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竹
生產力理論占據了唯物史觀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進步,對生產力概念的理解卻日益復雜,也因此造成了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一些誤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傳統(tǒng)的生產力概念并不推崇,本文試圖從馬克思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共同關注的關于生產力的幾個方面來選擇性闡述他們的理解。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本身,這是馬克思生產力論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認為,當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式的生產力時,它只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然而當它應用于生產,使“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時,“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1]發(fā)展了一般社會生產力,而且也使科學成為了直接的、首要的生產力。
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談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他們一般都同意馬克思關于科學是生產力的觀點。哈貝馬斯將馬克思的科學是一般生產力發(fā)展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學與技術之間日益相互依賴,科學、技術還有生產應用實現了一體化,這是科技成為生產力的一個基本依據??茖W技術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它的直接后果是使社會財富高度豐富、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此緩和了勞資矛盾和貧富關系,淡化了階級沖突。分析派馬克思主義者柯亨明確將科學作為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直接提出了“可以用于生產的科學知識是生產力”的觀點。[2]威廉姆·肖指出:“無論科學知識可以怎樣應用于生產,它構成為本身的集合體,構成為一種智力結構……無論它所有已產生的社會性質,都具有一種對真理的堅持和要求?!盵3]但是,對于科學技術生產力的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態(tài)度是比較悲觀和不信任的。
人道派馬克思主義以批評“科技”為中心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他們專注于從社會政治功能角度的科技理性批判,認為科學技術生產力阻礙了人的自由與解放。盧卡奇?zhèn)戎赜趶纳a過程批判科學技術,從他的物化理論中可見一斑。盧卡奇認為,技術合理性帶來的是物質財富增加與人的價值喪失的二律背反。法蘭克福學派批評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控制社會。[4]霍克海默認為,雖然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之中,科學被看作是人類的生產力之一,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使科學發(fā)生了變異??萍祭硇缘墓ぞ咝砸幻鎸е氯说膬r值遭到貶損,從根基上動搖和阻礙社會發(fā)展。在指出工具理性使人成為物欲的工具后,阿多爾諾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生產力必然導致控制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馬爾庫賽認為,技術使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彌合,人們不能把產品的享受與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分開。在技術控制的單向度社會里,科學技術通過技術合理性實現了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哈貝馬斯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技術本身成了對人的統(tǒng)治,交往行為也就越來越非合理化了。存在派馬克思主義基于生活世界領域,通過揭示人存在狀況的“邊緣性”原因來否定科學技術。梅洛·龐蒂質疑科學和理性,認為“在科學中,智慧和效率非但沒有一同增長,擾亂世界的應用反而產生一種高度思辨的科學”。[5]生態(tài)派馬克思主義從資本主義制度下科技理性的泛濫和科學技術的非理性運用,揭示了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首先,以控制自然為內容的技術理性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其次,通過科學技術的非理性運用,控制和支配了人們的內心世界。但是,當生態(tài)派馬克思主義批判科技理性對自然、對社會、對人自身帶來的消極后果時,它并非將一切問題全部歸于科學技術,而是強調對科技的運用必須聯(lián)系社會制度來解釋,而現代社會生態(tài)危機是人類不合理的科技運用方式造成的。
知識、文化是后馬克思主義者普遍涉及的話題。哈貝馬斯根據馬克思關于“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觀點,明確提出了以“知識”為核心的“生產力概念”。哈貝馬斯將技術上的知識和管理上的知識視為生產力概念中的基本要素。在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里,知識是實現交往合理化,并進而達到生活世界合理化的基本途徑??潞嗾J為,知識對于勞動力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勞動力正是生產力的核心。“工人本身的技能和知識(科學力量)的積累是主要的積累”,作為客觀化的知識力量的生產工具,其“生產的多功能性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長”。[6]萊斯提出確立社會進步取決于改變將消費與滿足等同的消費主義文化,高茲認為必須把文化整合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阿格爾強調社會大眾掌握知識、更新觀念,“具有廣泛知識才能”是解決生態(tài)問題的必備條件。[7]后馬克思主義者利奧塔爾認為,在后現代社會,計算機化的知識成為生產力的原則,知識是以生產力不可或缺的信息商品形式出現的。詹姆遜從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層面出發(fā),指出后現代將文化生產與經濟生產融為一體,促使我們充分認識其中的“文化主導”邏輯。[8]生態(tài)派馬克思主義對生態(tài)的重視是通過三大批判來達致的,即資本主義制度批判、技術批判、消費批判。“對資本主義來說,它只致力于發(fā)展那些與其發(fā)展邏輯相一致并符合其繼續(xù)統(tǒng)治的技術。它要消除那些不能強化現存的社會關系的技術,即使這些技術對其所宣稱的目標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盵9]這樣,與經濟理性相聯(lián)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態(tài)保護方面表現出一種無力感。
