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文
教學目標
【感知層次】
1.了解作者作品;
2.通過節(jié)選內(nèi)容,簡要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
【感受層次】
1.閱讀作品,認識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物美;
2.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感悟?qū)哟巍?/p>
1.結合文本內(nèi)容,賞析翠翠人物形象特點;
2.運用比較鑒賞的方法,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學重點
感受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物美,賞析翠翠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對沈從文先生的小說主旨的理解。
教學設想
教具:多媒體教學;
教學法:討論法、點撥法與研究性閱讀相結合;
教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聽歌曲《等等等等》,感受情境。
【感知層次】
作者作品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年),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煥,湖南風凰縣人。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駿圖》、《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阿麗思中國游記》、《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他的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xiāng)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yōu)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性的精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diào)。
中篇小說《邊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哆叧恰芳脑⒅驈奈摹懊馈迸c“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xiàn)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劇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故事發(fā)生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zhì)樸的邊遠小城,那里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壯,孫女翠翠15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shù)卮偟亩贍攦?,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感受層次】
一、感受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物美
1.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投示風景圖片。概括湘西風光的特點。
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不僅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幅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
小結: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
2.閱讀文本,概括邊城的民風民俗。
投示民風民俗圖片。
小說中描繪了賽龍舟和舞獅子兩件民俗,生動細致,動人心弦。
小結:淳樸美好的人文風情。
3.閱讀文本,理解湘西的人物美。
投示圖片。
小結:
天真純潔的少女;
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
真摯善良的少年;
純真善良的湘西人民。
二、理解小說主題
1.投示:
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從文
2.分析:
(1)別人眼里的《邊城》。
湘西世界是作者理想人生的縮影,是他現(xiàn)實與夢幻的交織。這夢幻難免與現(xiàn)實持有距離,但作者的目的似乎是從人性道德的視角,去透視一個民族可能的生存狀態(tài)及未來走向。他是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常態(tài)的一面的同時,也在反思變動的一面。他一方面試圖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話,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經(jīng)預見到“湘西世界”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小說結尾寫小城示范場的白塔在祖父死去的那個夜晚轟然倒塌。白塔顯然不僅關系著小城的風水,而且已成為湘西世界的一個象征。塔的倒掉由此預示了一個田園牧歌神話的必然終結。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著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世界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2)作者心中的《邊城》
對于農(nóng)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于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xiāng)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敘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地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yè)了。因為它對于在都市中生長教育的讀書人說來,似乎相去太遠了。
【感悟?qū)哟巍?/p>
一、閱讀第四章,投示相關語段,賞析人物形象。
1.翠翠一面注意劃船,一面心想“過不久祖父總會找來的”。但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著慌了。
思考、明確:心理描寫;表明翠翠對爺爺?shù)男湃魏鸵缿伲路鹨浑x開了爺爺便不知何去何從,寫出了一個嬌羞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薄霧。翠翠望到這個景致,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
思考、明確: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這是翠翠的心事與懼怕,反襯著她對爺爺深深依戀。
3.老船夫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的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p>
思考、明確:語言描寫;顯示出翠翠調(diào)皮、活潑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爺爺?shù)臍?,只是表現(xiàn)出小女孩特有的嬌氣和頑皮,讓人忍俊不禁。
二、拓展延伸:試把翠翠心理與以下詩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較。
《詩經(jīng)·鄭鳳·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漢樂府·上邪》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和,乃敢與君絕!
賞析示例:
翠翠和以上兩位女子相比,顯得含蓄、羞澀,翠翠內(nèi)心萌動的感情始終沒有直接外露,連她最深愛、最依戀的爺爺也沒有啟齒。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和感情變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布置作業(yè)】
1.課外閱讀《邊城》全文。
2.預習第二單元。
【板書設計】
邊城
沈從文
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
淳樸美好的人文風情
純真善良的湘西人民
主題: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襄安中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