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春燕
(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 中文系, 云南 麗江 674100)
殉情曾經(jīng)盛行于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麗江城附近納西族地區(qū)。最早記載麗江納西族殉情習俗的是光緒年間的《續(xù)云南通志》,在鹽源、中甸等一些縣志中也對納西族殉情有所記載。這一現(xiàn)象曾引起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20世紀20—40年代旅居麗江的美籍奧地利裔學者洛克、俄國學者顧彼得對納西族殉情及祭風儀式作過翔實的記錄;20世紀50年代云南民間文學調(diào)查組《納西族文學史》編寫組等團體、以及現(xiàn)代中外學者李霖燦、孟徹里、趙省華對殉情作調(diào)查研究;20世紀90年代,納西族學者楊福泉、白庚勝對納西族殉情作了專門的調(diào)查研究。在清政府實施“改土歸流”至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麗江,殉情的地區(qū)之廣,人數(shù)之眾,情景之慘,都令人觸目驚心,堪稱“世界殉情之都”。
對于導(dǎo)致殉情的原因,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至今較為統(tǒng)一的觀點是:納西族殉情習俗的盛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和社會的變遷是主要的原因[1]。納西族社會的巨大文化變遷,發(fā)生在1723年清政府在麗江實施“改土歸流”之后?!案耐翚w流”促使納西族社會完成了從封建領(lǐng)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轉(zhuǎn)化,帶來了麗江納西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同時也破壞了納西族文化的根基,使得納西族的價值觀受到嚴峻挑戰(zhàn)[2]。隨著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日益強化,形成了納西族男女婚戀形態(tài)的“婚前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的矛盾,因而導(dǎo)致殉情習俗的盛行。根據(jù)文獻史料記載,在諸多的殉情事例中,有一現(xiàn)象值得注意:殉情雙方女性往往態(tài)度較堅決果斷。在納西族最早記錄殉情的東巴經(jīng)敘事長詩《魯般魯饒》中,記敘了納西族第一對殉情者開美久命金和朱古羽勤排的愛情悲劇。這首詩歌的結(jié)局在民間有許多種版本,較為統(tǒng)一的說法是兩人為了愛雙雙以死抗爭,去尋找一個愛的國度?,F(xiàn)存東巴經(jīng)雖對這一結(jié)局的交代模糊,但女主人公開美久命金先死是確定的。在敘述開美久命金的態(tài)度亦顯得主動堅決。顧彼得在他的《被遺忘的王國》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對戀人相約跳崖殉情,臨死之際,小伙子產(chǎn)生了猶豫的情緒,姑娘便持刀迫使情人跳下懸崖,然后自己鎮(zhèn)定地用大刀自盡。[3](P.232)楊 福 泉 先 生 的 《殉 情》中 這 樣 寫 道:“女子殉情者普遍比男子多,殉情的決心也比男子更堅定。”[4](P.60)所以,我們不妨從殉情盛行時代納西族女性的角度進一步探討殉情文化的淵源。在此,筆者主要依據(jù)有關(guān)文獻史料記載以及對金山、黃山、拉市等地80歲左右的婦女的調(diào)查走訪,用三個納西族語詞匯分析探討納西族女性的性別角色問題,以此進一步探討殉情的淵源。
納西族語“命”即“女子”,“垮”即“壞”,“命垮”意思是“賤女”。其中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女人低賤;女人是禍水?!懊濉边@一詞語曾普遍在納西族民間使用,至今在麗江城及附近農(nóng)村還常常能聽到。直到現(xiàn)在輕視婦女,重男輕女的習慣忌諱在一些地區(qū)的風俗習慣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像女人的褲子稱為“冷垮”,不能曬在正房院子里;在豎房子時,女人不能在場和亂說話等。
在殉情盛行的年代,麗江納西族婦女的地位更為低下。我走訪的金山鄉(xiāng)良美自增村,位于麗江壩子最東部,俗稱“你美突”①,翻過東山就是號稱“尤午詩堆”②的金安鄉(xiāng)。新中國成立以前,這里曾發(fā)生過多起殉情事件。一位年近80歲的婦女告訴我,她小時候沒有上過學,不僅因為家庭貧寒,而且因為女孩不能上學,如果是男孩,家庭再貧困,就算只要一個學名也要送到學校去。她說,舊時代女子的地位是相當?shù)唾v的,守寡的婦女可以由夫家買賣驅(qū)遣,像買賣牲口一樣可以討價還價。姑娘招贅女婿上門常常會受到村里人或族人的排斥和欺凌。解放前,她們村子里有一富戶招贅女婿上門,結(jié)婚那天,家族中人到全村各戶人家宣揚不準去做客,迫使婚宴無法進行。最后這戶人家不得不用捐割肥沃土地等辦法,征得族人的同意,方可舉行婚宴招贅女婿上門。在那個時代婦女見到男人走過面前要起立;不能與公公同席吃飯和隨便說話;在燒火做飯的時候不能正對著炕房;初一和十五,婦女不得第一個到別人家去;大年初一婦女不許第一個起床;女子14歲后不準參加祭天活動等等的禁忌非常多。[5](P.147)家族中若發(fā)生不吉利的事情都會歸咎于女人觸犯禁忌。
