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萍 圖/匯圖網(wǎng)
他們涉足官場,卻有著一顆文藝心。正因為對文藝情有獨鐘,所以醉心收藏。他們舉私家之財,搜羅所見名作,不遺余力,樂此不疲,他們對收藏的熱愛幾乎達到了如同愛護自己生命的程度。
韓幹《照夜白圖》上有張彥遠的親筆鑒題。
生于初唐的張彥遠其實不止是“官二代”,因為他家祖輩都是當官的,而且還是高官,高祖張嘉貞、曾祖張延賞、祖父張弘靖都曾做過宰相,父親張文規(guī)官至殿中侍御史。他的祖輩除了為官外,還喜歡書畫,并收藏之,所謂“三相盛門,四朝雅望”。
這個鐘鳴鼎食的宦族之家世代喜好書法繪畫的藝術實踐和收藏鑒賞,擁有大量的古今字畫佳作,所藏不可勝數(shù)。如現(xiàn)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韓幹《照夜白圖》上就有張彥遠的親筆鑒題。
史書中對于張彥遠為官的政績記載并不多,可見他并非政治舞臺的重要人物,政績亦不足以載入史冊??墒菑垙┻h打小就暢游在書山畫海之中,神魂顛倒,怡然忘我。
書香門第世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讓張彥遠在書法及繪畫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寫的書畫理論著作《法書要錄》和《歷代名畫記》幾乎是收藏愛好者的必讀書目。據(jù)說書成之后,他自己十分滿意,曾得意地宣稱:“有好事者得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著名學者陳衡恪稱《歷代名畫記》“為后世之模范”。著名畫論家余紹宋稱《歷代名畫記》“為畫史之祖,亦為畫史最良之書”。
張彥遠不只是“紙上談兵”,他還很注重實踐,“博學而有文辭”,能書善畫。在書法方面,他“工字學,隸書外多喜作八分”,相傳墨跡有《三祖大師碑陰記》《唐淮山廟詩》等,可惜在朝代更迭中未能流傳下來;在繪畫方面,他有《豐林泉石圖卷》《江行八詠圖》等傳世。
張彥遠品鑒過無數(shù)的法帖名畫,家族的收藏以及自身的愛好讓他醉心其中,悠然忘我。他曾自言:“余自弱年鳩集遺失,鑒玩裝理,晝夜精勤。每獲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綴,竟日寶玩??芍抡弑刎洷忠?,減糲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瓙酆糜V,近于成癖。每清晨閑景,竹窗松軒,以千乘為輕,以一瓢為倦。身外之累,且無長物,唯書與畫,猶未忘情。既頹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觀閱。”這段自述傳神地反映了張彥遠對書畫藝術的迷戀和超然物外、寧靜致遠的胸懷。
在歷史上,這一對神仙眷侶不僅僅是當時文藝圈的先鋒人物,在收藏界他們也是聲名遠播。
新婚之時,趙明誠還在京城太學里讀書,趙、李兩家雖然都擔任不小的官職,但不是豪富人家,沒有多余的錢讓他們購買文物。每逢初一月半,趙明誠請假回家,就拿些衣服到當鋪去押半吊錢,到大相國寺“淘寶”。
大相國寺是東京(即開封)最大的佛寺,那里經(jīng)常舉行廟會,在廟會上,擺著各種商品,也有售賣書籍、古玩、碑帖字畫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倆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畫,就買下來,回到家里,一起細細整理、欣賞,夫妻倆把這件事當做他們生活上的最大樂趣。趙明誠的父親有一些親戚朋友在國家的藏書閣里工作,那里有許多外面沒有流傳的古書刻本,趙明誠通過這些親友,千方百計把它們借來摹寫。
這兩口子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后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考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
據(jù)傳有一次,有位叫邢有嘉的長者拿出唐代白居易手書的《楞嚴經(jīng)》給趙明誠觀賞,對古人字畫迷戀成癖的趙明誠得之大喜過望,“因上馬疾馳歸,與細君共賞。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凹毦奔粗咐钋逭铡Zw明誠得以目睹白居易的手跡,狂喜之下,趕忙騎馬急馳回家,拿與李清照共同欣賞。兩人飲酒品茶,相對觀賞,蠟燭燃盡了兩根,還不愿意入睡。
1129年正月,金將宗翰帶兵南下,東京被金兵攻陷。還在淄州的李清照和趙明誠,聽聞風聲越來越緊,便到了建康。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十五車。后來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家中的十幾房間文物,就被戰(zhàn)火燒成了一堆灰燼。
到了建康以后,趙明誠接到詔令,被派到湖州當知府。那時候兵荒馬亂,李清照并沒有隨他上任。臨走時,李清照問丈夫:“萬一金人再打過來,我該怎么辦?”
