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卿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系,廣東 廣州 510850)
日語專業(yè)畢業(yè)生最主要的就業(yè)方向是進入日資企業(yè)工作。但是這些在日企工作的學生卻經常抱怨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后認為正確的日語表達卻往往讓日本人聽不明白,而日本人說的日語他們也總理解的很模糊。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傳統(tǒng)的基礎日語教學與現(xiàn)實的日本企業(yè)文化相脫節(jié)了。《基礎日語》這門課程是高校日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由于本專業(yè)的學生基本上是零起點學習,因此這門課程顯得尤其重要。《日本企業(yè)文化》通常是大部分高校為日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開設的帶有實踐性質的課程。這兩門看似是不同階段不同學習目的的課程,但筆者在同步承擔這兩門課程的授課任務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它們其實是可以相連與互補的。特別是如果能將日本企業(yè)文化的課程內容導入基礎日語課程中對于教師提高基礎日語教學的實踐性將有很大幫助。因此,本文嘗試探討如何在基礎日語課程的詞匯、語法與表達講解中導入日本企業(yè)文化。
解釋每一課出現(xiàn)的新單詞通常都是基礎日語教師教授新課文的第一步,這也是為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意思打好基礎。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采取告訴學生每個單詞的讀音及其對應的中文含義,或是在此基礎上造幾個短語和與類似單詞進行對比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會隨著單詞的增多而讓學生失去對日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將日本企業(yè)文化知識導入詞匯講解中既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詞匯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其將來使用的必要性。例如對以下兩個單詞的講解:
1.ホウレンソウ
2.相槌「あいづち」
「相槌」中文解釋為附和、幫腔。這個詞雖然寫的是兩個漢字,但是對于母語是漢語的學生來說光看這兩個漢字不足以明白其含義,所以教師在講解這個單詞的時候一般都會從其原義入手。告訴學生在日語里「相(あい)」有“互相”之意,「槌(つち)」是“錘子”的意思,即這個詞原本是指打鐵的時候兩個人互相配合你一錘我一錘地連續(xù)打,并且在現(xiàn)代日語中這個詞常以短語「相槌を打つ(打幫腔、隨聲附和)」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的解釋詳細具體也能讓學生易于理解,但是學生卻沒能掌握在實際場景中該如何運用這個詞所表達的含義,即教師忽略了教授學生「相槌を打つ」的方法。在日企與人交流談話時為了表達自己在認真聽對方講話特別是聽長輩、上司的講話就需要不斷地附和對方的話語。日語中最常見的隨聲附和就是「はい」了。這里的「はい」與要求答案為「はい(是)」或「いいえ(否)」的疑問句回答不同,而是表達自己在認真聽對方說話或含有對對方所提的問題自己接下來會積極地做出回應的語氣,如下面這個會話:
A:それから、鈴木さんの「冬の元気」という企畫はどういうもの?(另外,鈴木的“元氣冬天”方案是怎么考慮的呢?)
B:はい。冬の季節(jié)に合う日本料理を募集するんです。(嗯,就是征集適合冬季吃的日本料理)
除此之外正式場合下還有「なるほど」、「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か」、「その通りです」、「それは本當ですか」等之類的附和表達。擅于附和就等于擅于聆聽,在日企工作中掌握這樣的與人交流的方法可以順暢地與人交流,潤滑人際關系,讓自己的工作進展地更順利。這樣學生通過「相槌」這個單詞也學到了日企中與人交流的要點。
教師在講授新課文時,解釋完新單詞后進行的第二步工作大體是對本課出現(xiàn)的語法與表達進行講解。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日語的重點和難點,若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能適當導入與日本企業(yè)文化相關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這種表達的原因,并逐漸適應和接受漢語思維向日語思維的轉換。例如:
1.公司的人員稱謂
當在公司接到客戶打來的電話并要找自己的上司時會聽到這樣的問話:“すみません、山本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對不起,請問山本先生在嗎?)”
這時接電話的人可能會回答:“すみませんが、山本さんは今、出かけております。(不好意思,山本先生現(xiàn)在出去了)”。如果單從語法的角度講回答的句子沒有錯誤,但是卻是不正確的,不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這里就需要與日本的文化相結合來學習了。稱呼自己所屬公司或組織內部的人員,或與組織外的人談話中提及本公司或組織內部人員時,在稱謂上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向外人提及本公司內部人員時,只稱呼姓氏,不加頭銜。所以“山本”后面不應該加“さん”,即正確表達為:“すみませんが、山本は今、出かけております”。這其中學生需要理解的就是日本企業(yè)文化中常提到的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即「ウチ」和「ソト」。這種內外意識不僅表現(xiàn)在行為上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面。日本人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講話,都會以極強的內外意識處理好彼此的關系。集團內的人視為“內”,而集團外的人就視為“外”,對外的言行都要謙虛謹慎,與對內要區(qū)分開來。連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無感慨地說“日本真是一個內外有別的民族。”
2.觀點表達
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陳述自己對某事的看法或人們對某事普遍持有的看法時,通常都會告訴學生要學會用“~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這樣的表達方式,而不要用類似“~といいます”、“~と考えます”的表達。單純從語法含義的角度講“~といいます”、“~と考えます”的表達在含義上并沒錯,但是“~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這種看法并非說話人的主觀判斷,而是一種普遍常識,讓聽話人能更加接受說話人所說的內容。例如:“正しい敬語を使える人は本當に少ないといわれています(能夠正確使用敬語的人非常少)”,句尾使用“~といわれています”可以表達出是人們普遍認為能夠正確使用敬語的人非常少,而不是說話人自己的主觀判斷。之所以要這樣來表達可以給學生導入日本企業(yè)文化中“曖昧的責任體制”這一特征。日本的集團都要求內部成員高度協(xié)調一致,大家行為統(tǒng)一,口徑一致。這使得日本人產生一種曖昧的是非善惡觀,他們?yōu)榱俗非蠛椭C,往往不明確說“「はい」(是)”與“「いいえ」(否)”而說“「考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讓我再想一下)”。為了維護他們的集團制度,日本人盡量避免公開的對抗,各種不同立場不明確劃清,對其中的區(qū)別也不作分析和闡述。表現(xiàn)在企業(yè)集團內部則是一種“模糊責任體制”,有責任共同承擔或是明明知道責任者所在為了照顧當事人的面子而不明說,大家共同解決問題。再如“~ことになる”這個語法,教師在講解時也可以將其與這一文化特征相聯(lián)系進行說明。“~ことになる”有避開主觀感想,客觀描述事情的作用,可以使自己置身事外,不會涉及到責任問題,比起個人的感想和分析,聽話者一般更注重事實的情況和信息。
語言與文化是一體兩面的有機結合,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文化又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學生在日語語言基礎學習中如果脫離了其背后的文化將不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基礎日語》與《日本企業(yè)文化》這兩門課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基礎日語教學中適時導入日本企業(yè)文化常識對于學生將來的就業(yè)以及能更好地融入日本企業(yè)文化氛圍有著重要意義。
[1]楊玉春,韓勇.走進日企[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2]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中級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曾令明.論將日本企業(yè)文化引入商務日語課堂的原因和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7).
[4]張婷.將日本企業(yè)文化引入日語課堂的必要性[J].法制與社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