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儒家認識論體系的梳理——以《大學》為例

      2013-08-15 00:45:07余志琴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外王內(nèi)圣內(nèi)圣外王

      余志琴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在儒家的認識論里,認識不是散亂的,而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洞髮W》提出從道德認知到道德踐行的“三條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綱領(lǐng)八條目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在認識主體與客體上,在認識的能力上,在認識的對象與方法上,系統(tǒng)論述了儒家認識論的核心內(nèi)容。這在實質(zhì)上也就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存在著認識論的內(nèi)容。儒家認定人的理想界和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最終取決于人的修養(yǎng),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的完善過程。認識是為了行,歸于實踐,因為任何道德,只有在實踐中得以貫徹,塑造理想人格才能真正實現(xiàn)?!洞髮W》里儒家提出把“內(nèi)圣外王”作為每個人的人格理想,理應從“內(nèi)圣”與“外王”兩個方面確立人生的“安身立命”和社會的理想目標。

      一、儒家認識論體系的開展

      對于道德不僅需要知道應該怎樣做,而且也需要情感意志的注入,因為實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就是儒家一貫主張的“內(nèi)圣外王”所要表達的意蘊。這一認識,在《大學》中得到了集中的發(fā)揮?!白蕴熳右灾劣谑瘢际墙砸孕奚頌楸尽?,由此強調(diào)德性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大學》中,儒家的人生哲學不僅單方面體現(xiàn)在“內(nèi)圣”和“外王”兩個方面,最主要的是這兩者的結(jié)合,即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政治的關(guān)系。儒家認識論的內(nèi)容,即儒家追求“大學之道”的根本原則是“明明德”,根本任務是“親民”,根本目的則是“止于至善”,此三者構(gòu)成了“大學之道”的三個綱要,總攬了《大學》之要旨[2](P39)。在“三綱”之后,《大學》提了實施“三綱”的八個具體步驟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格物為最先,以認識外在的普通事物作為認識的開端,而后由外而內(nèi),致知、誠意、正心,至此認識告一段落,因為心為人的精神最內(nèi)在之處。再由這精神最內(nèi)在之處而外發(fā),心正之后則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又一步步及于身與身之最外端,如此周而復始,人的知識不斷增加,人的修養(yǎng)也不斷提高,而外在世界的秩序也一再地得到確,這就是認識的步驟與途徑。其次,在“修己”與“治人”之間尚需“親民”。“親民”要求君子要做到與民親近,把自身所學積極投入為人民效勞當中,最后是“止于至善”。作為個體,認識的根本目的在“誠意”和“正心”,也就是“修己”;而作為群體之中、社會之中的個人,認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達致天下大同之最高的社會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治人”。同時,“修己”與“治人”這兩者絕不是二分的,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這兩者之最完美境界即達于個人之至善與天下之至善。

      這三綱八目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它展示出了儒家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行徑方向。所以說儒家的人生哲學,體現(xiàn)在內(nèi)圣外王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上。只有這樣才算作真正修、齊、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之致用[2](P43)。因此,透過《大學》,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被表達得清清楚楚,而這一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學部分也恰是中國哲學認識論的重要部分。

      二、“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一)內(nèi)圣之學的認識方法與途徑

      《大學》對如何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階梯?!洞髮W》的修身方法,首先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這不是人們常誤認為的格外在之物,純粹的研究外在世界,在儒家看來,它是特指對人道和人的善惡關(guān)系的認識,目的是通過學習和教育,能知孝、知悌、知義、知信、懂是非、辨善惡。[3]以此深入內(nèi)心,意在不斷完善“內(nèi)圣”的人格修養(yǎng),借由格物的起用,向外擴充,以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心愿。要想明白真正的大學之道,學習方法是至關(guān)重要的。而往后幾段也明確說明,古時,欲自昭明德于天下,出發(fā)點在管理好自己所管轄的國家,其次是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逐次到個人具體的心性修養(yǎng)上,就要心志純正、意念真誠,在摸索外在物理知識的同時進而探求整個世界的根本道理。這是《大學》在認識事物的方法上所要表達的,先是從外在的感官認識,然后進入到內(nèi)在的轉(zhuǎn)化,最后達到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世界的交融來揭示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zhì),就是認識的極致。

      明白了格物致知后,就要“誠意、正心”,誠意、正心是內(nèi)在的道德情感意志,它是內(nèi)行與外顯起用的過渡。從原文和實際生活中我們知道,道德這種情感意志涵養(yǎng)心性,有的高尚情操能使人心寬體胖,心生愉悅,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是意念真誠的。也就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只有達到不欺他人、不被人欺、不自欺[2](P184)這種要求,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子。再次,就其前面所說過的達到內(nèi)圣之學的“正心”次第,是說心要純正無染,強調(diào)不受情緒的影響而保持清醒的頭腦:“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人能夠認知外物,但認識要正確,關(guān)鍵是心要端正,若受到了外界喜怒哀樂等情感的影響,就會心神不集中,產(chǎn)生偏差,就會失去自身認知事物的功能,產(chǎn)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弊端。

