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鏡 翁向新 余俊杰
涵江醫(yī)院神經外科,福建莆田351111
為探討重型顱腦損傷手術治療的時機、方法與效果,該院自2005—2011年間共收治GCS 6~8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02例,現將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該組共 102例患者,男 67例,女 35例,年齡 15~70歲,平均41.2歲,受傷原因:車禍傷76例,墜落傷11例,跌倒傷9例,打擊傷6例。受傷至入院時間3 h內者74例,4~6 h 21例,6 h后7例。
病例選擇標準:①GCS 6~8分的重型顱腦損傷;②年齡≤70歲;③無致命性出血、休克,無復雜的復合傷;④原發(fā)性腦干損傷者除外。
根據病情按傷后時間實施手術分為A組57例(受傷到手術時間<6 h),B組45例,(受傷到手術時間>6 h),兩組年齡、性別、受傷原因、GC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按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8分102例,瞳孔變化:23例單側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18例瞳孔縮小光反應遲鈍,62例瞳孔無變化。
腦挫裂傷并發(fā)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或腦腫脹67例,腦挫裂傷并發(fā)腦內血腫或顱內多發(fā)性血腫24例,腦挫裂傷并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合并顱骨骨折或硬膜外小血腫3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腦室受壓及中線結構偏移。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A組病人術中22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腦膨出,43例術后立即復查顱腦CT、14例術后24 h復查顱腦CT,其中17例出現遲發(fā)顱內血腫予再次手術。B組病人是在入院第1次CT檢查(其中包括受傷6 h后入院的7例病人)后6 h再次CT復查或由于病情加重復查CT發(fā)現腦挫裂傷、血腫、水腫擴大而進行手術,2例術中出現腦膨出,術后復查CT發(fā)現遲發(fā)顱內血腫2例予再次手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再手術比較:A組術中腦膨出人數、術后遲發(fā)血腫人數、再手術人數均比B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術后6個月,按GOS評判標準評定療效,良好率:A組為40.35%、B組66.67%。殘死率:(重殘+植物生存+死亡)A組為38.6%、B組15.56%。兩組良好率及殘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比較[n(%)]
顱腦損傷的預后取決于許多因素,如:患者年齡、損傷機制、傷后意識狀態(tài)、GCS評分、有否發(fā)生腦疝及瞳孔改變、血腫大小及形成速度、原發(fā)性腦損傷的程度及范圍、有無合并傷、低血壓、低氧血癥、高血糖,還與救治的時機、方案、并發(fā)癥的程度等等有關[1]。顱腦損傷的手術治療已成為顱腦創(chuàng)傷急性期治療的重要手段,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由美國Beckeer等提出,1998年由江基堯介紹引入后,現在國內已廣泛應用[2]。該手術能有效緩解顱內高壓,清除顱內血腫,降低死亡率和殘疾率,目前已作為重型顱腦損傷首選的手術方法之一[3-4]。如何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是神經外科一直在探討的一個重點。該院通過回顧性分析GCS 6~8分重型顱腦損傷102例手術患者發(fā)現傷后6 h內進行手術的術中出現急性腦膨出、術后遲發(fā)硬膜外血腫、腦內血腫擴大、殘留、再手術以及死殘率均較6 h以后手術的高。影響預后的原因該院認為主要與下面兩方面有關:①傷后病情進展快,腦疝出現早。②術中出現急性腦膨出、遲發(fā)血腫形成、再手術而造成腦組織的二次損傷。國內外資料顯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中出現急性腦膨出會嚴重影響預后,有很高的殘死率>50%[5-7]。至于術中出現急性腦膨出、遲發(fā)顱內血腫的發(fā)生原因很多,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是壓力填塞止血效應突然緩解或消除,使原已破損的顱內血管或骨折板障出血形成血腫[8-9]。該院觀察B組病例術前CT顯示遠離手術區(qū)合并有顱骨骨折、硬膜外或腦內小血腫,而減壓術后只出現2例血腫明顯擴大需要再手術,明顯低于A組。所以該院認為還應與血凝塊收縮時間關系密切。因為正常人體生理止血過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動:首先是小血管受傷后立即收縮;其次是血液離開血管數分鐘后變成不能流動的膠凍狀凝塊,形成一個松軟的止血栓以填塞傷口;0.5~1 h后,血凝塊開始收縮,血漿中可溶的纖維蛋白源轉變成不溶的蛋白分子多聚體,最后形成了由血纖維與血小板一道構成的堅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4 h[10]。所以傷后時間越短,血凝塊穩(wěn)固性越差,一旦顱內壓發(fā)生明顯變化,血凝塊就越容易脫落導致再出血。田恒力等[11]研究發(fā)現,受傷到首次頭顱CT檢查的時間是顱內出血進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受傷后2 h內行首次CT檢查者出血進展的發(fā)生率(50.5%)。所以合理把握手術時機非常關鍵。該院體會到,對于顱腦創(chuàng)傷在短時間內(3 h)完成CT檢查發(fā)現腦挫裂傷伴硬膜下血腫或腦內血腫并有顱骨骨折的患者,GCS≥8分,生命征穩(wěn)定,瞳孔無變化,即使硬膜下血腫厚度≤10 mm,中線移位≤10 mm也不要急于手術,應嚴密監(jiān)測,做好術前準備等處理,6 h后復查CT了解有無顱內血腫擴大或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發(fā)生,以確定最終手術方式及范圍。當然在監(jiān)測過程中一旦出現腦疝就應立即手術。開顱術中還應考慮可能出現腦膨出,所以應在剪開硬腦膜前,術野徹底止血,硬腦膜予以縫吊并預置引流管做好關顱的準備。快速清除血腫和碎裂腦組織,特別應先處理前顱窩及中顱窩底部病灶,防止顱壓增高時難以處理,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若術中出現腦膨出或腦漸膨出趨勢,術后立即復查顱腦CT,發(fā)現遲發(fā)血腫,有手術指證,應及時再次手術清除。
綜上所述,對于中重型顱腦損傷大部分病人的首次頭顱CT檢查特別是受傷后3 h內檢查的不能真實反映顱內出血情況,半數以上可能發(fā)生進展,過早手術可能對部分病人造成二次腦損傷,因此正確掌握重型顱腦損傷的手術指征,合理把握手術時機、手術方法可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預后。
[1] 李國合,王富啟.重型顱腦損傷的手術治療及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57.
[2] 譚永康,許曉波,施小龍,等.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并發(fā)腦疝中的應用[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1,(2):54-56.
[3] 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中國顱腦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指南[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100-101.
[4] 莫貽敏,秦坤明,楊朝華.大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9(9):985-993.
[5] 胡晞,劉科,許毅,等.重型及特重型顱腦損傷手術治療的若干問題[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1,13(2):107-110.
[6] 蒲建章,蘇群,李力,等.重型顱腦損傷開顱術中急性腦膨出的防治[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5(2):15-17.
[7] 李朝輝,梁前壘,付紅.重型顱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防治[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636-639.
[8] Meguro K,Kobayashi E,Maki Y.Acute brain swelling during evacuation of subdural hematoma caused by delayed contralateral extradural hematoma:report of two cases[J].Neurosurgery,1987,20:326-328.
[9] 劉敬業(yè),張賽,只達石,等.急性顱內血腫清除后繼發(fā)對側遲發(fā)性血腫[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7(13):34-36.
[10] 羅慰慈,主編.協和醫(yī)學詞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336,888.
[11] 田恒力,吳炳山,林在楷,等.顱腦創(chuàng)傷后進展性出血性損傷的發(fā)生、危險因素及CT復查策略[C]//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4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