首先,馬克思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肯定精神生產力的作用。從“什么生產”而言,馬克思認為“社會知識”是直接的生產力;從“生產什么”而言,馬克思認為精神生產同物質生產和人的生產一起是同一社會活動的“三個方面”,物質生產對精神生產起決定作用,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有重大反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則通過承認知識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特別強調具有批判意識、人文關懷精神的社會科學知識的作用來直接肯定精神生產力。
其次,二者沒有止步于傳統(tǒng)的狹隘的生產力概念,承認科技在生產力中的巨大推動力??吹搅丝萍忌a力的工具性,將科技生產力的作用與社會制度聯(lián)系起來考察,既認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肯定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物質產品的豐富和人類生活的方便。
最后,二者都認識到了自然界的重要性,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中蘊含了他的自然觀: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物質資料的來源。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整體,它有自身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人類通過發(fā)現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來發(fā)展生產力。生態(tài)派馬克思主義認為,以“控制自然”為核心的人類中心主義必然導致生態(tài)危機和人的異化,無助于社會發(fā)展和人的解放。
1.從物質轉向精神、知識、文化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馬克思的物質指的是“實體”,是與“唯心”相對的概念。一個東西是不是生產力,不依賴于它的實體性(是否物理的),而依賴于它是否按照生產的物質特點有利于生產。既然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理解是“因為它的前提是一切生產力都是物質的”,因此,我們可以將精神生產力歸屬于物質生產力中。而西方馬克思主義顯然更加強調具體的物質的某些方面。這是二者的學理特性的差異。一個從整體入手,具有宏觀視野,一個則聚焦微觀,善于從具體的細化的方面發(fā)現問題。
其次,從“什么生產”來說,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由馬克思時代“實體性”、“物質性”的勞動要素的增長轉變?yōu)閺秃弦氐摹罢w性”增長,使“生產力”形態(tài)從馬克思時代的“物質”擴大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包括精神、知識、文化等在內的“社會大生產力”,使“生產力”的要素變化,從馬克思時代的實體性要素“量變”,發(fā)展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實體性要素與非實體性要素的“共同質變”。在漫長的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初期,實物因素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當代社會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因而精神生產力相對于物質生產力而言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人類在進入文明時代以前的漫長的歷史階段,智力在整個物質生產力系統(tǒng)中的比重很小,尚未發(fā)展成為具有獨立意義的精神生產力。因此,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極其緩慢。在進入文明時代的數千年中,智力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并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精神生產力。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知識愈來愈顯示出其價值。以科學技術為例,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變化,它通過“科學——技術——生產”的一體化的過程,滲透到生產過程中的實物因素、智力因素和與動力相聯(lián)系的其他因素之中,成為生產力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和決定性的因素。[10]從20世紀初至今,科學技術因素所占西方發(fā)達國家生產總值的增長比重從5%-20%上升到60%-80%?,F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使得一些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發(fā)展??茖W技術日益成為最活躍的因素和發(fā)展生產力最主要的支撐力量。
最后,從“生產什么”來說,由于馬克思時代無產階級的現實,馬克思將滿足無產階級基本物質需要的物質生產視為生產力的主要方面。20世紀尤其是在20世紀中葉以后的西方,隨著資本主義進入新的和平發(fā)展時期,隨著社會物質財富劇增和民眾物質生活富足,民眾獲得尊重、認知、審美等精神需要隨之迫切。西方馬克思主義鑒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伴隨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而來的社會物質財富增長與人的精神需求匱乏的矛盾境遇,將考察重點聚焦于人的精神需求之上。
2.從以肯定為主到謹慎對待
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理解是從早期不發(fā)達的資本主義機器工業(yè)階段出發(fā)的。馬克思根據他所處的時代即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學是生產力的論點。其實,馬克思并非未看到科學技術的兩面性。由于科學技術成為資本增值的手段,所以它體現出對人的奴役。但是,在馬克思時代,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程度有限,物質財富增長和創(chuàng)造主要來自工人的直接勞動,依賴于增加資金和勞動力,而非知識、科技的物化。因此在那個時代,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還并未充分體現,它反應出來的更多的是對社會正面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是帶著一種樂觀、希冀的目光去看待科學技術的。而20世紀兩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力突飛猛進,科技使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提升,使生產工具得以革新,生產技術得以改進,勞動對象領域得以擴大?!翱茖W、知識、智力、文化”等要素由潛在、間接地位走到了時代的前臺。與科技生產力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相應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和空虛。更為直接的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二戰(zhàn)對人類的嚴重打擊讓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對科學技術生產力進行深刻反思。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通過將馬克思和西方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我們對該理論進行更客觀的審視和推進。
