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一種特殊的語義擴展方式
      ——反訓的認知研究

      2013-11-29 10:15:59苑曉鶴
      關(guān)鍵詞:訓詞義項范疇

      苑曉鶴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對一種特殊的語義擴展方式
      ——反訓的認知研究

      苑曉鶴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一種特殊的語義擴展方式——反訓, 可以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其內(nèi)在的認知原則和機制, 該方法也可以應用于其他類似的語義擴展的研究?;隗w驗哲學,分析隱藏在反訓建構(gòu)過程中的三種主要的認知機制:隱喻化、轉(zhuǎn)喻化和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對此類特殊的語義擴展最具闡釋力。這種現(xiàn)象其實已經(jīng)遍及我們的日常語言,從而再次檢驗了體驗哲學。

      反訓;體驗哲學;隱喻化;轉(zhuǎn)喻化;概念整合

      一 引言

      反訓是一種特殊的詞匯現(xiàn)象,是一個詞同時兼有兩種相反的意義,即同詞反義。古代漢語較現(xiàn)代漢語有更多有關(guān)反訓的例子。如,“臭”有“香氣”和“臭氣”兩個相反義。英語中也有反訓現(xiàn)象的存在,如resent有“憎惡”之意,也有“欣賞、感激”之意。overlook既有“忽視”之意,也有“仔細觀察“之意。對反訓的研究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包括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語言學的各個角度。晉代學者郭璞首次在他的《爾雅注》里提出漢語詞中存在“義兼正反,施受同辭,美惡不兼同名”的反訓現(xiàn)象。清代的一些學者甚至注意到了反訓現(xiàn)象是由于我們思維的矛盾性導致的。八十年代以來,現(xiàn)代學者對反訓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與總結(jié),對反訓現(xiàn)象的研究一度繁榮,研究涉及到反訓的界定、成因和范圍等方面。

      認知語言學是一個以我們對世界的經(jīng)驗以及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并將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為基礎和依據(jù)進行語言研究的語言學流派。(張敏1998:1)從中國知網(wǎng)1999年到2012年的文章來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反訓現(xiàn)象卻寥寥無幾。作者發(fā)現(xiàn)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反訓現(xiàn)象的。俞建梁、黃和斌(2007)基于對反訓現(xiàn)象的研究對原型理論提出了質(zhì)疑。師璐(2008)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對同詞反義進行了初探。由于心智活動和語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也由于心智本身難以獨立地觀察到,因此自然語言又是觀察人類心智的一個重要窗口。(張敏 1998:1)本文即試圖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反訓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這種語言現(xiàn)象背后反映了人類什么樣的心智或思維方式,洞察反訓現(xiàn)象背后的認知基礎和認知機制,檢驗體驗哲學,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語義擴展的方式。

      二 反訓的認知基礎 ——身體經(jīng)驗

      體驗哲學(embodiment philosophy)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批判傳統(tǒng)哲學觀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哲學思想。認知語言學的基礎即是體驗性假說。作為對傳統(tǒng)哲學的批判,該假說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書中提出。作者認為,隱喻和與轉(zhuǎn)喻概念的建構(gòu)都是以我們的經(jīng)驗為基礎的,其所建構(gòu)的不只是語言,也包括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而且指出這種經(jīng)驗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為前提的。Lakoff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1999)再次強調(diào)了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

      反訓現(xiàn)象即體現(xiàn)了我們的認知基礎——我們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統(tǒng)一的??陀^世界的事物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因而人們創(chuàng)造新詞指稱這些事物的同時,自然就包含了正反、美惡等互相對立的兩方面,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詞含有正反兩個義項的現(xiàn)象。反訓詞就是基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例如,給予和接受是社會活動的兩個重要的方面?!笆堋睂Σ煌娜巳涸诓煌臈l件下會表示“給予”或者“接受”兩個不同的方面。對于饋贈者來講,“受”是給予;對于得到東西的人來講,“受”又是接受。同樣,在社會生活中,買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賣,因此在古漢語中會出現(xiàn)買賣同辭的現(xiàn)象。但是,當這些兼有兩種意思的詞語不適合社會生活的需要時,即在表達上容易引起混亂、不利于流暢的語言交際時,就會產(chǎn)生語義分化,其中一個常用的語義會殘存下來,另一種語義會消亡。例如,在古漢語中,“臭”兼有香氣和臭氣兩種含義, 是氣味的總稱,香氣、臭氣皆叫臭?!兑住は缔o上》:“同心之言, 其臭如蘭。”這里的臭是香氣的意思。《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這里的“臭”則為惡臭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流的需要,“臭”就只保留了臭氣的含義。

