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蘇
浙江,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也是我最早認識佛教造像藝術的地方。
小時候,我曾爬進笑彌勒佛的懷里,像所有希望從圣誕老人口袋里獲得夢想的孩子,總想看清楚那石口袋里裝著什么禮物;我曾羨慕地撫摸觀音造像那飄逸的裙帶,向往何日能長得像她那般美麗,穿上這像極嫦娥飛天的衣裙,飄上月亮……
今天,在寧波它山藝術博物館,我又與它們相遇,滿心傾慕眼前這些佛教造像,它們包容著這片土地上人類7000年來的河姆渡文明,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傳承著人類藝術的千年輝煌!
2500多年前,佛陀釋迦牟尼以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的心得,奠定了佛教最初的理論根基,經歷了一個個輝煌時代。千年以前,佛教在自己的故土上湮滅了,卻在東南亞大地,繁衍成了精神大樹,也為生生不息的佛教藝術一路澆灌,與其一起生根、發(fā)芽、壯碩,為人類呈現(xiàn)一座座慰藉心靈的殿堂。它山藝術博物館,正是將這些千年來顛沛流離、散落民間的一個個佛像石雕匯聚一起,提供了棲息之地。它的開館,成就了造像藝術發(fā)展史書的新一頁。
史書中、展廳里、大地上——它山博物館南北朝的思維菩薩、雪竇寺彌勒道場的笑彌勒、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眾觀音、天童寺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哦,千佛萬佛,循著歲月的印痕,伴著人類的記憶,從華夏的遠古走來,在它山藝術博物館匯聚——
它山,為它們琢石建館,它山之石,勝于攻玉。
博物館,以藝術為天,云集萬佛,滋養(yǎng)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