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祥
摘 要:編輯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哲學理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研究也發(fā)生了轉向,由傳統(tǒng)的主—客體二元對立,到主體性的探討。哲學理論研究成果被積極地引入學術期刊編輯實踐中來,并指導編輯工作。在中國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背景下,傳統(tǒng)的編輯活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需求,舊的模式必須要做調整。在對西方哲學研究做一番梳理之后,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主體間性的理論來指導學術期刊編輯活動的調整。
關鍵詞:編輯活動;主體間性;主體性;平等關系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8-0183-02
近10年來,編輯學研究成果豐碩,據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有關編輯學研究的論文就有25 000多篇,而對于編輯主體性研究方面的文章也有1 900多篇,最近有研究者開始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編輯學主體間性的研究(陳林濤,2013;黑曉佛,2012;王振鐸,劉大年,2010;郭奇,2009),將編輯學的理論研究推向更深層次。
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著手編輯學的學科建設。遵循認識論上的主—客體二元的對立模式,研究者把編輯的工作對象(初始文稿及其作者、期刊及其讀者)當作客體來研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者與讀者的主體性地位。的確,囿于當時計劃經濟的環(huán)境以及出版單位體制的約束,期刊編輯的工作主要是對來稿進行單純性的編輯加工,作者怎么寫,編輯怎么編,文責自負,作者、讀者、審稿人等主體未直接參與編輯工作。也有研究者為了突出編輯的主體性地位,片面夸大編輯能動性的發(fā)揮,致使編輯與其他主體不能進行“平等”的交往。
近兩年來,隨著全國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的深入開展,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僅給期刊社的生存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而且要求編輯工作的理念和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主—客體二元對立關系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期刊編輯工作的需要。期刊編輯工作需要建立一種多元主體間平等、互動、共生的交往模式,這樣才能在滿足他人需要的同時,也保障自己的利益,整個社會的學術理論研究才能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轉向
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無可比擬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在主—客體二元對立觀念主導下,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尤其在全球化進展加劇、人類交往更加密切的背景下,主—客體對立觀念引發(fā)的矛盾更加明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哲學發(fā)生的從近代認識論哲學向現代語言哲學的轉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從主體性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的轉向。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體間性理論是現代西方哲學各個流派從不同維度對大致相同的問題研究所展現的哲學理論傾向。在這種共同的理論傾向中,現象學、解釋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等分別以明確的方式提出了主體間性范疇,并從認識論、存在論、社會學、倫理學及價值論等不同的層面和維度對主體間性進行研究。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包括:(1)胡塞爾現象學創(chuàng)立的生活世界理論,力圖建構主體間性走出唯我論的困境;(2)伽達默爾繼承了海德格爾將語言視為本體意義上的存在,認為主體間通過對話達到“視域融合”;(3)布伯特力圖從“我—你”關系出發(fā)構造一種理想的主體間對話模式;(4)哈貝馬斯以普遍語用學為前提,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創(chuàng)立交往理論。
主體間性理論是現代西方對傳統(tǒng)主體性哲學進行反思和超越而建構的一種新的哲學研究范式,主體間問題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突出主題。但無論是哪一種形態(tài)的主體間性理論,都把主體間性局限于先驗自我意識的融通中,把主體間關系理解為一種精神和意識的交往活動,脫離了主體物質實踐活動。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間性理論的一個基本特征。實踐是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式。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就是從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主體間性與人類的實踐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主體間性問題只能在實踐中出現也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得到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主體間性看作人的本質化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對象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了人,也創(chuàng)造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間性理論對學術期刊編輯活動的指導意義
由于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和新聞出版體制約束之下,期刊編輯活動片面化,割裂了與其他主體的關系,把其他的人和事物當成客體,忽略了自己和他們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期刊所等的稿件內容大多雷同,毫無新意。有些期刊印量只有兩三百份用于交流。由于有財政支持,尚能經營下去。改革之后,有些期刊迫于經濟壓力,出賣刊號,有的甚至改頭換面,變成了教輔。在當今多元化發(fā)展的社會里,具有排他性的主—客體二元對立關系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編輯工作的需要。編輯與其他主體之間亟待建立一種平等、互動、共生的交往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間性理論中的主體就是指主體面對多個其他主體的交往關系,它使人們把自己和他人同等對待,并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不再一味地把自己視為主體,把別人視為客體,對他人更加信任和理解,形成了社會主體間和諧統(tǒng)一。主體間性理論對于調整編輯活動模式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1.建立編輯與作者之間平等、尊重的關系
