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眺
(咸寧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旅游系,湖北 咸寧 437100)
詩歌意境美。自古詩人都把營造詩的意境美作為自己的審美追求,同時,欣賞者也把詩有沒有意境美作為評價其是屬上乘或平庸的審美興趣。反之,詩歌如果沒有意境美,讀者一覽無余,則會給人以淡若白水,索然無味之感。何為意境?“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間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1]如何欣賞詩歌的意境美呢?筆者從正確區(qū)分和理解意象與意境、把握意境的特征、選擇恰當?shù)男蕾p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
謝飄云在“語文詩歌意境分析失分最多”[2]一文中指出:“尤其是第四題對詩歌意境的分析中失分最為嚴重。往往因為考生未能理解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而把握不住詩歌的意境?!币虼?,在詩歌欣賞教學中,首先要正確的區(qū)分和理解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耙狻敝冈娙说闹饔^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一首詩,從字面上看是詞的連綴,從構思上看是意象的組合。詩歌的意象是構成意境美的基礎,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境是由詩人主觀思想情感與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即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
由此可見,意境以意象的存在為前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在審美層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華,是主體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虛空靈奇的審美世界。意象比較實,意境比較虛。從意象走向意境,意味著從有限走向無限,意境不能離開意象而獨立存在,但又必須超越意象方能達到。
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詩中的“紅杏”即意象,它所表現(xiàn)的盎然“春意”即意境。一個“鬧”字喚起欣賞者許多聯(lián)想;紅杏怒放,芳香四溢,枝頭蜂蝶起舞,一幅聲色并茂的早春圖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再看徐自摩《再別康橋》中的第2~5節(jié):作者選用一系列具有柔美、鮮明等美感特征的意象:1、夕陽中絢麗宛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搖擺的青荇;3、倒映著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夜幕下滿載星輝的小船。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到這些鮮活的意象之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既展現(xiàn)了康橋的美姿,又委婉道出了如此迷戀康橋的原因,營造出一個明麗、清新、雋永的意境。正是這優(yōu)美的意境,才使欣賞者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袁行霈在談意象與意境的區(qū)別時說:“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這建筑的一些磚瓦?!泵舱f:“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盵3]這些都通俗而形象地說明了意象與意境的區(qū)別。
把握詩歌意境的特征是欣賞詩歌意境美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詩歌的意境是在人的具體審美活動中形成的,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沿革變化,所以其特征是豐富復雜的,可謂見仁見智。筆者只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特征。詩人的心靈和山川萬物合二為一,才有意境的產(chǎn)生,因此,所有詩的意境都是詩人精心構思、融情于景,寄意于物的結晶體。下面以詩人寫“愁”為例:
杜甫:“憂端齊終南?!?/p>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李清照:“只恐雙溪舸艋舟,載不動許多愁?!?/p>
賀鑄:“問君閑愁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p>
“愁”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詩人倘若直接嘆息自己如何憂愁,就不成詩。但將這種愁情融于山、水、舟、草、絮、雨等具體的景物之中,不僅使這些“愁”可感,可觀,可觸,而且從不同的角度為欣賞者營造出多姿多態(tài)的意境,拓寬了審美想象的空間。
再看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痹娙藦拇翰?、園柳和鳴禽中,寫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機,無一字寫情,但詩人的喜悅之情在景物中透露出來。
由此可見,意境美創(chuàng)造的奧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靈化與內(nèi)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是情與境的統(tǒng)一。
(二)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詩歌意境的結構特征,是指詩歌在結構藝術形象描寫中,有實寫和虛寫。意境由虛寫的虛境和實寫的實境兩部分結合而成?!皩嵕呈侵副普婷鑼懙木啊⑿?、境,又稱‘直境’、‘事境’、‘物境’等;而虛境則是指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又稱‘神境’、‘情境’、‘靈境’等?!盵4]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的相互依存關系。詩的虛境不是空虛、空洞,而是空靈、開闊、飄逸等。因此,虛境體現(xiàn)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但虛境是靠實境來表現(xiàn)的,意境的營造還必須落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只是不要把詩寫得太滿、太實,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寫得恰到好處,才能創(chuàng)造出空靈、宏大、疏朗、含蓄的意境,才能給欣賞者廣闊的審美空間。杜甫的《絕句》就是首虛實相得益彰的上乘之作。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黃鸝在翠柳間鳴叫,白鷺飛上青天,是實境。實境前妙用“兩個”與“一行”,真是密疏相間,主次分明。兩個黃鸝,不多不少,少了就孤獨、單調,多了則只見黃鸝不見翠柳了;一行白鷺正好,少了不和諧,多了太滿,缺少空靈。由兩個黃鸝和一行白鷺的實境描寫,引出了明媚的春天和空曠遼闊的碧空之虛境。這兩幅畫面互相映襯,形成一個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意境,虛境隨著實境畫面逐漸顯現(xiàn)。從這個審美空間里,我們難道沒有看到:一向憂國憂民、沉郁悲涼的杜甫一改常態(tài),此時正以喜悅的心情欣賞祖國明媚秀麗的自然風光嗎?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扒镅?、“萬里船”,誰能看到?這是虛寫。這一虛境,是由“窗”、“門”實境而生。小小門窗,收千載風云,蓄萬里之勢,藏大千世界。千年的歷史,萬里的傾家蕩產(chǎn)間,有多少感人的故事,誘發(fā)了欣賞者無限的遐思。一個博大,深邃的意境凸現(xiàn)在讀者眼前。欣賞者可根據(jù)詩中有限的實境描寫,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領略詩人寄寓虛境中的無限之意蘊。由此可見虛境的開拓才是詩歌意境美欣賞的目的所在。
