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蘭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湖北恩施445000)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學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課,是關于認識疾病及其預防和治療、護理病人、促進康復、增進健康的科學。其實踐性強,涉及范圍廣,知識點多,教學和學習難度較大。傳統的臨床護理教學法屬于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對書本知識只是機械的記憶,對于抽象的理論難以理解,更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分析,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毫無興趣。為提高《內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而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以病人疾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式教學方式[1],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抽樣的原則選取本校2010級護理11、12班為研究對象,將11班54人作為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法,其中男生12人,女生42人,年齡 19~24歲,中位年齡(20.8±1.8)歲,12班54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其中男生14人,女生40人,年齡 19~24歲,中位年齡(21.1±1.7)歲。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基礎課學習成績、入學成績、教育背景、教學課程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學生均由同一位老師授課,課時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應用多媒體,以給學生講授知識為主,即按照疾病的基本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治療、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等講解給學生,最后給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達到教學目的。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方法。具體實施辦法如下:①課前準備。課前以護理程序為主題,將臨床醫(yī)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健康教育知識、人文科學知識與基礎護理學知識等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大綱,并按照大綱要求編寫案例,根據教學內容提前設計好具有靈活性和啟發(fā)性的護理問題給學生,學生帶著提出的問題去思考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多鼓勵學生應用文獻檢索系統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查閱文獻來解決所提出的問題,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識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討論分析。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用較少的時間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向學生介紹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直觀的印象,明確學習目的,從而更好的投入到所需討論的問題中去。其次老師將學生隨機分為5個討論組,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提示學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護理級別,按照護理程序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并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加以解釋。然后讓學生代表該小組發(fā)言,重點解釋如何正確掌握該疾病的護理方法并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其余小組成員進行補充或糾正。主要以如何更好地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為中心,多角度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討論氛圍。③歸納總結。教師在聽取學生匯報發(fā)言后,對每組學生進行點評并針對各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作一些解答和補充,對整個課程的內容加以回顧總結,最后對重點內容進行小結。
1.3 效果評價 期末課程結束后采用考教分離的方式統一命題考試,試卷由30分理論試題和70分病案分析題組成,通過對理論試題成績與案例分析題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對實驗組學生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展開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內容包括是否激發(fā)學生對內科護理的學習興趣、是否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是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否增強同學間的協作能力、是否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是否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是否提高學習效率、是否活躍課堂氣氛、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能提升臨床思維歸納總結能力等10項,發(fā)放試卷54份,回收有效問卷54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考試成績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實驗組學生問卷調查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理論成績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案分析成績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內科護理學理論成績、病案分析成績比較(n=54,分)
2.2 實驗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進一步了解學生對PBL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對實驗組學生采用問卷調查,大部分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新穎、靈活、印象深刻,能真正提高解決臨床實際護理問題的能力,表示贊同PBL教學模式。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54)
3.1 PBL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中運用的優(yōu)點
3.1.1 增強學生對內科護理學的理解與掌握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涉及學科也非常廣,包括內科學、基礎護理學、急危重癥護理學、倫理學、心理學、營養(yǎng)學、健康教育與人文科學等。學生不光要記住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為內科疾病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案例分析是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情況,特別是綜合運用能力,本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案例分析成績的差異,表明PBL教學法能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內科護理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內科疾病的護理中,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2]。
3.1.2 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出,學生也認為PBL教學法能夠提高自主學習及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積極討論,既能充分發(fā)揮其評判性思維的能力,也能使教學活動處于輕松、活躍、融洽的氛圍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PBL教學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團隊精神、與人交往和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3-6]。
3.2 PBL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運用中的不足
3.2.1 教學時間不充分 PBL教學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學生對多學科知識掌握不全面,導致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耗費更多的時間,使有限的教學學時相對缺乏。
3.2.2 內科護理學教師隊伍需壯大 目前本校內科護理學教師較少,同時所有臨床護理教師還要兼顧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工作量大,無充足的備課時間,因此要在短時間內查閱學生所需求的信息較難,因此需要加大對內科護理學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
總之,PBL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本科教學中已初有成效,因而值得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推廣、實施。此外,對于存在的不足還需要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斷的探索,使其得以進一步發(fā)展、改進,以便使之成為更加科學、合理、成熟、高效的教學體系。
[1] 鄭潔琳,譚瑜,陳建新,等.PBL教學法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14):2132.
[2] 段紅,沈宜,姚欣.PBL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應用的問卷調查[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7,6(12):1182-1186.
[3] 魏立琰.PBL教學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醫(yī)藥,2012,31(8):625-626.
[4] 繩宇,趙艷,張欣.在護理技能教學中實施小組學習方法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531-635.
[5] 單偉穎,杜玉鳳,安文忠,等.應用“小組討論法”改進《臨床護理英語》教學的初步實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73.
[6] 陶寶英,曹銀觀.PBL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6):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