      總而言之,內(nèi)圣之學的修養(yǎng)過程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缺一是發(fā)展得不完美,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內(nèi)圣之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前進的求知過程,從而使自身得以彰顯內(nèi)在的德性,才能一步步向“外王”接近,實現(xiàn)其至善的人格。這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如果之前的沒達到,想有所投機取巧是不可取的,且必須一步步不斷提升自身覺悟,才能更好,更順利地不斷向前發(fā)展。

      (二)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關(guān)鍵處

      在“八目”的關(guān)系中“修身”是一個關(guān)節(jié)點,是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精蘊的內(nèi)在表達。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知之至也。”強調(diào)修身為本。不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末,而且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末,明白這個道理叫做“知本”?!洞髮W》的貢獻在于把這一思想提煉成一個公式,指出其中存在著的本末關(guān)系。其次,德治思想必須落實到行為主體上,否則就不可去齊家、治國、平天下。故又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此看出《大學》希冀從天子到庶人,都按照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去規(guī)范自己,這要求社會上的每個成員都成為內(nèi)圣之學的楷模。用《大學》中的話說,就是“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每個人臻于內(nèi)圣的內(nèi)容是隨角色的差異而不同的,但對每個主體來說都是完美的至圣境界。知道了修身的重要性后,接著就是我們?nèi)绾涡奚?“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贝_實如此,我們不能忽略修身很重要的一環(huán),也就是心力的巨大作用,靜心才能養(yǎng)性。修身雖談不上復雜,但也有其基本的要求,這些要求說的就是,在進行品德修養(yǎng)時要保持心志的純正和不存邪念,個人主體能夠做到心不受忿懥、恐懼、享樂、憂患等以物喜悲的干擾。這也是說明了心不正,而其所該正常發(fā)揮的作用與職能也將失去,當然也就不能達到修身,由此說明了正心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大學》強調(diào)“修身為本”,是研討由內(nèi)圣轉(zhuǎn)向外王的契機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并希望遵守這些規(guī)范應是個人主體的內(nèi)在自覺要求。儒家是非常重視知識的,即在根本的原則確立之后要做的就是廣泛地認識周圍事物之理。但是,對事理的知、對人的知、對天的知,最后都要歸結(jié)到“修身”的目的上。只有從“修身”入手,經(jīng)過“齊家”這一中介,才能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如果不能“知本”,那么個人德性的成就和完善,就不能轉(zhuǎn)化為外在政治上的事功。

      (三)外王之學認識的方法與途徑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只是修身的方法,是實現(xiàn)內(nèi)圣之學的途徑,內(nèi)圣發(fā)用為立身行道,建立事功,賦予了儒家理想人格學說很深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由修身而下,必然邏輯地導出外王,也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容?!靶藜骸奔词恰靶奚怼?,“治人”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儒家的角度看來,先做到修己,由己達人,即是“外王”的具體顯現(xiàn)。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家、國、天下”自古以來就是一體、家國不分,只是在特定的現(xiàn)實歷史背景下,它才會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罷了。因此,管家與治國、治天下的具體措施、根本方法是存在著共通性的?!靶⒄撸允戮?。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靶ⅰ⒌?、慈”原本是個人解決自家內(nèi)部的道德人倫規(guī)范,但事君、事長、使眾在這里則是體現(xiàn)為社會交往中處理君臣、上下級、君民之間關(guān)系的綱常準則了。正是由于它們在方法上的一致性,所以又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有作為的君子不離開家族也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里塑造的“君子”形象,點明君子能做到治家、理國、平天下,就是因為他將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管理結(jié)合在一起,并強調(diào)了道德修養(yǎng)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洞髮W》對這四者關(guān)系的論述是完整而系統(tǒng)的。