(三)韻味無窮
韻味無窮是詩歌意境的審美特征。“韻味”是指意境中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有韻味的意境能激起欣賞者的情思,引起積極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欣賞者從作品中所寫景物聯(lián)想到未寫景物,據(jù)詩中所訴情事而默識出誰訴的情事,即獲得古人通常所說的象外之象和韻外之韻。請看王維的《書事》詩: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詩人閉關于深院之中,不問塵事,整天與蒼苔相處。那蒼苔似乎成為他的知已,把它的青翠之色也投映到詩人的衣服上。這首看似不帶聲色的小詩,實含不盡之意,能激發(fā)欣賞者的情思,顏色無論怎么說都是不會動的,王維為什么賦予苔蘚以生命?想著想著,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我兩忘的境界逐漸展現(xiàn)出來。王維那超塵絕俗,淡泊處世的生活態(tài)度都蘊藉在這首小詩中。欣賞者可從詩中的意象、色彩、時空、動靜、情態(tài)、氣氛等多方面去想象,細細咀嚼其中的韻味。
詩歌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意境特征是彼此相通的,只是在具體的意境中各有側重而已。欣賞者把握了這些特征,就如掌握了解讀之意境的鑰匙,為欣賞詩的意境美打開了大門、指明了途徑,但要獲得美感,還要看欣賞者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選擇恰當?shù)男蕾p方法。
詩的意境從審美風格上分:有明麗鮮艷的美,也有熱烈崇高的美;既有悲涼凄清的美,又有和平靜穆的美……而欣賞者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情趣各不相同,意境美的欣賞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是無法用一個或幾個固定不變的方法來欣賞多姿多態(tài)的意境美。欣賞者在欣賞某一作品時,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欣賞方法才是欣賞意境的最恰當?shù)姆椒?。下面筆者從詩歌教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欣賞詩的意境美。
(一)整體關照,認真思考,感知意象。
首先,引導學生把一首詩一氣讀完,從整體上去關照,這樣才能全面把握作品的意境,不至于為詩中的一詞、一句或一個形象所困囿,而阻礙欣賞的思路。然后,再從局部入手認真思考,感知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二)在感知意象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意象的象征或比喻的寓意是什么?意象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抓住意象、理解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
(三)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在細細賞玩中,在審美享受中領略意境所意蘊的更深一層的教益,從詩中所寫的有限之境,思出所蓄的無限之意。下面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進行意境美的欣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閱讀這道小令,整體感受到這是一首寫游子思鄉(xiāng)的作品。但要讀懂這首詩,就必須了解這位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指導學生閱讀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感情以及創(chuàng)作這首小令的時代背景。
認真思考,找出意象,理解意象的寓意。全詩由12個意象組成。“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意象以一條潛在的情感鏈鎖將其組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凄苦、衰老的心境?!靶颉?、“流水”、“人家”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安恬、溫馨的畫面,表現(xiàn)了“斷腸人”的向往之情。它以局部的清新明亮反襯了整體的沉悶昏暗。“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個意象,形象地描繪出“斷腸人”在蕭瑟的西風中,在冷落的古道上,孤獨的騎著一匹瘦馬行走的情景。景象的蕭條、旅途的艱辛正是“斷腸人”凄楚心境的最好的映襯?!跋﹃枴薄ⅰ皵嗄c人”、“天涯”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漂泊者的憂傷和惆悵。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寫在他仕途失意,“人間寵辱都參破”之時。他深感眼前的宦海仕途如同“天涯”,心中的苦悶愁緒痛欲“斷腸”。官場的冷酷,使他向往溫馨的“人家”。是疲乏艱險的體驗,歷史興衰的反思,壯志難酬的痛苦,在馬致遠的《秋思》中演化成一幅深秋黃昏羈旅圖。詩人主觀的情感與客觀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流動、凄涼、深邃的意境。
接下來欣賞者還可以從有限的實景描寫中開拓出無限的的虛景來,進一步把握意境的內(nèi)涵。如:由“老樹”,我們可以想象到詩人的悲觀、遲暮之態(tài)。由“瘦馬”的形象,聯(lián)想到當時詩人由于政治地位低下,經(jīng)濟生活沒有保障而窮愁潦倒的情景。疲憊不堪的“瘦馬”體內(nèi),蘊含了作者多少辛酸人生的感受。“古道”將時間距離拉大:“西風”又拓展了空間視野。使人不禁想到:千百年來有多少知識分子處于“斷腸人”的矛盾與苦悶之中。這首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正是因為它具有豐富、深邃,讓人回味無窮的意境美。
[1]童慶炳.文藝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訂版),194.
[2]謝飄云.語文詩歌意境分析失分最多[N].信息報,2006-6-29
[3]毛翰.詩美創(chuàng)造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2012.211.
[4]童慶炳.文藝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訂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