      三 反訓的認知前提——范疇化

      趙艷芳(2001:55)指出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即范疇化的過程(categorization),其結(jié)果即認知范疇(cognitive category)。范疇化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活動之一。同一范疇的成員之間是有家族相似性的(family resemblance)。Lakoff (1987)在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書中提出原型范疇(prototype category)的概念,成為傳統(tǒng)范疇觀的挑戰(zhàn)。范疇中的基本等級范疇(basic level category)是范疇成員之間具有最大程度的家族相似性的,體現(xiàn)了人們認識世界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層面。除了基本范疇,范疇等級還有上位范疇(superordinate level categories)和下位范疇(subordinate level categories)。 而范疇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fuzziness),范疇不是恒定不變的。

      反訓詞正是范疇化的結(jié)果。作為同一詞的不同的兩種意思是同屬于一個范疇的,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也就是說是有一定的共同點的,才可以進行隱喻映射。同時,兩種意思也可以作為同等的兩個下位范疇,代表整個范疇,形成轉(zhuǎn)喻映射。

      四 反訓的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

      根據(jù)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cognitive economy),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常常會以將目標域簡單化的方式來處理復雜的任務,即用最小的力氣(least effort)提供最大的信息(maxim information)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矛盾雙方如果是適度的,不造成邏輯上的混亂,則也可以同時共存,節(jié)約語言符號。但一個詞語的兩個對立面必須在邏輯上或心理層面的關(guān)系上是一致的,這兩方面才能和諧共存。具有使動用法的反訓詞大量存在的原因就是兩個相對的義項可以共存,不會造成語義的混亂。例如,“敗”既有“失敗”的意思,也有“使失敗”的意思,所以有“大敗敵軍”的存在。這體現(xiàn)了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皵 钡膬蓚€義項“失敗”和其對立面“使失敗”在一起并沒有產(chǎn)生混亂,使得沒有必要創(chuàng)造新的詞語來表達該詞的第二個含義,這即是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的運用。

      五 反訓建構(gòu)的認知機制

      通常情況下轉(zhuǎn)喻和隱喻兩種認知機制同時在語言中起作用使語義得以擴展。隱喻機制和轉(zhuǎn)喻機制在反訓形成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作用。李福印(2008)指出通過隱喻和轉(zhuǎn)喻思維來擴展詞義是人的普通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多義詞詞義擴展到理據(jù)性可以通過隱喻和轉(zhuǎn)喻來解釋。趙艷芳(2001:118)也強調(diào)了隱喻和轉(zhuǎn)喻作為人們重要的認知方式,對詞義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1.反訓建構(gòu)的認知機制之一——隱喻化。

      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的概念。Lakoff指出我們用以思維與行為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其本質(zhì)在基本上是比喻性的。隱喻存在于人的概念系統(tǒng)中,對于爭辯是戰(zhàn)爭這樣的隱喻,隱喻指的就是隱喻概念。其概念隱喻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Ungerer(2001) 也將隱喻充當了認知工具,指出其不僅僅是一種利用語言手段表達思想,在風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對事物進行思維的方法。(a way of thinking)

      Lakoff (1980) 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向圖式(image schemas) 來解釋隱喻現(xiàn)象。例如Time is Money 隱喻即是從源域Money映射到目標域Time, 通過源域Money來思考目標域Time,對目標域進行思考或概念化。反訓就是這種概念隱喻。與此不同的是,在其語義映射中,兩個相反的義項作為兩個域既可以作為源域,也可以作為目標域。

      實例分析:“爪牙”在古漢語的意思是“勇猛的武士”,在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壞人的幫兇”,在其語義的轉(zhuǎn)變中,源域“勇猛的武士”映射到目標域“壞人的幫兇”,BEING EVIL IS BEING GOOD隱喻產(chǎn)生了。同樣,后者也可以作為源域,而前者也可作為目標域,形成BEING GOOD IS BEING EVIL的隱喻映射。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隱喻,但是兩個意思域可以和諧共存,因為這兩個意思域有相似點也就是基于的映射點是,所描述的對象都是幫手或輔助者。也就是說,這一隱喻是幫手或輔助者之間的映射。再如,“冤家”由“仇人”到“似恨實愛的人”,包含了隱喻轉(zhuǎn)換,基于的共同點都是強烈的感情,一個是恨,一個是愛。

