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延冰
吉林省琿春市醫(yī)院,吉林 琿春 133300
剖宮產是治療難產及搶救胎兒生命的重要而常見的手術,若發(fā)生感染影響切口愈合,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又增加醫(yī)患矛盾,加強手術患者的護理至關重要。循證護理指通過網絡及數(shù)據(jù)庫利用相應的關鍵詞檢索有關文獻,尋找有關的各種護理措施及其相應的支持證據(jù),對這些證據(jù)真實性、實用性、科學性進行分析評價,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1]。手術護理改進項目是一組美國國家質量管理機構共同制定和監(jiān)督執(zhí)行的,是全國手術護理質量規(guī)范和標準的改進。目標是使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減少25%[2]。手術護理改進項目的每一個指標,都是技術專家花費大量的時間,通過科研來保證每項措施是完全以臨床證據(jù)為基礎來建立的。以此為依據(jù)改進護理措施,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患者痛苦。我科對2012年6月至12月收治的572例剖宮產術患者進行了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改進的循證護理,收到較好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2012年6~12月,我科共收治分娩產婦910例,其中行剖宮產術572例,本組女性20~40歲,其中胎膜早破60例,頭盆不稱30例,妊娠合并高血壓病70例,羊水過少26例,活躍期停滯42例,胎兒宮內窘迫126例,高齡初產58例,持續(xù)性枕后位36例,瘢痕子宮84例,社會因素32例,胎位異常8例,運用改進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切口甲級愈合,未發(fā)生切口感染。
2.1 抗感染藥物應用的時間 ①分析:手術后抗感染失敗大多是因為抗生素給予太晚所致,發(fā)現(xiàn)手術感染率最低的是在手術切開皮膚前1h給予抗生素。②護理措施:對于剖宮產手術患者,為了保證胎兒的安全,規(guī)定在嬰兒斷臍后立即由手術室巡回護士靜脈給予抗生素。
2.2 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①分析: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的目標是小風險、高效益,重點是維持血清藥物濃度,并且可以涵蓋大部分可能由于術中操作帶來的污染所引起的細菌感染[3],但手術切口縫合后24h仍給予抗生素并沒有額外的益處,還增加了再度感染和耐藥性病原菌生長的機會。②護理措施:術前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并做好藥物過敏試驗,確?;颊邔λx用的抗生素無過敏史,使用頭孢第二代抗生素頭孢替唑鈉2次/日至術后24h停藥,輸液時間為每12小時1次,保證維持血清藥物濃度在有效水平。
2.3 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①分析:高血糖會增加術后的并發(fā)癥和影響切口愈合。②護理措施:術前常規(guī)檢測血糖,術后第一天常規(guī)復查血常規(guī)和血糖,對于貧血和血糖高于正常值的產婦給予及時的處理,以免影響切口愈合。
2.4 手術患者正確的備皮 ①分析:術前備皮對于預防術后感染非常重要,皮膚有大量的病原菌滋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皮膚表面最常見的微生物,也是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最常見的細菌[2],手術前剃除毛發(fā)可能會由于皮膚上留下小傷口而增加感染的危險,建議使用電動剃刀,備皮時間以盡可能接近皮膚切開時間為標準。②護理措施:預約手術患者在術晨做好備皮,急診手術以醫(yī)囑下達時間為準,接近手術開始時間。備皮時間不超過術前24小時。
2.5 預防尿路系統(tǒng)感染 ①分析:手術后1~2天拔出導尿管。強有力的證據(jù)顯示,導尿管留置2~10天,患者有26%的機會增加細菌尿,24%的患者有泌尿道感染的癥狀。②護理措施: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術中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導尿管應標記插入的時間和日期,做好護理記錄和交班,術后24h盡早拔除導尿管,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
2.6 監(jiān)測體溫變化 ①分析:體溫的不正常影響切口的愈合,會改變體內的藥物代謝,手術室和其他無菌區(qū)的溫度應保持在20℃ ~23℃[4]。病房應保持溫度在22℃ ~24℃,相對濕度50%~60%,保證室內空氣質量良好。②護理措施:術后1級護理,常規(guī)監(jiān)測體溫4次/日,回病房后心電監(jiān)測2小時,注意觀察切口敷料滲血情況,保持敷料清潔干燥,觀察宮縮情況,預防產后出血的發(fā)生,觀察有無腹脹發(fā)生,切口張力是否增加。
2.7 心理護理 ①分析: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對手術康復預防感染也起到促進作用。②護理措施:醫(yī)護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疑慮,給予細致的解答和安慰,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技術水平,手術麻醉的安全度,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手術,用我們的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誠心給予患者人性化護理服務,獲得患者的信任,使各項護理措施落到實處,患者樂于配合。
2.8 預防手術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 ①分析:術后臥床休息,切口疼痛活動減少,可誘發(fā)血栓形成。②護理措施:由于肢體保持在固定位置,容易形成血凝塊[5],導致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應督促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可預防術后并發(fā)癥,促進切口愈合。
2.9 病房管理 ①分析:病房環(huán)境和個人衛(wèi)生影響切口愈合,增加感染的危險。②護理措施:摒棄舊的坐月子觀念,提倡保持清潔,刷牙,洗頭,保護切口的情況下進行全身擦浴,保持患者皮膚清潔。每日外陰部消毒2次/日,經常更換床單被褥,限制探視人員及家屬陪護的數(shù)量,病房空氣消毒,保持安靜整潔。
2.10 有合并癥的產婦應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分析:對于有合并癥的產婦應區(qū)別對待,術后血壓仍高于正常水平的應給予降壓措施,對于活躍期停滯,陰道試產時間長,羊水3度渾濁等感染風險高的產婦,應重點觀察,遵醫(yī)囑延長或增加抗感染藥物的用量。②護理措施:督促患者按時服用降壓藥,監(jiān)測血壓4次/日,體溫偏高,有切口、滲液出現(xiàn)等早期感染跡象的及早通知醫(yī)生,并根據(jù)患者各方面的情況制定完善的護理措施。
3.1 圍手術期護理措施的改進方法:①抗感染藥物的應用由手術結束回病房后輸入改為嬰兒斷臍后立即給予。②備皮時間由原來的術前一天改為術晨以接近手術開始時間為準。③抗感染藥物的應用由原來的術后連用5天,改為應用至術后24小時停藥。④術后第一天常規(guī)檢測血常規(guī)及血糖,控制在利于傷口愈合的水平。⑤導尿管拔出由術后第一天拔出改為盡早拔出,不超過24小時為準。⑥注意體溫及環(huán)境溫度的控制。
3.2 治療結果 運用改進的護理措施,572例剖宮產術患者術后腹部橫切口滿5天拆線,全部切口甲級愈合,臨床治愈出院。
腹膜外剖宮產術屬于2類清潔手術,切口感染延期愈合率為0.8%,通過圍手術期護理措施的改進,572例剖宮產術全部切口甲級愈合,未發(fā)生感染,不但保證了患者的醫(yī)療安全,降低醫(yī)療成本,縮短住院周期,循證護理還提高了護士的理論水平,掌握各項護理措施實施方法的科學依據(jù),能更好的與患者溝通,制定完善的護理措施,預防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
[1]周青,錢美英.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循證護理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179-1182.
[2]周青.關于美國手術護理改進項目的評介[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0):981-982.
[3]李軍,鄭安華.剖宮產術后抗感染藥物應用的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0):521-523.
[4]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10-213.
[5]陳英,郝增平,陳廣利.婦科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刊,2010,4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