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蘇
去過普陀山二次。
第一次,是掛著紅領(lǐng)巾的青澀年華,我參加省鐵聯(lián)指宣傳隊,乘著火車沿著鐵道線,到處演出,跑到舟山群島;幾個小伙伴在一個當?shù)仃犛训膸ьI(lǐng)下,偷偷從沈家門碼頭,溜到普陀山島上去玩。
從那天起,這普陀山的佛陀、海水、沙灘,便成了我心中最珍貴、最純凈的一道風景。
第二次,是前幾年專為一個好友的手術(shù)康復,去黃大仙的老家浙江金華還愿。我因在那里抽到了一支上上簽,歡喜滿滿,便貪心起來,心想,干脆虔誠到底,再去不遠的普陀山拜謁一下觀音,順便也為自己求支香。
那天,下著冷雨,淡季游客稀落,我一個人登上渡船。江南10月的海,已陰冷的要命,眼前一片灰霾,看不見3米之外的景色,獨自躲在船艙里,像被裝在一只淹沒在海底的玻璃水箱,心,無端突生恐懼:明明是去佛國,怎么偏要經(jīng)過這鬼暗的陰曹地府?
人有了欲望,想求索更多,就得付出?
……淅淅瀝瀝的細雨,低訴著我惆悵的心緒,陪伴著我踏上普陀島。形單影只的我走在天海佛國間,靜聽雨聲、潮聲、誦經(jīng)聲,聲聲獨具禪意,細品法雨寺“院古爐煙嫩,魚紅壁影深。談玄潮有聲,觀海佛無心。細雨長廊夜,空山清磬音”之意境,心情漸漸由沮喪開始轉(zhuǎn)為平靜。我暗想,自大唐初始,島上開設(shè)觀音道場的一千多年來,這慧濟禪寺的觀音、普濟寺前的水塘、西天景區(qū)的心字石間,沉淀了人間多少滄桑事,流逝了古今幾何聚散情?
其實,普陀山潛意識升華我美好記憶的,是因舊友攝影家葉文清老師,20多年前初認識他,是因為他來深圳印刷他的影集《普陀山》,那一幅又一幅各呈奇姿、神秘空靈、如夢如幻的美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這次為寫普陀山,雜志社小張專門網(wǎng)購了一本趙樸初題詞的普陀山攝影畫冊,銀色的封面,仔細一看,正是20年前葉老師在我們?nèi)?lián)印刷廠印的那本影集,上面的文字排版設(shè)計,還有我經(jīng)手的痕跡……
想想歲月蹉跎,不知現(xiàn)已70多歲的葉老師,你可安好?
感嘆時光荏苒,不知當年祈禱病中好友一生順遂的上上簽,今天是否仍然靈驗?
回首雨中普陀山之行,今皆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在生命中淡淡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