      首先對修身與齊家的關(guān)系,個人是家庭的細胞,也是社會的細胞,個人道德修養(yǎng)如何,將會影響家庭,進而影響社會?!八^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辟是偏向的意思,謂待人接物不應陷于一偏,所謂私意,不因家庭成員中“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情況的影響,作出不公正的處理?!褒R家”的主體應是人格的楷模,故“齊家在修其身者”。比如對于一個擁有三宮六院的帝王家庭來說,君主更應“克明俊德”,在家庭中樹立好的形象與威信,以獲得家庭成員的歡心與尊重,為共建和睦的家庭打下基礎(chǔ)。若是在家庭中有偏見,于其所愛者親近、偏袒之,于其所惡者排斥、賤視之,于其所敬畏者屈從之,于其所哀矜者姑息之,于其所傲惰者驕肆之,愛之則不知其惡,惡之則不知其美,則家庭多事。所以,心不正,則身不修;身不修,則家不齊。欲齊其家,必先正心以修其身。儒家認為一個人在家庭中通過“修身”達到“齊家”的效果,這自然會影響到“治國”。所以把“齊家”作為“治國”的前提和基礎(chǔ),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褒R家”即整治家庭,使家庭和諧幸福,社會也就自然安定。此理南懷瑾先生借用“齊恒公、秦始皇、劉邦、虞舜、漢文帝”為例[2](P129)闡釋得很清楚了。每個成員在家庭中是孝、弟、慈的典范,一旦走上社會從政時,便能對上“事君”、“事長”,對下“使眾”,這就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我國提出構(gòu)建和諧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謙恭禮讓、孝慈友善的良好品德,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也就人人如此,那么美好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也就形成。這樣推己及人、由此及彼,就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國君尤其要有君子的品行,以身作則,對待自己的子民以仁心,對待自己人寬恕,使自己家族的兄弟知道法律法規(guī),這樣人民才能遵從。所以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前提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人的修行是不斷的趨于完善的,從而達到“王天下”的大一統(tǒng)愿望。

      儒家講政治,則立足于本國、放眼于天下,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才是政治的最終歸宿。如何平治天下?《大學》把社稷之安危系附在君主的道德品質(zhì)上,對君主提出很高的人格要求。既強調(diào)“修身之本”,又主張“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此之謂絜矩之道也。“上”(君主)能尊敬孝順老人,民眾就會推行孝道,孝道是治國的出發(fā)點與歸宿?!袄侠稀毕嗨频氖恰伴L長”與“恤孤”,均是孝道的體現(xiàn)。《大學》要求君主具備這種德性,以絜矩之道來處理君臣、上下、前后、左右的關(guān)系,關(guān)心下屬和百姓的利益。所以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治國的國君需要識得道,即治理好一個國家的根本之策,“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這是前提,需要滿足這前提,品德是根本,我們強調(diào)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等多種品德,意在說明美好的德行對人是多么的重要,接著原文對如何治理好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最后說明君子有這種種大道,才能以忠信贏得民心,治理好他的國家,如果是驕傲自大、恣肆放縱,就會失掉它。

      此原本《大學》提出的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學習過程:三綱、八目、七證的修養(yǎng)功夫[2](P59),就存在其內(nèi)在的邏輯推理,這亦是中國儒家認識論的內(nèi)在次序,不僅如此,《大學》里對這方法的求證也是細致入微的,這一點我們也可從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看出,南先生對《大學》里的綱領(lǐng)條目的解釋和論證也是值得借鑒的,這雖是他自己最真切的心得體會,但能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大學》原文的真正意義。

      [1]郭齊勇.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A].見:南環(huán)瑾著述.南環(huán)瑾選集[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0.

      [3]蔡森成.朱熹“格物致知”說歷史演變及其理學價值[Z].福建理論學習,2007.

      [4]溫克勤.略論先秦儒家倫理的知行統(tǒng)一論[A].見:中國倫理思想研究[C].2005.(2).

      [5]陸建猷.儒家認識論的基本視域[A].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1,21(4).

      [6]陳慶華.《大學》思想之現(xiàn)代價值[A〗.福建政府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7]秦菊波.儒家倫理與大學生人生智慧塑造[Z].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2004.

      [8]王志剛.論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價值取向[A].倫理學研究,2004.(2).

      猜你喜歡
      外王內(nèi)圣內(nèi)圣外王
      “內(nèi)圣外王”
      《周易》謙道發(fā)微
      北方文學(2019年29期)2019-10-23 03:44:50
      “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淺釋
      牟宗三“新外王”頂層設(shè)計及其當代啟示
      江淮論壇(2017年4期)2017-07-07 20:23:58
      超越“內(nèi)圣”與“外王”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內(nèi)圣外王與中庸之道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51:24
      內(nèi)圣外王
      學語文(2015年2期)2015-02-27 12:10:00
      政治學視域中的“內(nèi)圣外王”
      魅力中國(2009年28期)2009-12-04 09:16:08
      柳州市| 苍溪县| 孙吴县| 五河县| 临海市| 云林县| 娄底市| 乌鲁木齐市| 海原县| 林口县| 开鲁县| 绵竹市| 凌源市| 武隆县| 东海县| 边坝县| 西丰县| 哈尔滨市| 固原市| 册亨县| 虹口区| 张家口市| 通山县| 绍兴市| 天气| 交城县| 比如县| 沾化县| 锡林浩特市| 宁阳县| 河源市| 工布江达县| 当雄县| 奉贤区| 沽源县| 兴和县| 南靖县| 开封县| 元阳县| 固安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