      圖1 “爪牙”的隱喻映射

      2. 反訓建構(gòu)的認知機制之二——轉(zhuǎn)喻。

      與隱喻不同,轉(zhuǎn)喻不是從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而是在同一個概念域之中進行的映射。

      框架(frame)最早是由Fillmore提出來引入語言學的。Ungerer(2001)將其定義為能與場景的原型實例建立聯(lián)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tǒng)。框架即是一個背景或場景。視角(perspective)是框架語義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Ungerer(2001)指出當我們看所處環(huán)境中的一個物體時,我們將它作為從一個背景中凸顯出來的一個主體來看待,這就是視角。視角的選擇遵循了凸顯的原則,我們觀察一個場景的視角取決于是什么吸引力我們的注意力。

      Croft (2004:7)將框架(frame)、域(domain)、空間(spaces)一同定義為概念結(jié)構(gòu)的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三者是一致的。這也與范疇的概念也是是一致的。

      轉(zhuǎn)喻的認知基礎即是“框架”概念。反訓詞的正反之義正是從不同的視角代表了其所在的框架。反訓詞的兩面性正是作為特征代表其所界定的框架或范疇??蚣芎推涑煞种g有圖形(figure)和背景(ground)的效果。當某一成分成為圖形被凸顯,整個框架就成為背景。figure-ground 來源于格式塔心理學, (Langacker 1987:120)從認知語法的角度對圖形和背景的關(guān)系做了解釋。

      反訓詞正是視角與框架之間的轉(zhuǎn)喻映現(xiàn),是不同側(cè)面的凸顯。轉(zhuǎn)喻映射中的源域和目標域正是通過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的。例如,“借”可以同時表示“借入”和“借出”兩個義項,是“借”這個詞的兩個主要特征,也是該詞所在框架中的兩個不同的側(cè)面,分別形成各自的圖形和背景的效果。前者凸顯了“借入者”,后者凸顯了“借出者”,這正是凸顯不同的意義部分來代表整體。在“借入、借出”此活動的框架中,“借入人”作為特征或側(cè)面凸顯代表“借”的行為,從而形成 borrow的義項。“借出人”凸顯來代表借的行為,從而形成lend的義項。再如,overlook的本義是“從上往下看”,其引申義有兩個,“忽視”和“仔細察看”。overlook這一動作正是突出了不同的側(cè)面?!白屑毑炜础钡牧x項正是突出了從高空看,一覽無余。而同時在高空觀察地面的物體會模糊不清,因而產(chǎn)生了 “忽視”的義項。

      3. 反訓建構(gòu)的認知機制之三——概念整合。

      概念整合理論(Blending Theory)(Fauconnier 1997)源于Fauconnier 的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Theory,1985)Fauconnier (1985:1) 引入了mental space(心理空間)的概念,并指出其和認知域(domain)的概念是一致的。這種心理空間就是建立在認知域(domain)的基礎之上,是動態(tài)的,具有實時的可建構(gòu)性的特點。Fauconnier在Mappinp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一書中進一步擴展了心理空間理論研究的范圍,并介紹了概念整合的理論。Fauconnier和Turner的合作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 又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兩種理論的內(nèi)部架構(gòu)等。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的理論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范式。(張輝、楊波 2008)概念整合是人類思維和想象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廣泛應用于新奇隱喻、反事實表達等語言現(xiàn)象以及藝術(shù)、宗教、科學研究等人類活動的其他方面。

      根據(jù)概念整合的理論,隱喻是至少四個心理空間的概念整合:輸入空間1( input space 1),輸入空間2( input space2) ,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整合空間(Blend)。概念整合的過程首先是兩個輸入空間相對應的部分進行跨域映射,然后其反映共同的抽象結(jié)構(gòu)的映射形成同類空間,最后,整合中兩個輸入空間中的成分被有選擇地投射到整合空間(selective projection),通過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擴展(elaboration)三個階段,生成輸入空間所沒有的新創(chuàng)結(jié)構(gòu)(emergent structure),體現(xiàn)了概念整合的創(chuàng)造性。

