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集團
上世紀70年代生的人,生在紅旗下,長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一定會記得那些沒有塑料袋的日子。
小時候?qū)W校門口知青胡爺爺賣的蠶豆是最美味的,蠶豆放在那一個圓圓的藤編的筐子里,拿出5分錢他就會用事先用油皮紙疊好的三角袋子,裝滿油香油香胖胖的蠶豆,小小的手兒正好握住不會撒。吃完豆子那油油的土色的袋子也舍不得丟,它也是孩子們彼此炫耀的小小資本。
晾干的草是當時最常見的捆扎工具。晾干后的草像麻繩一樣,不容易斷,韌性還大,買豬肉,肉販會把肉割成長條狀,再抽出一條草繩子,用草繩把肉扎在中間。至于水果和蔬菜,人們都流行用“尼龍袋”,外形與現(xiàn)在裝籃球的網(wǎng)眼袋類似。現(xiàn)在超市里整袋賣的臍橙也用這種袋子包裝,只是比起我們那時候的細得多!那時候媽媽買什么都會裝著“尼龍袋”,因為它利用率高、攜帶方便,也是最能放東西的。再后來有種繩子出現(xiàn)在市場上,賣菜的攤主把一大卷土紅色的繩子掛在攤臺一側(cè),根據(jù)一把菜的直徑大小,剪下相應長度的卷繩,把菜扎起來。那時候爸爸會收集起一條條短繩,編起來變成一條長長的晾衣繩,又柔軟又結(jié)實,方便極了!
記得那時,時髦過一種用漂亮的布縫一個長方形,再找來一根廢棄的電線通心管穿在袋子上當作提手的手袋。女士們?nèi)巳四弥ㄉ鳟惖牟即咴诼飞?,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時見到第一個塑料袋,還是爸爸出差去北京帶回來普通的超市購物塑料袋,媽媽拿著它用了兩年多,不小心被公共汽車上一片鋒利的鐵皮劃出一大道口,才忍痛割愛。真是“物以稀為貴”。
“仿佛在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商店、菜市場的商家都開始搶著提供給人免費的塑料袋,那怕你買一個蘿卜也會給你一個袋子,生怕你不買他的東西。我們也就不拿白不拿,多多益善,越多生活越方便??墒欠奖銕砹死速M,同時也制造出了“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