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 要:就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從懵懂時期向著初中的成熟期的過渡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和能力的最佳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主要圍繞小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進行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對策,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綜合能力;培養(yǎng)興趣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觀察,啟發(fā)思維
眾所周知,處于小學時期的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具有無限的想象力,但是這種想象力僅限于客觀事物,他們通過直觀的觀察來進行想象,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有效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生再見到圓形時就會聯(lián)想到太陽或者是氣球、湯圓等事情,一看到圓柱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火腿腸或者是金箍棒等事物。在形容圓的時候,教材中要求學生在圓形上隨意填出幾筆形成不同的圖案或者是事物,并講解它的含義及故事。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畫出太陽、籃球、湯圓之類的,但是有個別學生將好幾個圓聯(lián)系起來,畫成糖葫蘆或者是眼睛等。因此,教師應該因此得到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這一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觀察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fā)展。
二、從仿到寫,循序漸進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年級比較低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知識較少,認識的字詞量也非常有限,同時學生對語言的邏輯性也是非常差的。因此,在學習語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突然接觸完全是手足無措,教師剛剛開始要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仿寫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習的需要自主選擇,例如,一些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一些具有教育性的小寓言故事等,通過讓學生進行仿寫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語文技能。例如,在學習《手影游戲》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起個帶頭作用投影一下用手做一些類似于小鴨子、小鳥、小兔子等一些可愛的動物,通過這樣的課堂小活動可以充分地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在游戲完事之后教師要為學生布置任務,通過做手影進行仿句練習,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快,還能夠在愉快中快速地提升語文能力。
三、運用教材中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誘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剛剛接觸語文不久,對于語文的學習還處于迷糊的狀態(tài),更不用說什么好的學習方法了,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這樣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學會聯(lián)想,還能夠做到在閱讀中想象畫面,了解文字中描繪出的人物特點和場景,將文章中的整個畫面浮現于腦海之中。除此之外,通過閱讀還能夠接觸到很多名人作者的好詞好句,學會怎樣運用修辭手法,怎樣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的時候,文中用黃澄澄、紅彤彤等優(yōu)美的語句形容秋天的事物,將秋天描寫得活靈活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讓學生閱讀背誦這些句子,從而提升學生的現想象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這門學科并不具有刻板的特點,它不像數學需要較強的邏輯性與思維性,也不像英語那樣需要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它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束縛,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喚醒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能夠在溫馨和諧的課堂中快樂地學習,在優(yōu)美的語文殿堂中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王國英,沃建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