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勞改隊生活了23年,經(jīng)歷了天天背死人的三年“自然災害”和頃刻之間房倒屋塌,全場砸死五百多人的大地震,真是九死一生。僥幸能夠活了下來,最后身體健康地走出勞改農(nóng)場,簡直就是一大奇跡。
自古以來,監(jiān)獄里關(guān)押的人各種各樣,有壞人也有受冤的人,還有特別壞的人和特別好的人。我當然算不上是特別好的人,但自信也還不是特別壞的人。于是我這個“中間分子”周旋于特別好的和特別壞的人之間,在夾縫中求生,一晃就是23年!
在那個年代,勞改隊里生旦凈末丑各色人等一應俱全,演出的文戲武戲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一個酷愛寫作的人,有幸能夠在這種場合生活幾年,所得到的人生感悟,肯定比上幾次大學、拿到博士或博士后的收獲還要多得多,創(chuàng)作素材簡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可惜“勞改大學”的“收費”太高,“學制”也太長,許多人包括我在內(nèi),都是付出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代價,歷時20多個春秋方才“畢業(yè)”的。更可憐的是,有人甚至付出了更高的代價,沒能等到“畢業(yè)”就“夭折退學”了。
既然如此,我就不能辜負老天爺?shù)陌才牛瑧摪盐业乃娝労陀H身經(jīng)歷寫出來,留給世人去閱讀并反思?!扒笆虏煌?,后事之師”嘛!
今天的讀者,大部分對50年前的勞改生活是相當陌生的。為便于大家多少了解一點兒當年的勞改生活,在進入閱讀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什么叫“勞改”和“二勞改”。——“勞改”一詞,見于詞典和當年的報章雜志文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使用;而《牛津大詞典》,卻作為英語單詞收入了lao gai一詞。至于“二勞改”則只有在勞改單位及附近村莊通行,一般讀者,并不了解。
對于判處徒刑的各種犯罪分子,采取“勞動改造”的手段,目的是通過勞動把各種犯罪分子改造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的新人,這是新中國的勞改政策。
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當然是極大的好事。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前,經(jīng)過勞改釋放出來的人,不論他留在勞改單位工作或在社會上就業(yè),凡是不剝奪政治權(quán)利的,完全享受與一般公民相同的政治權(quán)利: 不但一視同仁,一樣可以參加工會,只要勞動積極,有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一樣可以被評為勞動模范,并到療養(yǎng)院去療養(yǎng)。
勞改并不是萬能的。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世界,可以改造好吃懶做的“二流子”;但是僅憑單純的體力勞動,并不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檢驗和改變。因此,任何時候,勞改犯中必然有“反改造分子”存在。在勞改釋放的人中,繼續(xù)或重新犯罪的比例,絕對比普通百姓多。大概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凈化城市”的口號下,有關(guān)部門首先在北京市推出一項新政策: 凡是北京市戶口的犯人,勞改釋放以后,一般不許離開勞改單位,而必須強制留場(廠)就業(yè),繼續(xù)勞動改造,并有一個稱號,叫作“就業(yè)人員”。所不同的是每月發(fā)工資: 一級工32元,二級工36.5元,三級工41.6元,四級工47.3元……五級工、六級工,名義上是有的,但實際上不存在,或是基本上不存在;此外,還有“等外級”: 等外一級27元,等外二級25元。
人們通常把“強制留場(廠)就業(yè)”的勞改釋放分子、勞教解除分子,統(tǒng)稱為“二勞改”,因為那是“勞改以后的第二階段”。
“二勞改”這個名稱雖然未見于國家法典和當代漢語詞典,但在勞改單位及其所在地周圍的人們口語中,則是絕對通行的,只不過具體涵義可能會因地區(qū)不同而小有差異罷了。
在勞改分子的隊伍中,還有一部分人是“勞動教養(yǎng)分子”,簡稱“勞教分子”。按照《勞動教養(yǎng)條例》的規(guī)定,勞動教養(yǎng)所面對的,是“輕微犯法分子”,可以不追究或免于刑事責任,所以屬于“最高行政處分”,不需要經(jīng)過司法部門審判,只要所在單位申請,由區(qū)縣一級政府批準,就可以執(zhí)行。