趙明誠堅定地說:“瞧著辦吧。實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棄了;再不行,把書畫古器丟了;但是有幾件珍貴的古代禮器,你可一定得親自保護好,要看做自己生命一樣?!?/p>
想不到這一去便是永別。李清照無限悲痛地安葬了丈夫,同時暗下決心要遵從丈夫的遺愿。那時候李清照身邊還有圖書二萬卷,金石刻本二千卷,趙明誠有個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就托人帶到洪州。然而沒有多久,洪州失守,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李清照為了逃難,到處奔走。到她在紹興定居的時候,她身邊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偷,只留了一些殘簡零篇了。國家山河的破碎,親密愛人的去世,珍貴文物的散失,李清照青年時期清新活潑的詞風,開始變得凄涼悲婉。
明代藏家朱大韶,原本家居華亭縣莘莊,后來遷居松江府城,在南京國子監(jiān)讀書時,曾與年長20多歲的吳承恩交往甚厚?!段饔斡洝吩谑指鍟r期,朱大韶有幸先睹為快,可謂《西游記》最早的讀者。
朱大韶刻書《春秋傳禮徵》
朱大韶官途并不順,與其同年的張居正、殷正茂等人都很快成為經(jīng)世安國的大臣,連好友王世貞也做到了刑部尚書,他最高的職位也就是負責儒學訓導之政的南雍司業(yè)。53歲時,朱大韶辭官回鄉(xiāng),在松江東馬橋西,構建了一座名為“文園”的私家園林,園中建有快閣、熊祥閣、橫經(jīng)閣等藏書處。
閣內藏有彝鼎等物,收藏了大量名畫和法書,以及大量珍貴的宋版圖書,并經(jīng)常在“文園”舉辦宴會,招飲友朋,談論詩文,鑒賞書畫。著名藏書家郁文博、陸深和陸楫父子、朱察清、何良俊,以及被稱為“松江四大家”的王圻、施大經(jīng)、宋懋澄、俞汝緝等,都是朱大韶“文園”的???。
朱大韶的藏品至今仍有不少珍本散落于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大多數(shù)確鑿的朱氏藏本,皆為精品里的精品,善本中的善本。
《六臣注文選》中趙孟頫用小楷跋云:“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咽皆作清冷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澄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大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倍洳u價說:“北宋人學書競習顏體,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鐫手于整齊之中寓流動之致,洵能不負佳書。至于紙質如玉,墨光如漆,無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為上品?!毕鄠鳎跏镭懸卜浅O矚g這部書,用莊園換了《兩漢書》之后,已無力購買此書,“幾欲奪之,義不可而止”。
朱大韶之所以能夠收到如此多的珍品,這與其愛古成癡、不吝慷慨是分不開的。朱家原本就家底豐厚,朱大韶做官多年,饒有積蓄,建造了一座頗為壯麗的“朝珍樓”,來存放他所收藏的珍貴文物。
當然,有時候錢不是萬能的。有些賣主也不差錢,朱大韶只好以物交換。