“女人低賤”、“女人是禍水”。納西族文化中的這種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與世界上存在于其他文化中的性別歧視一樣,不只是男子才是性別歧視者,婦女們相互之間也往往抱有毫無根據(jù)的偏見,是整個社會的偏見。納西族文化中的性別歧視更多的帶有漢族封建禮教的特點。麗江納西族早在封建領(lǐng)主制時代,木氏領(lǐng)主就積極學習、模仿漢族文明?!睹魇贰ぴ颇贤了玖袀鳌分杏涊d:“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保?](P.8098)明代初年,設(shè)立衛(wèi)所,許多穿上軍裝的漢族農(nóng)民屯戍云南,其中部分人遷到麗江后,逐漸成為納西族的一員。公元1723年,清朝政府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強制性的進行“以夏變夷”的風俗變革,推行“三綱五?!薄ⅰ叭龔乃牡隆钡确饨ǘY教。所以,經(jīng)濟文化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納西族文化是納西族本土文化與漢族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納西族的社會性別歧視則是一種跨文化變異的歧視。在東巴經(jīng)《祭風·魯般魯饒》中描述殉情死后,人們將到一個自由的天國,即民間傳說中的理想王國“玉龍第三國”,在那里人們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幸福無比。而對處于被輕視、被踐踏地位的納西族婦女,殉情不啻是尋求生死平衡的理想方式。盡管有很多殉情者不一定相信有這樣的天國存在,然而卻反映了她們對自己所處命運及社會角色的抗爭。
在麗江,女子向男子表示親熱或過分沉溺于男女情愛中,就會被看作“命努”。“努”為“瘋”之意,“命努”則為“瘋女人”,也說“海努”。這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納西文化對婦女情愛的壓抑。這種壓抑表現(xiàn)在麗江納西族婚姻制度、婚姻生活、社會習俗等方面。
麗江地區(qū)的納西族,很早就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新中國成立以前,一夫多妻只在有錢有勢或無子嗣的家庭中才會出現(xiàn)[7]。改土歸流之后,納西族婚姻家庭制度與漢族婚姻制度逐漸趨同。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則,大多數(shù)的婚姻是在幼兒或沒有出生之前就締結(jié)了。然而納西人和它周邊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是一個善良多情的民族。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又是納西社會奉行的另一條原則,只要不是在家里當著家人的面談情說愛,到田邊地頭,花前月下,“空嗒空秀”③“時授”、“講句”④是完全可以的。直到現(xiàn)在,只要去問一問麗江城附近的納西族中老年婦女,她們都能例舉出幾個“講句”過的戀人。在這種自由交往的過程中,有些戀人難分難舍,有些甚至有了身孕,然而父母締結(jié)的婚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破除,養(yǎng)下私生子更是丟臉的事情,唯一的出路就是殉情。
姑舅表婚,是殉情盛行時代麗江納西族的另一種婚姻形式,納西語叫“阿舅則美該”。意為舅舅的兒子優(yōu)先娶姑母的女兒。舅父家只有在侄女身殘或八字不合的情況下才罷娶。相反,舅父兒子身殘呆傻,姑母家也不能拒絕。若女兒另嫁,須征得舅父的同意,還要送禮,否則就會引起糾紛。出生在金山的一位現(xiàn)已近90歲的婦女就是這種婚姻的受害者。小時候她被許配給舅舅的兒子,長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兩情相悅卻不能結(jié)合,最后這對戀人相約跳河殉情。結(jié)果男方?jīng)]有跳,她跳進河里卻沒有死,被救起來以后,人們直接把她送到舅舅家即未婚夫家,因為像這種情況,女子是不能回家的。最后女子自然遭到夫家的遺棄,只好背井離鄉(xiāng),歷經(jīng)坎坷,重新嫁人。
殉情是舊時代納西族婚姻制度對納西族青年情愛壓抑的產(chǎn)物,而在這種情愛壓抑過程中,女性的壓抑尤深。雖然男女婚前遵循自由戀愛的原則,但僅僅限于群體的“空嗒空秀”或不公開的“講句”等,封建婦女貞潔觀對納西族婦女的限制是很深的。女子過分活潑、風流就會受到輿論譴責,斥為“命努”、“海努”,訂過婚的女子還會受到婆家的嫌棄。
納西族的婚姻生活過程中,婚后夫妻雙方也不能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親熱;夫妻不能同室而居,一般情況下,丈夫住中間堂屋,妻子住側(cè)房。若有所逾越,或被婆婆及家人遇見就會遭到訓斥或嘲笑。
朱光潛在《談性愛問題》中說過:對正常的情愛“社會如果多嘴多舌,說這樣是傷風,那樣是敗俗,這樣是淫穢,那樣是奸邪,那就要在許多人的心理上起不必要的壓抑作用,釀成精神的變態(tài),并引起許多人陽奉陰違,表面上仁義道德,骨子里男盜女娼”。在納西族婚姻制度和社會習俗制約下,正直善良的納西族婦女的情愛受到重重壓抑,殉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納西婦女情愛壓抑的一種張揚、宣泄,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之舉。而殉情死后,正如顧彼得先生所描述的那樣,傳說她們可以到開滿殉情花的國度,吃花蜜,飲露水,可以躺在浮云上,與朋友交談,和愛人盡情的影子般的做愛。
