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工作和學習,在他們與中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必然要經(jīng)歷文化休克。本文通過對文化休克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以及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析,找出了文化休克產(chǎn)生的原因,并以此為依據(jù)提出了應對措施,旨在幫助跨文化交際者盡快走出文化休克。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休克;應對措施
作者簡介:張吉陽(1991-),遼寧沈陽人,滿族,對外漢語專業(yè),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2
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民族語言使用者與非本民族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際, 也可以解釋為來自不同文化社團,存在文化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換言之,跨文化交際是指如果兩個存在文化差異的人要進行交際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和應當采取的方式。對外漢語人才,是專門對那些把漢語作為目的與學習的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的人,他們必須具備漢語基礎與文學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第二語言的交際技能,還需具備跨文化交際知識與能力。[1]由此可知,對外漢語人才的專業(yè)能力是由漢語基礎、文學基本素養(yǎng)、漢語教育基礎、第二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技能所共同構(gòu)成的能力體系。2011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guān)于征求對<普通高校本科目錄修訂一稿>修改意見的通知》,通知中將“對外漢語”改為了“漢語國際教育”,這一變動說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成為了培養(yǎng)對外漢語人才的關(guān)鍵。
跨文化交際分為“蜜月階段”“文化休克階段”“初步調(diào)整階段”“孤單階段”和“適應階段” ,這五個階段是萊文和阿德爾曼根據(jù)從文化沖突到文化適應這一心路歷程所劃分出來的。[2]
一、文化休克的表現(xiàn)
留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新環(huán)境的適應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剛到學校的時候,留學生新鮮感強烈,看到任何人或事都感到很新鮮與好奇,非常愿意認識新朋友,在一起交談。我們將之稱為蜜月期。蜜月期后,因為初到外國的留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都會感到未知與茫然,行動失去了指引和準則,以前的行為舉止和習慣好像都不再起作用,盡管留學生本人和當?shù)厝穗p方都極力地想與彼此進行良好的交際與互動,但由于諸多背景因素的不同他們之間還必然存在著種種沖突與分歧,這些沖突和分歧導致他們盡管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關(guān)系依舊沒有顯著的進展。留學生會發(fā)現(xiàn)當?shù)厝藢ψ约翰恢匾?,并沒有以一種他們想象中與外國人交際的方式與他們進行交流,而把他們當做當?shù)厝艘粯涌创?。這會讓學生們覺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特殊甚至是被忽視了,因而會產(chǎn)生一些忐忑和苦悶情緒。
1.焦慮
這種情況在生理上有種種表現(xiàn),例如,交際者會覺得寢食難安且渾身乏力,說話時有氣無力,交際過程中容易緊張導致流汗不止,肌肉抽搐,甚至瞳孔放大等。在心理上學生們開始表現(xiàn)出不安和孤單,面對小挫折時選擇抱怨,對周遭的人或事產(chǎn)生厭煩甚至憎恨感。說話辦事沒有自信、精神不集中、瞻前顧后、唯唯諾諾、猶豫不前,甚至經(jīng)常感到無助或后悔,情緒易失控,想法易偏激。在認知方面則表現(xiàn)為情緒波動起伏大,記憶力減退等。
2.恐懼
身處異國文化當中的人們會感到由不知所措和身心不適應帶來的心中不安、失望和恐懼之感,這是一種恐懼和抵觸新文化的失望和厭倦心理。此時,他們更多的是懷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這種懷念使得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厭煩感愈發(fā)強烈,學生會可能會變得敏感而孤僻,喜歡獨處或者同來自自己國家的幾個人組成小團體,有意的不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與外界隔離。
3.沮喪
這種情況作用在生理上會導致消化系統(tǒng)障礙,由此會出現(xiàn)不思茶飯、面黃肌瘦、排便不暢等問題 而在情感上則表現(xiàn)為滿臉愁容,總是對自己說過的話感到后悔,遇到問題是不敢直面挑戰(zhàn),找不到解決辦法時逃避甚至哭泣,對幫助自己的人產(chǎn)生排斥或敵視情緒。
4.絕望
在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情況下,學生們只會專注于自己不適應的差異部分,而不注重如何解決問題,總是把自己與新環(huán)境分割開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得異常緊張、對人對事都充滿疑慮,嚴重者還可能患病。由于絕望情緒的推動,交際者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產(chǎn)生矛盾,處理問題方法也相對簡單,是產(chǎn)生分歧的多發(fā)期。
二、文化休克產(chǎn)生的原因
宏觀上說,文化休克產(chǎn)生的根源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差異,另一方面則是個人差異。在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文化休克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并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4]其中文化差異是主要原因,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樣的文化,本民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因素,如邏輯思維、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對于本文化社團中的每一名成員來說早已根深蒂固。因此當留學生來到外國之后,必然會在很多方面覺得不適應,當這些“不適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休克”另外,每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都在文化選擇中青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優(yōu)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1.身處非本民族文化的環(huán)境中失去了對自身的社會定位,情緒起伏波動