首先,應認識到生產力的發(fā)展呈現出階段性重點。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初始動力,它在社會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不斷的強化,產生了經濟學中所說的“乘數效應”。同時,生產力的外延也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拓展,一方面,精神生產力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生態(tài)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生態(tài)不僅是保護的對象,也是人們得以繼續(xù)發(fā)展生產力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最后,西方馬克思對科技的謹慎態(tài)度也值得我們借鑒??茖W是認識的學問,具有理性本質;技術是應用的學問,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兩種特質。隨著科學和技術的愈加緊密的結合,我們必須從狹隘的“工具理性”自覺上升到工具和價值并存的“理性”上,既反映客體本質,也使用主體尺度,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實踐方向。
其次,我們也應該對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充滿自信。在知識生產力的問題上,馬克思已經看到了知識形式生產力和物質生產力的內在聯(lián)系,他認為物質生產力是改造自然的“直接器官”,它是由知識形式生產力轉化而來的,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實際上,在馬克思那里,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并非截然分開。以科學技術生產力為例,它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物質生產力,它是非物質生產勞動者的直接的精神產品,是精神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相結合后,轉化為現實的、提高了的、新的物質生產力或精神生產力。馬克思在論述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商品價值量、使用價值量的關系時,曾全面論述物質生產勞動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生產的每一件物質產品或生產性服務都應當是物質生產力與非物質生產力二者的統(tǒng)一產物。[11]在科學技術的相關理論中,馬克思一方面從科學邏輯出發(fā),肯定科技對生產力的促進,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另一方面突破了純粹客觀的工具邏輯,批判科技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結合起來的導致的人的“異化”,批判科技對社會發(fā)展的負向效應。把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同生態(tài)學對立起來也是對馬克思的誤解。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理論是今天研究和處理生態(tài)問題的基本準則。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展示了自然主義、人本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一致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的生態(tài)思想體現為他絕對沒有忽視外在的自然王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他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和物質世界是人類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強調了人類實踐中形成的兩種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關系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一方面,馬克思要求對自然進行“人道的占有”,另一方面,馬克思看到自然也是使用價值的一個重要源泉。
從現實出發(fā)的整體評價是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特征,同樣也是我們研究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必須堅守的原則。當下,我們應該在堅持理論基本點的同時隨著現時代的問題而不斷進行理論的拓展與深化,這是馬克思經典理論時代化之必要。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2][6]G.A柯亨.卡爾著,岳長齡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48;44-45.
[3]威廉姆·肖著,阮仁慧等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23.
[4]鄭憶石.社會發(fā)展動力論——從馬克思到西方馬克思主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188.
[5]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66.
[7]本·阿格爾著,慎之等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515.
[8]詹姆遜著,張旭東編,陳清橋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432.
[9]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South End Press,1980:19.
[10]李麗,毛建儒.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fā)展動力系統(tǒng)觀[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4(2).
[11]盧莉芳.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本身就是物質生產力與非物質生產力的統(tǒng)一 [J].當代經濟研究.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