作者作為期刊論文的原初創(chuàng)造者,是編輯工作存在的前提條件。編輯對作者的尊重有利于編輯與作者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P.貝爾斯(俞國良,2006)將人們交往作用描述成4類12個變量(見下圖)。
編輯應注意在交往中避免因采取消極的情緒而導致雙方交往活動出現不協調、緊張甚至對抗,當然在解決問題時也不能指望作者會及時供稿,供好稿。編輯在選稿過程中應認真而平等地對待每一位作者和每一篇稿件。作者隊伍中既有一定學術建樹的教授、專家、學者,也有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編輯要不受作者個人知名度等因素的影響,只考慮稿件本身的學術價值,對觀點新穎的稿件要多方征求意見,不輕易棄稿。編輯還要積極扶持年輕作者,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水平、思想活躍、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注意科學研究的年輕作者,積極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提出可行的修改意見,完善論文結構,即使本刊未采用,也要積極推薦給其他相應的期刊。在稿件編輯過程中,編輯與作者之間也要有良好的交流和溝通。編輯要尊重作者的個人風格和觀點,對于能不改的地方就不改,或者少改。很多年輕教師的稿件從表面上看文質粗糙,而實際上卻蘊含著較高的學術價值,編輯應該尊重作者,積極聯系相關的專家,在專家的指導下幫助作者修改文稿,使之成為高質量的論文。編輯在與作者長期的交流中,也能從中汲取學術營養(yǎng),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學術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反過來又幫助編輯準確判斷作者的稿件是否有新理論、新發(fā)現,了解學科前沿動態(tài)。編輯與作者因為共同的工作目標而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相互促進與提高,這些都離不開彼此之間建立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
2.建立編輯為讀者服務的互動關系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期刊出版運作方式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期刊自身的“修煉”上,不太注意期刊在市場經濟規(guī)律中的運行狀態(tài)。隨著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需要利用經濟杠桿驅動出版工作,期刊出版需要從被動工作方式向積極主動的工作方式轉變。期刊同其他產品一樣是通過市場運行實現它的社會價值的。作者、編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生產高檔次的文化產品,而讀者是學術理論成果的精神消費者,在閱讀期刊時接受作者、編輯的教育、引導和傳授。但讀者在反饋閱讀后的信息時,又反作用于編輯、作者,促使他們按照讀者的意愿去改進、去出版發(fā)行適合讀者文化需求的新的精神產品。從服務與被服務的角度看,讀者是作者、編輯的上帝,讀者是編輯、作者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作者、編輯以優(yōu)質的學術論文為讀者服務。作為被服務對象的讀者,反過來要促成期刊編輯、作者的價值的實現,推動期刊的信息傳播功能、文化積累功能的實現。
學術期刊的讀者群比較特殊,難免有曲高和寡的現象,同娛樂期刊有很大的區(qū)別,不能完全以經濟價值的實現來衡量辦刊質量,不能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而提高版面費、贊助費,以及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現象,而需要編輯積極策劃選題,對照學術的衡量標準,那就是在學界的影響力進行評價,即運用引證(即利用被引用文獻)的量化評價方法,如影響因子法、總被引頻次法、高被引用次數法、即年引用指標、五年影響影子、他引率等;期刊量化評價方法包括被引期刊數、基金論文比、海外論文比、論文作者機構分布、論文機構分布、質量因子法、文獻半衰期,等等。要想提升期刊的辦刊質量,編輯必須要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因為這些投稿的作者同時也是期刊的讀者,他們兼有雙重身份。
3.建立編輯與審稿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與共生的關系
由于專業(yè)知識的局限性,編輯很難做到精通所有專業(yè)與學科。所以編輯在判斷論文的學術價值時要借助專家審稿。編輯是審稿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編輯參與審稿要貫穿整個審稿活動的始終。首先,編輯應該選擇正確的審稿人,即要學術造詣精深,學風嚴謹,為人正直,科學道德高尚。學術造詣不是指審稿人的職稱如何,而是參考審稿人在比較重要的期刊上發(fā)表過某一學術研究領域的文章數量和質量。在初審之后,進入外審環(huán)節(jié)時,編輯要針對稿件的具體內容向審稿專家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問題要盡可能細致、具體、有深度、有意義,請專家在認真審閱稿件后對所提問題進行分層評價。在此期間,編輯和審稿專家要保持經常性的溝通。比如:在稿件送審前要與所選定專家聯系,了解其是否有時間審稿,即對此類稿件所需的評審時間;在專家審稿過程中,編輯也要與他們聯系,以表示編輯對其審稿結果的重視和期待:在收到審稿意見后,要向審稿專家表示感謝,并就對該稿件的意見進行交流。編輯只有與審稿專家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文章質量。
三、結語
編輯學的理論研究自學科建設之日起就在不斷地豐富,并且對編輯活動起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哲學研究消解主—客體二元對立,到確立主體性、主體間性的研究范式,再到馬克思主義主體間性研究的轉向,人們對編輯活動中的主體性、主體間性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在工作中不斷地調整期刊編輯的工作模式,使編輯活動朝著科學的軌道上運行。在整個編輯活動中,期刊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編輯出版、閱讀和閱讀信息反饋,都需要編輯正確處理編輯活動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即編輯、作者、讀者、審稿人之間的關系,保證期刊編輯工作的正常進行。期刊編輯工作中,對任何一個主體的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期刊的出版質量,因此編輯在工作中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編輯對作者、讀者、審稿人的凝聚作用,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展示出來,并以學術和科研成果推動學術交流和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林濤.主體間性視野下編輯中心制與記者中心制的討論[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2).
[2]郭奇.論主體間性視野下的編輯“六元”關系[J].出版科學,2009,(5).
[3]黑曉佛.從編輯的主體間性透視編輯活動的本質[J].甘肅聯合大學期刊:自然科學版,2012,(9).
[4]王振鐸,劉大年.編輯學研究60年的學術發(fā)現——編輯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學科發(fā)展[J].北京聯合大學期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5]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