從前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失去效力,人們的言語交際行為和非言語交際行為都具有強烈的本國文化特征,而在跨文化交際中卻往往會不知如何較好地把握自己的行為言談,因此經(jīng)常造成信息無法有效的傳遞出去或傳遞過慢,這就給留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挫折和恐慌。有很多外國人之所以和本地人的關(guān)系一直無法順利向前進展,正是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對方也會按照自己的行為習慣來與人溝通,因此造成跨文化交際遭受層層阻礙。比如在課堂上吃東西這件事,中國人講求情面,只要理由適當,一般人都會諒解。我們應當意識到,既然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那么我們就應該具備自我調(diào)適的能力。第一個要知道的就是每一次文化過渡都很有可能產(chǎn)生極大的壓力和焦慮,這是一種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后果。當外來者身處于文化休克之中,并可能進一步惡化而導致“恐外癥”的時候,其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其他人的尊重、真誠與友好,還需要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勇于突破自我適應新環(huán)境的期望與信心。我們要堅信我們可以找到一種良好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應對不可預期的文化休克甚至是“恐外癥”并且?guī)椭覀儨p輕文化適應時的壓力。在另一方面看來,無論“文化休克”現(xiàn)象和“恐外癥”心理有多嚴重,我們卻可以把其看做成是一種新的文化體驗和心理感受吧。
2.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母文化價值觀與異國文化中的價值觀不適應或相沖突,導致行為舉止混亂茫然行為表現(xiàn)、心理分析和認知論構(gòu)成了文化身份危機,要融入到新的文化中就必須改變自身原有文化中的個性特征,包括邏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習慣、交際原則等各方面,從而更快地融入全新的文化環(huán)境。所以,擺脫文化休克的階段也相當于一次對自身來講相當痛苦與繁雜的歷程。
我們通常不太容易察覺到兩種文化中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但卻真實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際之中并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雖然那些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華人在很多方面與美國人幾乎一樣,但是,華人與美國人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仍然很大。所以,將外國人徹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當?shù)厝说牧晳T行事都是大多數(shù)跨文化交際研究者不提倡的。首先,外國人很難真正做到像當?shù)厝艘粯舆M行思考與行動,及時盡力模仿融入,也終究不能完全一致,反而弄出笑話;其次,跨文化交際的原則不是要求交際者放棄自己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跨文化交際只是要求交際者能夠互相理解,在認識和處理問題上能夠盡可能一致,已實現(xiàn)在此基礎之上的長期高效的合作。
3.本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讓身在他鄉(xiāng)的留學生感到難以適應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失去了原本非常熟悉的行為習慣,其中包跨行為和社交習慣已經(jīng)熟悉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調(diào)查顯示,飲食方面的沖突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較為突出的一對矛盾。人們常說入鄉(xiāng)隨俗。
文化休克并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而是由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它來源于從本民族標準出發(fā)來評判異民族文化時的一種文化分歧與心理落差。只要我們采用一種公平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便會很快地認識到,這只不過是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激起的一朵浪花而已。
三、文化休克的應對措施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世界上的所有文化都是無價之寶,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所以我們不能一起中的某一種文化作為文化評判的標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各種文化在交流中產(chǎn)生摩擦與碰撞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要做的是要去觀察和了解這些差異和碰撞,最后接受它們的。雖然文化休克無法避免,但只要我們才用積極正確的方法,還是能夠輕松順利的避免或減輕其危害的。
首先,不能用絕對化的態(tài)度來對待文化休克這一心理困難,更不能消極對待,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并不是硬性的要求交際一方完全摒棄原來的文化習慣,而是要求交際雙方要盡力了解對方文化,能夠更加一致的認識和處理問題,以求得在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文化休克具有兩面性,我們既要努力找到解決文化休克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當我們走出文化休克這段時期之后會更加適應新的環(huán)境。 第三,要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且尊重和正視每一種文化,充分認識到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積極主動的促成文化交流與融合。
再次,可以通過對跨文化交際者培訓的方式進行專題講授,以課外實踐、影視劇、相關(guān)文章講授等方式培訓,能夠提高跨文化交際者的文化適應能力,讓來自不同民族的人能夠更好的交流與合作。培訓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兩種文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由于世界上存在著很多優(yōu)秀文化,所以不同文化社團的人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角度會有所不同,跨文化培訓有助于兩種文化的包容與借鑒,還有助于提高文化的自我思考能力,促進本民族文化不斷走向繁榮。
最后,雖然文化休克是無法避免的但也是可應對可解決的。
想要最終走向文化融合,我們就必須以一種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文化,用一種公平的、長遠的態(tài)度對待異民族文化,但不要崇洋媚外,而要牢牢堅持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得體恰當?shù)乜缥幕浑H。反之,我們也要虛心學習異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來發(fā)展和完善自身,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我們要在文化融合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世界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世界因為有了文化而生動,生活因為有了文化而充滿生機與活力。文化讓中國走出亞洲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了一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劉曉玲.對外漢語人才應具備跨文化能力.光明日報,2012,(10).
[2]網(wǎng)易博客.文化休克原因分析與解決措施.2011,(12).
http://sagedong.blog.163.com/blog/static/1745092052011112821448991/
[3]百度百科.文化休克.2013,(9).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567.htm
[4]對外漢語信息資源分享.案例分析示范——文化休克.2011,(12).http://tcsol.1kapp.com/?p=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