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工
[素材·語段]
比喻,很多同學都熟悉,但用起來卻不一定得心應手。它有什么學問嗎?
魯迅在1934年發(fā)表的文章中講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他說:“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是廢物。”魯迅講這個例子的用意何在呢?
在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對于如何看待外國文化和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不少模糊的看法。魯迅就在文章中講了這個故事?!按笳印保脕肀扔魍鈬幕臀覈糯奈幕?。有些人“不敢走進門”,有些人想“一把火燒光”,有些人則是想“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作者分別將這三種人斥之為“孱頭”“昏蛋”和“廢物”。他指出,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這樣,“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庇捎隰斞冈谖恼轮杏谩按笳印贝虮确?,我們讀起來就非常明白,這就是比喻的作用。
[梳理·提煉]
比喻,一般由本體(即被比喻的事物)、喻體(即用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詞(即表示比喻關系的事物)組成。根據這三部分的關系和出現(xiàn)情況,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明喻,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xiàn),比喻詞常用“像”“如”“仿佛”“猶如”“宛如”“似,的”“一般”等表示。暗喻,本體、喻體、比喻詞也都出現(xiàn),只是本體和喻體的關系比明喻更緊密,比喻詞常用“是”“變成”“形成”“成為”“當作”等(但應注意并不是用了這些詞的句子就是暗喻),有時本體和喻體并列在一起,有時二者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有時二者類似注釋與被注釋。借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這種表達比暗喻更進了一層。像上文引用的魯迅《拿來主義》一文中關于“大宅子”的比喻,就是一種借喻。
比喻的學問,首要的一條是喻體要新穎。前人早就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做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就是庸才,第三個則成了蠢材。魯迅用“大宅子”作比,此前并未有人做過,這當然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要形象。通過比喻,把原先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了,把原先深奧的東西淺顯化了,把原先復雜的事物簡明化了,這就可以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按笳印钡谋扔饕灿羞@個特點。“徘徊不敢走進門”“放一把火燒光”“大吸剩下的鴉片”,這三種態(tài)度寫得多么形象!
第三,行文要自然而不做作,態(tài)度要明朗而不隱晦。你看,魯迅講這個“大宅子”的例子多么自然、風趣,簡直如與人閑聊一般,但字里行間的愛憎感情又是那么的強烈。
[適用話題]
在所有修辭手法中,比喻可說是用得最多的。在敘事寫人時,可用比喻突現(xiàn)人事的特征。魯迅在《故鄉(xiāng)》中,寫“豆腐西施”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寫中年閏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用的都是明喻。這方面的實例,課文中可以找到很多,大家不妨認真去尋,并細細體味。
寫景,也常用比喻。朱自清在寫浙江瑞安仙巖梅雨潭的水時這樣寫道:“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作者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從水的波紋、光澤和顏色三個不同角度“立體”地進行刻畫,使讀者仿佛身在潭前,對那綠色的潭水看得一清二楚。作者這種用三個比喻對同一事物進行刻畫的手法,稱為復喻。
在議論中使用比喻,可以使道理說得更透徹,更深刻。1936年3月11日夜,魯迅為革命烈士白莽的遺詩《孩兒塔》所作的序中這樣說道,這《孩兒塔》的出世“是有另一種意義在”“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边@里,魯迅用了六個暗喻,含蓄概括而又形象鮮明地闡述了《孩兒塔》出版的意義?!皷|方的微光”表示黎明即將來到;“林中的響箭”表明它是向敵人發(fā)起攻擊的信號;“冬末的萌芽”暗示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來到;“進軍的第一步”說明向敵人進攻的大軍將前仆后繼;“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和“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表明了這本詩集對于前驅者的愛和對于儈子手的憎。這六個比喻,抵得上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