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健
匈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 據《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庇纱丝磥?,匈奴族祖先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匈奴興起之前大漠南北先后出現(xiàn)過被稱為山戎、獫狁、葷粥的各族。上述諸族經過長期的分、合、聚、散、斗爭的過程,于公元前4世紀嶄露頭角,至公元前3世紀初,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也就是匈奴。匈奴人在大漠南北活躍了大約三百年,最后于公元一世紀初分裂為南北二部。其中南匈奴南下附漢,又在中原地區(qū)繼續(xù)存在了約兩百年,北匈奴則在漢王朝與南匈奴等族的聯(lián)合攻擊下,被迫向西遷徙。
北匈奴于公元91年退出漠北的歷史舞臺,此后的兩百年間他們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直至西方史料記載匈奴人于公元374年出現(xiàn)在東歐東哥特人邊境上。大多數(shù)匈奴史研究者已確認這前后兩部分匈奴人的活動是同一歷史運動過程的首尾部分。這里也比較認同此種觀點,故不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而鑒于對于這期間內兩百多年的歷史中西方史籍都非常簡略,甚至存在著許多空白,因此史學界對于這段匈奴西遷過程的歷史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目前尚無一完整的定論。在此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粗淺的對匈奴人西遷的路線進行一些考釋。
史學界一般將北匈奴西遷的過程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悅般時期、康居時期、粟特時期和阿蘭時期。相比較其他三個時期,悅般時期存在著最多的爭議。這一時期為“約公元前91年至160年”,這一段歷史相當于東漢時期??伞皭偘恪倍肿钤缫娭T于東漢后來唐代李延壽所撰記錄南北朝歷史的《北史·西域傳》中記載,“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千三百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逾金微山,西走康居,而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而漢代修的史書《漢書》、《后漢書》等漢代詳細記載有地域名稱的史籍中,卻都沒有提到過“悅般”。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東漢時又是否存在“悅般”時期?
“……(悅般國)地方數(shù)千里,眾可二十余萬。”同上文同樣出自《北史·西域傳》的史料前后比照,可以看到“悅般”由“羸弱不能去者”變成“眾可二十余萬”,這樣的表述方法,可以推測悅般應該是一個政權名稱。加上之前提到的漢朝的史書地名所錄中并沒有關于“悅般”的記載,加深此種推測。所以,“悅般”是南北朝時期對于漢代匈奴西遷后建立的政權的稱呼。
“龜茲,北與烏孫接……烏孫,南與城郭諸國相接……城郭諸國,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睆臐h代的史料看,在漢代和龜茲隔天山南北相望的是烏孫。“悅般……其國南界有大山,山傍石皆燋鎔,流地數(shù)十里乃凝堅,人取以為藥,即石流黃也。龜茲……西北大山中育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shù)里入地,狀如佛溯,甚臭,服之,發(fā)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窮人服之,皆愈。”關于南北朝時期的史書記載,同龜茲隔天山南北相望的是悅般。也就是說,烏孫和悅般政權所指代的位置先后在同一地區(qū),漢代匈奴首先經過的地方當時屬于烏孫,對比匈奴西遷另三個時期都是以地名命名,所以東漢時匈奴西遷的過程并不應該稱作“悅般”時期。這也與《后漢書》的部分記載相吻合,“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于烏孫之地?!薄氨眴斡跒楣①缢?,遁走烏孫地區(qū),塞北地空,余眾不知所屬。”提到的都是烏孫地區(qū)。
以上考據支持匈奴西遷首先到達烏孫地區(qū)的觀點,是建立在認同匈奴西遷的四個時期的基礎上。雖然被史學界廣泛應用,但四個時期劃分的本身其實也是有待商榷的。通過比照史料,匈奴西遷首先到達的地方極有可能并不是所謂的“悅般時期”(上文考據得出的結論并不存在這一時期,只是代指)所指代的烏孫地區(qū),而首先到達的地方就是康居。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兩千里,行國。”康居即今天的錫爾河上游地區(qū)。認為首先到達康居地區(qū)的主要的依據是,“北單于逾金微山,西走康居?!绷怼逗鬂h書·耿夔傳》,“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余騎,單于與數(shù)騎脫亡?!庇纱丝梢钥闯鰡斡谂c大將軍竇憲交戰(zhàn)過后傷亡慘重,只剩下為數(shù)不多的跟隨者。從史料看來,烏孫地區(qū)的漢朝統(tǒng)治實力較為強大,而當時的康居境內則居住著許多匈奴人,而且一直與匈奴大部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關系非常友好,所以實力嚴重受損的北匈奴極有可能遷徙于此休養(yǎng)生息,不太可能選擇遷徙至烏孫地區(qū)。
相對于之前的遷徙路線存在較大爭議,北匈奴接下來進一步的遷徙方向爭論則相對要小一些。主要方向是古奄蔡國,又名阿蘭聊國,今位于咸海和黑海以北,以及頓河流域下游的草原地帶。在匈奴人到達之前,這里原是薩爾馬提亞人的居住地,阿蘭人是其中的一個部族。與周邊勢力相比,阿蘭人的實力相對薄弱,所以匈奴人選擇遷徙于此擴展他們的勢力。有關這段歷史的史料東西方都比較多。“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北,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于大澤,在康居西,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據相關學者從地理位置方面考證,其實這里說的粟特國是指古奄蔡地。匈奴擊敗阿蘭人的戰(zhàn)爭,見諸于許多西方史料,“匈奴人蹂躪了阿蘭人的領土。匈奴人大肆屠殺之后,就和殘余的阿蘭人締結同盟條約,迫使他們參加自己的隊伍?!彪m然阿蘭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究抵擋不住擅長騎兵作戰(zhàn)的匈奴人。至公元372年前后,匈奴在對于阿蘭人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二十多年后終于將其征服,眾多的阿蘭人向匈奴人投降。投降的阿蘭人被編入到匈奴的隊伍,成為匈奴聯(lián)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有的則逃向了羅馬帝國的境內,從此對歐洲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匈奴在世界古代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匈奴民族的遷徙引發(fā)了歐洲一系列的民族大遷徙,改變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為了更清晰的掌握這段歷史,故此對匈奴西遷線路進行了一些考釋。但礙于知識水平、所掌握資料及篇幅的限度,仍存在許多不足,希望日后有機會可以繼續(xù)對這一問題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史記》,中華書局,2007
2.《漢書》,中華書局,2007
3.《后漢書》,中華書局,2007
4.《北史》,中華書局,2003
5. 林幹:《匈奴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6. 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7. 陳序經:《匈奴史稿》,[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 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 格魯塞著,藍琪譯《草原帝國》,[M],商務印書館,2007
10. W.M.麥高文著,章巽譯《中亞古國史》,[M], 中華書局,2004
11.朱迪斯·M本內特 C·沃倫·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12. 鄒玉峰,《匈奴西遷及其盛衰原因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