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O詠珊
唐代官員的候選與任期
◎?qū)O詠珊
唐代有兩項對士人生活影響最大的制度:科舉制和銓選制。而守選制則是吏部銓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所謂守選,就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銓選期限?!谔拼?,凡屬吏部、兵部的選人都得守選。對吏部而言,主要是指及第舉子和文職六品以下考滿罷秩的前資官。所謂選人,是指獲得出身或任職期滿有資格參加吏部和兵部銓選的人?!笆亍庇械却⒌群虻囊馑?,故守選指的是選人在家等待吏部的銓選授官的期限。唐朝六品以下的文官銓選由吏部負責,六品以下的武官銓選,由兵部負責;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選拔,則由宰相主管。
守選制的實質(zhì)是,六品以下的文官不能連續(xù)為官,必須輪流休官。當時,除了個別特敕授官者之外,一般入仕者(包括高官子弟)都要從八、九品官做起,所以守選制具有普遍的意義。從及第舉子方面來說,就是舉子登第后不能立即授官,必須等待一定的年限,才允許參加吏部的銓選,以獲得官職;從文職六品以下任職期滿的前資官來說,就是不能連續(xù)為官,在完成一個任期后,必須等待一定的年限,才允許再次參加吏部的銓選以獲派新的職務(wù)。
守選的根本原因是選人多而官缺少。唐代的職事官有固定的編制,每個職事官的員數(shù)都有明確的記載,吏部的官員根椐這一編制來銓選授官,如果他們超編設(shè)置官職和任用官吏,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杖刑、徒刑等。另外,唐代官員實行任期制,凡六品以下的官員四年秩滿,也就是說他們?nèi)文陈殱M四年后就必須離任,在一定的期限后,再到吏部參加銓選,才有可能獲派新的官職。官員任職期滿離任后,原任的官位就空缺了出來,還有官員老病辭世、致仕、遭遇父母之喪(唐朝規(guī)定若父或母親去世都不得為官,要守孝三年)、違法亂紀被查辦等,都會使原任的官位空缺出來,吏部每年都要將這些空缺的官位會集到一起,以作為當年銓選授官的依據(jù)。
選人多而官缺少這個矛盾,太宗貞觀(627-649年)初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據(jù)史書記載:“貞觀時,京師谷貴,始分人于洛州選集,參選者七千人,而得官者六千人。”說明當時有一千個獲得出身的選人并未授以官職,這一千人只好等待下一年的銓選,這時已出現(xiàn)了一小部分選人要守選的現(xiàn)象。唐高宗以后,每年的選人數(shù)量有增無減,那時至少有一萬多個選人。到開耀元年(681年),落選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有“十放六、七,既疲于來往,又虛費資糧,宜付尚書省集京官九品已上詳議”的情況。矛盾變得尖銳,亦引起許多選人的不滿,所以唐高宗才命令會集長安九品以上的官員商議此問題。后來得出兩大方向:一是增加官員的編制和數(shù)量;二是減少每年參加銓選的選人人數(shù)。除了增加固定的編制以外,武后、中宗時代,還增設(shè)了不少編制定員以外的試官、員外官等。這些都是暫時試用之官,非正式任命的官員,亦不是編制中固有的定員。
另一個方向是設(shè)法減少每年參加銓選的選人的數(shù)量。唐代每年參加吏部六品以下的文官銓選的選人有四類:一是任職期滿或因故停職的官員(前資官);二是常舉及第后尚未授官的士人;三是門蔭出身獲得參選資格的人;四是流外出身獲允參選入流的人。第三、四類人的數(shù)量大概是第二類人的十倍。所以想要減少每年參加銓選的選人人數(shù),首先要減少參加銓選的前資官的人數(shù),正因如此,文職六品以下文官的守選制,便首先在六品以下前資官的銓選中制定和施行。
唐代自高宗之后,選人多、官缺少這個矛盾日益嚴重;大批選人長途跋涉、靡費資財來到京師參加銓選卻落選者超過十分之八,難免使選人怨聲載道。對國家而言,每年選人會聚京師,動以萬計,也讓負責銓選的官吏難以招架,銓選工作因而沒法做到絕對的公平、細致。而文職六品以下的前資官守選制的建立,有效地減少每年參加銓選的選人人數(shù),既緩和了選人多、官缺少的矛盾,又免除了一大批選人往來奔波的辛勞和靡費資財?shù)呢摀?/p>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