話說,朱大韶經(jīng)過圈內靈通人士得知吳門故家有一部宋版《后漢紀》,書中有陸游、劉須溪、謝疊山等名家手筆批注,就非常想弄到手。開出了萬金美玉等種種條件,都遭拒絕。朱大韶不得不使出了死纏爛打的絕招,經(jīng)常上門去和主人“談談人生談談理想”。主人不勝糾纏,便想出一招來打發(fā)朱大韶。
原來,朱大韶有一美妾,深得寵幸,該書生認為,朱大韶斷然不會舍得用她來換書。于是,便拋出了這個交換條件:“先生若以府上美妾唐氏,來換此書尚可,除此之外,縱然銀山堆在我門前,也不能換走此書?!?/p>
然而,令書生沒有想到的是,朱大韶居然驚喜萬分地答應了。據(jù)說,唐氏臨行前十分憤慨,并在房間墻壁上留詩道:“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敝齑笊匾娏舜嗽?,不禁黯然神傷,欲將唐氏換回,又覺不舍此書,正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朱大韶在兩難中彷徨猶豫,不料抑郁成疾,一命歸西。
一般來說,歷史上有名的大收藏家多是家世顯赫,或出自名門望族,或出自書香門第,總會是個“×二代”。而這世界上總會有例外,比如大收藏家安岐,論家世、論學歷、論職業(yè),他都只能算是個“屌絲”,但最終成了名滿天下的大收藏家。
安岐《墨緣匯觀》
安岐別號松泉老人,是清代與梁清標、高士奇齊名的鑒賞家、書畫收藏家。他出身卑微,其父安尚義為高麗貢使入清,安岐隨父到北京,后成為康熙大學士明珠的“家奴”,明珠權傾一時,家財萬貫。安氏父子得到明珠的信任,先后在天津、揚州等地經(jīng)營鹽業(yè)。
安岐雖然出身卑微,但善理財,愛結交,好書畫,喜收藏,精鑒賞,這也是他“逆襲”的資本,他曾自言道:“自韶齡以來,無聲色之好,唯嗜古今書畫名跡,廣搜窮覓名人翰墨,凡精品則重價購歸,幾意餐飲?!卑册饕詹刈之?,也收藏了一批古硯名硯,安岐收藏之富甲于海內,王獻之《東山松帖》、展子虔《游春圖》、董源《瀟湘圖》、米芾《參政帖》等曠世珍品曾被他收藏。乾隆八年(1743),61歲的安岐寫出了《墨緣匯觀》,正錄四卷,續(xù)錄兩卷,著錄家藏和曾過目的書畫。
說安岐是謎一樣存在的人物,不是空穴來風,他身上實在有很多未解之謎,也有很多傳奇色彩:
一是身世之謎。他的籍貫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文獻記載他是高麗人,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他是生活在東北、入了旗籍的朝鮮族人。不過,現(xiàn)在人們根據(jù)推理,都傾向于他是境內朝鮮族人。
二是經(jīng)商之謎。安岐以其精明的經(jīng)商才干,自營鹽業(yè),擁資數(shù)百萬,即使明珠被“雙規(guī)”之后,他也沒被牽連。關于經(jīng)商的資本,坊間有傳說明珠為人十分精明,倒臺之前就造了一個大地窖,藏匿了大量金銀財寶。安岐經(jīng)商的資本就是明珠生前藏匿起來的巨額財富。
三是收藏之謎。安岐經(jīng)商和他在揚州活動的文字記載并不多見,而他的收藏之富、鑒賞之精,卻名揚四海。這位造詣深厚的文物收藏家和鑒賞家給后世留下了許多稀世之寶。他的《墨緣匯觀》就記載了大量他所經(jīng)眼的歷代法書名畫。他從20歲就開始收藏和鑒賞書畫,在收藏上花了整整幾十年的心血,但他去世后藏品大多半買半送給了乾隆皇帝。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具有傳奇色彩、謎一樣存在的安岐可算是收藏界的一大奇才,無怪乎很多后來者為之膜拜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