      概念整合對于反訓現(xiàn)象這種非常規(guī)的隱喻和映射具有較強的闡釋力,體現(xiàn)了意義建構(gòu)的創(chuàng)造性和動態(tài)性。因為反訓詞的正反兩個義項是矛盾的,表面上看來沒有任何的相似之處反而完全相反,而實則兩個相反義項是基于一定的共同點整合在一起的。

      實例分析:以“冤家”為例。

      跨域映射首先將兩個輸入空間的對應點聯(lián)系起來,即將仇人與似恨實愛的人,一種感情刺激“愛”與一種感情刺激“恨”聯(lián)系起來。

      同類空間是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共同的抽象結(jié)構(gòu),即兩者共同的抽象性的東西:一個人,一種感情刺激。

      在整合過程中,輸入空間的結(jié)構(gòu)有選擇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間。仇人和似恨實愛的人融合在一起,一種“愛”的感情刺激也和一種“恨”的感情刺激糅合在一起,都投射到了整合空間,從而產(chǎn)生了兼有正反兩種意義的詞語——冤家,如下圖所示:

      圖2 “冤家”的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

      六 結(jié)論

      本文對同詞反義——反訓現(xiàn)象的研究旨在揭示該現(xiàn)象背后的認知基礎、原則和認知機制,最終洞察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檢驗體驗哲學。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反訓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文學語言中,還遍及了我們的日常語言。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種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上課”可以指學生上課,也可以指老師上課;“拉窗簾“既可以指拉上窗簾,也可以指把窗簾拉開;”學“可以主動也可以被動; “前”可以指過去,也可以指未來。這充分認證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是體驗哲學。本文從概念整合的角度研究這種特殊的語義擴展的現(xiàn)象,為其他特殊的語義擴展提供了一些啟示。因語料收集有一定的困難,本文沒有窮盡語料的收集,對反訓現(xiàn)象的研究只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嘗試性的探討。反訓現(xiàn)象復雜多樣,還需要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反訓現(xiàn)象有什么異同,各自反映了人類怎樣認識世界的方式,還需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文中所引用的中文例子均選自《辭?!贰?/p>

      ②本文所引用的英文例子均選自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1]Croft, W. amp; Cruse, D. A.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Press.

      [2]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Mass: MITT Press.

      [3]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Fauconnier, G. amp;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5]Lakoff, G. 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Lakoff, G. amp; Johnson, M. 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Lakoff, G. amp;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8]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9]Ungerer, F.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0]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3]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8(3).

      [14]俞建梁,黃和斌.對原型范疇理論的質(zhì)疑——基于反訓為語料的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7).

      [15]張輝,楊波.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fā)展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1).

      ClassNo.:H032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ACognitiveStudyofAnSpecialCaseofMeaningExtension——Enantiosemy

      Yuan Xiao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gdong 266100,China)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serve as an exploration of the hidden rules of a very special or extreme case of meaning extension—enantiosemy, the discovery of which should be illuminating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f other case studies of meaning extension. Based on the Embodied Philosophy,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hree main cognitiv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antiosemy, namely, metaphorization, Metonymization in addition to conceptual blending, among which Conceptual blending could better explain such a special case of meaning extension.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phenomenon has always penetrated into our daily language testifying Embodied Philosophy again.

      enantiosemy; Embodied Philosophy; metaphrization; metonymization;conceptual blending

      苑曉鶴,碩士,講師,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

      1672-6758(2013)10-0123-4

      H032

      A

      猜你喜歡
      訓詞義項范疇
      爭當踐行訓詞精神的應急人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踐行訓詞精神 護航安全發(fā)展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龍巖支隊學習習總書記授旗訓詞氛圍濃厚
      小心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知識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中國著名大學校長畢業(yè)訓詞
      教育(2014年5期)2014-03-19 22:08:17
      Enhanced Precision
      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02:24:10
      乳山市| 阳山县| 夏河县| 尼勒克县| 改则县| 哈密市| 万山特区| 应用必备| 中宁县| 图们市| 和田县| 昌平区| 罗平县| 上栗县| 通海县| 大方县| 象山县| 武山县| 鄄城县| 怀来县| 梁山县| 西充县| 长海县| 普兰县| 湖南省| 堆龙德庆县| 玉溪市| 建宁县| 绥宁县| 锦屏县| 无极县| 新昌县| 勐海县| 汪清县| 江川县| 阳原县| 资源县| 黄龙县| 九寨沟县| 宾川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