按照《勞動教養(yǎng)條例》的規(guī)定,勞教分子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不剝奪公民權(quán),勞動有報酬,勞動教養(yǎng)部門歸民政局和公安局共同管理。但在那個年代,在實際執(zhí)行中,卻由公安局全權(quán)負責,而且歸勞改工作處執(zhí)行。于是不少地方勞教分子的處境就和勞改犯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勞改犯沒有工資(但是每月有多少不一的獎金和提成),“衣食住”三項,全由國家供應,單衣棉襖,被褥床單,帽子鞋子,包括毛巾、襪子、肥皂、牙刷,一年四季,都有人管;勞教分子名義上有工資,但,衣服被褥,全靠家里提供。于是就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 勞改隊出工,一色兒的白襯衣或黑棉襖,整整齊齊;而勞教分子出工,身上穿的衣服五花八門,而且千瘡百孔,補丁上摞補丁。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二十多年中,勞改隊執(zhí)行“只進不出”政策的結(jié)果,使“二勞改”的人數(shù)急劇膨脹,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1962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安局勞改處分兩批把原來分散在各勞改單位勞教的右派分子共四百多人,集中到北京市大興縣所屬的團河農(nóng)場二大隊,成立了一個七中隊,繼續(xù)改造。我是當年10月第二批從清河農(nóng)場集中到那里去的勞教右派分子之一。
很早以前,北京南郊有個“南苑”,俗稱“海子”,方圓數(shù)十里,四周有高墻林立、壁壘森嚴,嚴禁閑雜人員闖入。里面放養(yǎng)著許多供射獵用的獐狍鹿兔之類,任其繁衍生息。這里是遼、金直到元、明、清歷代帝王的獵場。每年春秋二季,皇室成員和皇家的武士們都要在這里舉行圍獵盛典,一試箭法與馬術(shù)。這一舉措,不但可以讓那些在深宮內(nèi)院住膩了的皇親國戚們舒展一下懶散筋骨,享受一下新鮮空氣,更主要的是要以此顯示“天下是打下來的”,皇族的子孫們不能忘記皇朝“以武立國”的尚武精神。
到了“同光末世”,那個剛愎自用的西太后垂簾聽政,對騎馬射箭根本不感興趣,南苑獵場,團河行宮,從此日漸門庭冷落車馬稀。
這時候,就有一聰明人出來“支招兒”,奏請?zhí)螅?南苑解禁,變荒為田。于是北京建都以來就同時建成的“南苑獵場”從此消失,只留下一些諸如“大紅門”、“西紅門”、“舊宮”、“南宮”之類的地名,僅供懷舊者們追尋。endprint
獵場廢棄,御用的行宮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荷塘干涸,松柏凋零,用琉璃瓦、大方磚蓋成的皇家庭院,也被附近的農(nóng)家所侵占,成了雞鴨牛羊繁衍生息的樂土。
隨著清皇朝的覆滅,盛極一時的南苑,由于土質(zhì)含沙量過多,被稱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不宜耕種,逐漸荒蕪,成了野兔和盜匪出沒的場所。于是北洋軍閥政府在這里開辟了一個軍用的“南苑機場”,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58年“大躍進”,屬于大興縣管轄的“團河”地區(qū),成立了“金星公社”,但是男女壯勞力都被調(diào)去大煉鋼鐵,行宮附近的大片土地卻荒蕪了。秋收過去,嚴寒到來,一個個碩大的老玉米棒子,還結(jié)在玉米稈上,戳在地里,收不回來。為了開發(fā)這片“荒地”,北京市公安局第五處也就是勞改工作處接管了行宮以西直到大興縣縣政府所在地黃村鎮(zhèn)旁邊的幾萬畝土地,成立了一個“地方國營團河農(nóng)場”。當時的建制共有三個大隊: 一大隊是個四方形的“牢城”,住的是勞改犯,種的是水稻;二大隊是五六排平房,里面住的是勞改釋放和勞教解除的“留場就業(yè)人員”,共有六個中隊,種的是葡萄;三大隊是一座L 形的四層西式樓房,里面住的是已經(jīng)從少年犯管教所放出來但還不滿十八周歲的以打架鬧事著稱的“少年職工”。
團河農(nóng)場二大隊以盛產(chǎn)玫瑰香葡萄聞名,年產(chǎn)量高達六百萬斤,正好與當時的北京市人口數(shù)六百萬相等。如果平均分配的話,北京人每人可分得一斤。其中的“佳品”,還空運供應東南亞市場。
二大隊七中隊,是團河農(nóng)場唯一的一個右派教養(yǎng)中隊,地點在團河農(nóng)場最北面的三余莊(因為建場以前這里有過一個這樣的村莊而命名)。考慮到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因此采取的是“管理從松”政策,甚至連小隊長也是從教養(yǎng)人員中挑選積極分子擔任的。著名作家從維熙,就是七中隊四小隊的小隊長。
1963年秋,我的教養(yǎng)期兩年半到了,中隊長代表政府向我宣讀了“執(zhí)行通知書”,一共是“解教摘帽強制就業(yè)”八個大字。于是我把鋪蓋行李從教養(yǎng)隊搬到了就業(yè)隊,正式成為“二勞改”陣營中的一員,繼續(xù)我的“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征途”。
可是從我之后,教養(yǎng)期定為三年的右派分子們,除少數(shù)幾個例外,就再也沒有按期解教過。有的人從1957年年底進來,直到1969年年底才解除教養(yǎng),1980年才落實政策離開勞改單位,創(chuàng)造了教養(yǎng)12年、勞改23年的最高紀錄。
從1963年秋到1980年夏,我當了17年的“二勞改”,對于二勞改們的生活,可以說是熟之又熟,至少能寫一部百萬字的回憶錄。這里,我則把視野縮小,只寫幾個我最熟悉的“二勞改”與女人有關(guān)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交女性朋友或“搞對象”的故事。觀察面雖然小了一些,但事件真實,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真實人性。
