困生群體貧困比例高、心理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等特點,高職院??梢赃m當調(diào)整校內(nèi)獎助學金政策,提升獎學金的覆蓋面,特別是一些與“學業(yè)成績”關聯(lián)不大的“單項獎學金”,以提高貧困生群體獲得資助的概率。
4.2.3 完善反饋監(jiān)督機制,做好資助后人文關懷
貧困生貧困程度是一個動態(tài)的數(shù)據(jù),會受很多因素干擾,因此貧困生認定必然是一項常規(guī)性的工作。我們需要建立動態(tài)的反饋機制,例如定期的資助后民主評議、動態(tài)的貧困生檔案制度等。
雖然我們認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群年輕人畢竟還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階段。一方面,我們應采取必要的監(jiān)督手段,杜絕“偽貧困生”侵占這本不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更要做好感恩教育與自強自立教育,在物質(zhì)上給予資助的同時,避免他們落入“精神貧困”。
總之,堅持“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工作導向,完善“公平”與“效率”平衡的工作模式,嚴格、嚴謹?shù)穆鋵崌要勚鷮W金政策,在經(jīng)濟上解決高職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在思想上激發(fā)他們成功的動力與欲望,多管其下,一定能使貧困生幫扶效果達到最佳,促進社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1 王珂.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優(yōu)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2 毛寶勝.高校資助類獎助學評定工作的問題及對策[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0
3 陳麗香.構建高職院校貧困生幫扶體系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0(3)
4 謝榮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研究[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0(3)
5 王世英.高校貧困生資助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管理觀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