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生
腎活檢術是明確腎臟病理類型、指導治療、評價預后的重要手段。近年來, 隨著腎活檢患者逐漸增多, 腎活檢后并發(fā)腎周血腫的患者也逐漸增多, 并日益受到關注?,F(xiàn)對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特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腎活檢后并發(fā)腎周血腫的情況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共50例特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了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等繼發(fā)性腎病)。其中, 并發(fā)腎周血腫的患者25例(A組), 無腎周血腫的患者25例(B組), 男39例, 女11例。
1.2 腎活檢方法 患者采用俯臥位, 在超聲引導下, 應用美國BARD活檢槍、16G穿刺針, 經皮穿刺腎臟下極, 穿刺針到達腎臟包膜后, 囑患者屏氣, 然后穿刺。常規(guī)穿刺2針,加壓腹帶包扎, 術后臥床24 h。
1.3 腎活檢前準備 所有患者腎活檢前均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指標, 測量血壓在正常范圍內, 訓練患者屏氣。
1.4 腎臟病理 所有患者腎活檢標本均送光鏡、免疫熒光及電鏡檢查。
1.5 腎周血腫 腎活檢術后3d均復查腎臟超聲, 觀察有無腎周血腫。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血液檢查比較見表1。
表1 腎活檢前血液檢查結果(±s)
表1 腎活檢前血液檢查結果(±s)
注:B組與A組比較, a, P<0.05, b, P>0.05
PLT(109/L)PT(s)Scr(μmmol/L)A 組 236.72±70.73 11.90±1.31 72.92±22.25 B 組 276.36±66.18a 11.72±1.17b 72.56±18.53b
3.2 病理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腎活檢病理結果表[n(%)]
為了明確診斷、指導治療或判斷預后, 無禁忌證時可行腎穿刺活檢。腎活檢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檢查, 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肉眼血尿及腎周血腫等并發(fā)癥。為預防腎周血腫, 本院已經采取了術前完善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查, 超聲引導穿刺腎臟下極, 穿刺針到達腎臟包膜后, 囑患者屏氣, 加壓腹帶包扎,術后絕對臥床24h等措施。但是即使這樣, 仍有很多患者腎活檢術后并發(fā)腎周血腫。由于不同腎臟病臨床特點不同, 故本研究只是針對特發(fā)性腎病綜合癥患者。一般情況下, 評價患者是否適合做腎活檢, 要求血小板在正常范圍內。但對于腎病綜合征的患者, 由于低白蛋白血癥導致的血液濃縮, 血小板一般高于正常范圍, 故容易被忽視。本研究顯示并發(fā)腎周血腫與PLT密切相關(P<0.05)。雖然兩組PLT均正常或升高, 但是B組的PLT升高更明顯。血小板主要參與止血、加速凝血和傷口愈合等過程, 另外還分泌多種血管生成促進因子, 并可直接參與血管的形成[1]。故特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可能PLT升高時腎周血腫發(fā)生少。同時本研究顯示并發(fā)腎周血腫與PT、Scr、病理類型關系不大(P>0.05)??赡芘c選擇的腎活檢患者一般要求PT、Scr值在正常范圍內有關。
綜上所述, 特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腎活檢后并發(fā)腎周血腫與PLT密切相關, 對PLT較低的患者應提前做好應急預案, 預防大出血的發(fā)生。如術前查血型, 備血, 術后臨時使用止血藥物, 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紅蛋白及尿常規(guī)的變化等, 必要時輸血、補液等抗休克治療, 嚴重情況下手術或介入治療。
[1]劉磊.血小板的止血外作用.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11, 38(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