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身為班主任的我常常接到家長的電話,要求給自己的孩子換座位。有些家長的要求極不合理,我也只能盡力給予解釋。我時常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座位編排增加自主性,減少班主任的管理負擔呢?終于,我有了這樣的想法,讓小組長去編排。
每新接一個班,我都讓學生以紙條的形式把自己已任的職務和自己想任的職務寫在上面交給我,然后我會和他們逐一進行交流,并通過班上的學生做進一步的了解,最后確定有較強管理能力的10至12名學生作為候選人,通過競選出任組長一職。
這10至12名學生先書面寫出個人的基本情況交給我,在競選組長前我逐一公布他們的基本情況,同時附上組長的職責,如“有奉獻精神,愿意為小組成員排憂解難;甘愿為輔導其他同學犧牲一些休息時間;能夠協(xié)調好小組成員間的關系;能組織小組開展積極有益的活動”等。
待大家都沒有異議后,就把組長候選人的名字在黑板上公布,然后由這些候選人即興發(fā)表競選演講,等所有候選人演講完之后立即開始投票。因為我們只設6個小組,所以每個學生最多只能投6個自己心目中的組長,最后按得票的多少從高到低選出6名學生為小組長。
這種選組長的方式比較民主,但也可能有偏差。例如,老師和同學公認有能力的同學不想擔任小組長,而有些能力偏低的學生卻有人緣……但第一次只是試用,在半學期或一學期之后的重新選舉會越來越合理,越來越科學。因為只有經過磨合,他們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小組長”、“怎樣的組長才是真正適合”。
我們班六名組長的位置是固定的。9個人為一個小組(當然有的小組也不止),每個小組三排,每排3個人,組長就坐在第二排的中間。這樣,一個小組就像一朵開放的花朵,由組長根據學生的高矮、視力、紀律等因素自行編排本組其他同學的座位。
組長自己挑選組員。我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配原則,要求組長在選組員時基本做到每組要有三名A生、三名B生、三名C生(A、B、C生的分類當然是指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分數)。組長和組員實行雙向選擇。先由組長選組員,某組長選到某組員時,該學生可以拒絕。學生也可以選擇組長,組長也有拒絕的權利。
我在小組組建完畢之后馬上開始對小組長進行上崗前的簡短培訓,讓他們及時做好相關的事情。如小組內商量確定組名,制定組規(guī)和組訓,選好副組長,搞好組內分工等。尤其是分工上要求各組在紀律、衛(wèi)生及作業(yè)等方面都必須由專人負責,以后每當有工作時只需要找各組相關人員即可。例如,要大掃除了,班主任就找每個小組負責衛(wèi)生的同學來分配任務,再由他們把任務分配到各組員,這樣十分快捷;檢查時,6個負責人各司其職。我們班搞班隊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一開始各小組長負責給各組員分配任務,有的表演節(jié)目,有的收集資料,形成組與組之間互相競爭的良好局面。這樣一來,在班級里還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我知道,座位編排得好,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組與組之間要進行考核和評比,所以組長在組內編排座位時除了考慮特殊因素外,還要把那些愛說話的人編開,這樣組長不用下位就能管理全組的同學,也容易出效果。
座位編排好以后組長可根據情況隨時調整。整個組在教室中的位置則是每周一換(這周前后換,下周就左右換),每次換位置時都是小組整體移動?,F在每次接到家長給我打電話要求給他的孩子換位置時,我都是以相同的話語回復他們:找組長。之后都由要求換位的學生找組長,家長對換位也都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