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玥
越來越多的社會人選擇重回學堂,尋求8小時工作中所欠缺的東西。弗拉門戈是其中一種。走進卡薩弗拉門戈藝術中心位于北京齊家園外交公寓的教室,老遠就能聽見“噠噠噠”的跺地聲,繁密有序。一位老師正帶著4名學生練習這種來自西班牙南部的民族舞蹈,腳上重復著復雜的步伐。老師Echo平時是一名企業(yè)培訓師,帶著學生隨節(jié)奏旋轉躍動,“簡直就是一種發(fā)泄”。學生大都是附近CBD的白領,他們白天是銀行職員、會計、建筑師……晚上準時來這里報到,脫下套裝高跟鞋,變身熱情的西班牙女郎。校長劉喬說,無論抱著什么目的接觸弗拉門戈都能得償所愿,這里面有舞蹈有音樂還有詩歌。其中最容易獲得的是一股“痛快勁兒”,為了這股勁兒,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從辦公室逃到這里,一絲不茍地蹬踏兩三個小時的地板,“跳完了渾身松快”,回家洗澡睡覺。
水墨畫家林曦的暄桐教室則安靜得多。周日上午9點,20多個學生走進東五環(huán)外的綠竹小院,交作業(yè)—手抄《世說新語》10則,靜坐,聽講,寫大字。暄桐教室書畫課學費一年16000余元,教授書法、繪畫、瑜伽、中醫(yī)等等“美的課程”。學生大都是成熟的社會中堅人群,報名時經過林曦的挑選,理科生和土象星座居多,“比較能坐得住”。有人家住北京西邊,大清早開車80公里趕來,還有人專程從香港、深圳、四川飛來北京上課。很多學生比林曦年長,但跟著“小林老師”練字學畫習美靜坐,恭恭敬敬,不敢有絲毫怠慢。這些在各自領域事業(yè)有成的學生,有的想找到與自己相處的辦法,有的想緩解高壓工作下的焦慮癥,更多的人是來“解惑”的,他們向往林曦自如的生活狀態(tài),想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滋養(yǎng)。
如果說暄桐教室的課程是一種“治療”,奧地利漢學家雷立柏(Leopold Leeb)的拉丁語課更像是在修行。每周六,他在納福胡同的課室里給10多位學生講授這門古典語言,黑板上寫下主格、屬格、與格等種種語法變化,讓人有回到高中課堂的錯覺。雷老師在校園外收的學生中,年紀最大的84歲,上世紀50年代在北大上學,現(xiàn)在學習了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學得非常好”。
相比在人民大學開設的拉丁語選修課,他覺得這里的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沒有學分需要和考試要求,交錢學習“毫無用處”的古典語言,一切完全靠自覺。雷立柏列舉學習拉丁語的“好處”:鍛煉邏輯能力,明白漢語詞源,鉆研原典經義,等等。而學生們似乎并未注意這些好處,有人是基督教徒,有人是因為喜歡希臘神話故事,通過學習拉丁文可以了解更多相關背景知識。更多人則是來滿足純粹的學習欲望。犧牲周末的休息,讓早已沒了生命力的語言在自己眼前逐字復活,無異于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