“命璞”是衡量納西族女性行為的標準。納西語“璞”為“能干”的意思。納西族女性在家務(wù)勞動中,擔負著操持全家生計的責任,在勞動生產(chǎn)中也是主要勞動力。舊時代許多重體力勞動離不開納西族婦女,在麗江古城里各種買賣活動甚至職業(yè)屠戶都多由納西婦女充當。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著稱,“披星戴月”就是她們辛勤勞作的寫照。所以,民間有“娶個納西婆,賽過十頭騾”的說法。
殉情盛行的時代,在金山美自增村,女孩10歲左右就開始上山砍柴、背柴到古城賣。賣柴是當?shù)乩习傩盏闹饕?jīng)濟來源。為了不讓自己僅有的衣服磨破,婦女們會把自己的衣服反穿著,在肉身上墊一捆栗樹葉,寧可磨破肉,也不愿意磨破僅有的衣服。[7]“胖金妹”⑤們常常賣了柴以后才舍得把草鞋換成自己精心制作的“生可繞空羅”⑥。勞動之余“空嗒空秀”、“講句”、“詩授”,這是納西女子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出嫁叫“喜如”,是婦女漫長而無止盡的辛勤勞作的開始。兒媳婦討進門來后,婆婆就開始“每每”⑦。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砍柴拉松毛,回來后煮好早飯后才叫醒丈夫,服侍子女,然后下田勞動,晚上回家還要為家人燒火做飯,飼養(yǎng)家畜,做完這一切后,有些婆婆還會派很多活路,諸如磨豆腐等等,干完這一切已過子夜。能做好這一切艱辛的活路,就是“命璞”。若丈夫過于分擔妻子的勞務(wù),則會遭到輿論的嘲笑,視為“媽媽型”,無男子漢氣概。關(guān)于“命璞”或“命莫璞”⑧的糾紛有時也是導(dǎo)致殉情的一個直接原因。20世紀80年代初,殉情已經(jīng)很少見,但在拉市俄羅古村,卻發(fā)生過一對年輕夫婦,因為被家人視為“命莫璞”而殉情的事件。其實這位年輕的媳婦已經(jīng)很能干了,只是有一天晚上睡覺時由于白天過度疲勞睡得很沉,醒來后才發(fā)現(xiàn)和她睡在一起的嬰兒已經(jīng)被被子捂死了。她因此被認為無能,受到族人及村人的歧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夫妻雙雙懸梁自盡。
辛勤勞作幾乎是世界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共性,但如納西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一樣跨性別的勞動強度卻是少見的。在《魯般魯饒》里,為我們描繪的殉情世界卻是那樣美好。“樹上開的是金花和銀花,結(jié)的是珍珠和寶石。”[8](P.16)“赤虎當乘騎,公鹿作耕牛,母鹿擠乳汁?!保?](P.95)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與殉情盛行時代納西族婦女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強烈的反差。不論這樣美好的世界是否存在,殉情至少是納西族女性艱辛勞作一生的結(jié)束、解脫。
總之,在納西族殉情習俗盛行的時代,隨著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不斷強化,納西族女性不僅被封建禮教制約,而且還要承受本民族傳統(tǒng)習俗的壓抑,這是導(dǎo)致殉情的更重要的因素。王夫之說過:“君子之進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樹立,惟極于死以為志,故可以任性孤行也?!保?]殉情文化也是特定歷史時期忠于愛情的納西族女性對自己社會性別角色抗爭的體現(xiàn)。
注釋:
①納西音:太陽升起的地方。
②納西音:意為殉情之鄉(xiāng)。
③納西語,對唱對講之意。指納西族青年男女以各種民間經(jīng)典語言相互唱和或口弦傳情的談情說愛方式。
④納西語,談情說愛之意。
⑤納西語:年輕女性之意。
⑥納西語:用絲線制作成的鞋子。
⑦納西語:調(diào)教之意。
⑧“命璞”的否定詞,即女子不能干。
[1]楊福泉.政治制度變遷與納西族的殉情[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05):5—9.
[2]白庚勝.納西族“殉情”研究[N].比較民俗學會報,第17卷第1號,通卷89號,1996,12.
[3]顧彼得.被遺忘的王國[M].李茂春,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32.
[4]楊福泉.殉情[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60.
[5]納西族簡史編寫組,納西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納西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47.
[6]張廷玉.明史(卷三百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8098.
[7]楊福泉.論納西族長詩<游悲>[J].山茶,1982,(03):44—49.
[8]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納西族東巴古籍譯注(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1.
[9]詹杭倫.沒有屈原的中國文學將面目全非[N].北京青年報,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