“二勞改”們并不個個都是光棍兒漢,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是有家室的。這些人,有的是判刑勞改之前的老夫老妻,有的是當了“二勞改”以后才娶的媳婦兒。
被安排在勞改單位強制就業(yè)的人,統(tǒng)稱“就業(yè)人員”,簡稱“老就”?!熬汀迸c“舅”同音,“就業(yè)”與“舅爺”音近,因此就業(yè)人員戲稱自己為“舅爺”。以此類推,“舅爺”的老婆,當然是“舅奶奶”了。
“舅奶奶”中,除去勞改以前就結(jié)婚的老夫老妻之外,就是當了“老就”的男人娶的媳婦兒,一般說來,大都是“錯位”的婚姻?!板e位”,指的是男女雙方文化程度、素質(zhì)修養(yǎng)、政治地位、經(jīng)濟收入、面貌長相等諸多方面的不平衡。有男高女低的;也有男低女高的。在“老就”夫妻中,大學生娶文盲或半文盲、反革命娶革命群眾的,都不是個別例子。
有個社科院的女研究員,錯劃為右派以后,進了勞改農(nóng)場,從此下決心不想再過問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是是非非,一心只想老老實實地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做一個“安善良民”。摘了帽子當上了“二勞改”以后,那么多的“同類”向她求婚,她一概搖頭,最后嫁給了當?shù)毓缫粋€生產(chǎn)隊的大隊長,據(jù)說基本上是個文盲。這個“社科院研究員”其實很糊涂: 她原以為這樣一來自己的立場就轉(zhuǎn)變了,就是和工農(nóng)兵結(jié)合了,卻沒有想到兩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精神世界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結(jié)婚以后,夫妻之間根本沒有共同語言。特別是1980年女方“落實政策”之后回到北京,出任某研究所的所長,而男方則仍在當?shù)乩^續(xù)當他的生產(chǎn)隊大隊長,只是每逢女方發(fā)工資的日子,男方必定趕到研究所來,也不進她的辦公室,而是在傳達室的門外一蹲,叭噠叭噠地抽他的旱煙。等到女方下班出來,他才笑嘻嘻地迎上前去,說了聲:“家里的生活……”于是女方打開錢包,遞給他一百兩百。他揣起錢來,扭頭就回家,絕不找她別的麻煩。
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固有道德。因此凡是在當了“二勞改”期間娶了農(nóng)村姑娘的右派分子們,“落實政策”之后,或官復原職,或飛黃騰達,都能維持原有的夫妻關(guān)系,繼續(xù)共同撫育子女,極少有當“陳世美”的。個別人也許有外遇,借此填補精神世界的空虛,大多數(shù)人則把感情世界完全封閉起來。
團河農(nóng)場第一因離北京近,“老就”們每兩周放假兩天,回家方便;第二因土地有限,加上管理或住房困難,根本就不允許“老就”們把家屬帶到農(nóng)場來,更沒有把“老就”的家屬們組織起來成立家屬隊的打算。清河農(nóng)場離北京遠,“老就”們每年只能回家一兩個星期,加上土地遼闊,勞動力不夠,因此各分場都蓋起了家屬宿舍,鼓勵“老就”們把家屬接來“以場為家”。有此條件,老婆年紀還輕而又沒工作的,特別是家在農(nóng)村收入不多的,紛紛把家屬接來,安家落戶了;沒有老婆的,也借此東風到外地搞個對象并把戶口遷到農(nóng)場來,還能把農(nóng)業(yè)戶改為居民戶,而且是真正的“北京戶口”。所以清河農(nóng)場各分場大都有清一色兒由“舅奶奶”組成的“家屬隊”。于是,各種各樣好戲,也就在這里“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演出。
由于這些“舅奶奶”們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出身都有,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其中有的作風正,人品好,有的本來就好吃懶做,要她風里來雨里去,總覺得“虧得慌”,不如出賣色相和皮肉掙錢容易,哪怕一次只收五塊錢,也比干五天體力活兒輕松許多。當然,其中的確也有因生活困難而出此“下策”的。有一個姓蓋的婦女,解放前原是一個軍官的姨太太,長得相當漂亮,都四十來歲了還風韻猶存。特別是那優(yōu)雅的風度,絕不是一般婦女所能企及的。她丈夫解放戰(zhàn)爭中死在戰(zhàn)場上,后來嫁給了一個“老就”,她也就成了家屬工,一門心思想讓兩個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環(huán)境。她讓自己的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在北京生活。為了支付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她不得不委屈自己以每次五塊錢的價格賤賣?!拔母铩背跗?,在“蕩滌污泥濁水”的口號下,她被揪出來批斗,讓她跪在翻過來的板凳腳上,讓她跪在碎碗碴兒上,她都咬牙忍住了,但當有人喊出“把你孩子接來批斗你”時,她頓時哭得死去活來。
我勞改23年,認識的“舅奶奶”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如果寫一部“舅奶奶列傳”,即便是用提綱挈領式的粗線條筆法,浮光掠影地介紹,也能寫出一部洋洋上百萬字的巨著來。
(選自《愛在痛時》/吳越 著/紅旗出版社/2012年8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