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書畫裝裱起源諸說

      2014-02-13 10:47:27舒光強
      中國藝術時空 2014年6期
      關鍵詞:帛畫甲骨文書畫

      舒光強

      傳統(tǒng)書畫裝裱起源諸說

      舒光強

      書畫裝裱,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完整的工藝流程。但對書畫裝裱的起源問題,自20世紀初期以來,卻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不同的說法,認清這一史實對書畫裝裱的實踐及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書畫裝裱,是以紙和絹綾為主要材料,以漿糊為粘合劑,采用托、鑲、覆、染、掙平、砑裝等工藝加工而成。這一工藝的完成至少包括三個基本的前提因素:第一,紙張的發(fā)明問世;第二,絲質品的大量使用;第三,漿糊的發(fā)明和使用。

      實際上,在書畫裝裱發(fā)明以前,早已有多種類似于裝裱的方法,起初是把畫好的圖畫裝堂飾壁,如漢武帝將忠臣孝子的像裝堂于明光殿,其用意是表彰他們的忠誠,是國家對大臣和民眾施加的一種合理的教育。另外,則是對書籍冊卷的裝潢及修補,包括對書籍的托裱加固,防蠧治蟲等技術的運用。這些方法的出現(xiàn)和發(fā)明都為后來的書畫裝裱開拓了道路。那么,書畫裝裱是如何起源的?

      略論中國近代書畫裝裱的起源問題,可以歸納概括為五種說法。一是書畫裝裱起源于原始社會。由于原始社會已進入了各種紋飾高度發(fā)達的新石器時代,尤其以彩陶為最,故也稱之為新石器時代紋飾說;二是起源于商代祭祀的甲骨文,故可稱之為甲骨文說;三是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帛畫說;四是起源于東漢蔡候紙問世之后即是東漢末期到魏晉以前,也可稱之為蔡候紙問世學說;五是起源于東晉說;由于相關文獻是在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故又稱為張彥遠說。

      一、起源于原始社會說

      該派學者以書畫同源為理論根據(jù),認為中國書畫的裝裱藝術與中國書畫藝術是同源的關系,認為書畫自誕生以來,就有了書畫裝裱,書畫裝裱與書畫的起源是同時誕生的,并且兩者相互聯(lián)系,呈齊頭并進之勢。由于書畫藝術在原始社會就產生,因此,該派學者認為,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書畫裝裱藝術。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集中在彩陶的裝飾紋樣上,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習家文化、半坡文化、馬廠文化、廟底溝文化等彩陶圖案,在我國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彩陶的出土。遺址分布廣泛,文化類型多樣,文化遺存豐富,這些陶器的紋飾相聚現(xiàn)在年代久遠,“據(jù)碳十四測定,早期仰韶文化標本年代為公元前4430—4150年,距今約64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另外尚有壁畫、地畫、巖畫等新石器時代的繪畫遺跡。

      在新石器時代的這些圖案紋飾上,除了陶器上有以外,石巖上及龜甲骨上也刻有各樣的各種符號。這些符號被一些文字學家認為是原始文字的源頭且給予很高的評價“已經(jīng)是很進步的文字,是商周文字的遠祖” 這些文字大多數(shù)是用黑色顏料寫的符號,存世量很大,僅柳灣墓地出土的就有一百三十余件,還有一些符號是用特殊的工具刻畫在陶器上的,這些符號具有濃郁的圖畫色彩,這是一種通過形象組合,表達較為抽象的一種表意符號,有較為明確的行筆順序,部分字形和殷墟甲骨文的文字是非常近似。也有人認為這些符號是某一種標記。

      在這段時間里,具有書法和繪畫雛形的文字或圖樣,所使用的材料還不是紙張和絲質品,而是許多堅硬、牢固、厚實、 易脆的陶質材料上寫繪或刻劃的,也有在夯實墻面上沫繪的,還有一些則是涂在巖石上的巖畫。從現(xiàn)存的實物來看,有各類的獸骨,例如:龜殼、牛骨、羊骨等。稍后有鑄刻在紅銅加錫的青銅器上的,也有用金銀錯,蚌泡鑲嵌等工藝。再稍后有寫繪在石頭上的。無論是甲骨,青銅或石頭上的文字,大多是用刀刻上去的,這些具有繪畫性的圖案紋樣和具有文字雛形的符號,被現(xiàn)代學者看成是書法和繪畫的源頭。其出現(xiàn)有先有后,功用亦有有區(qū)別,這一時期的裝飾紋樣和原始文字,很難說成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理解的書法和繪畫。我們以陶器為例,它的繪畫性和藝術性,是后來學者賦予它的, 與書畫裝裱的起源,無直接的聯(lián)系。

      其實,書畫同源只是中國書畫的一個術語,其實質是說明兩者的親密關系,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有許多相通之處。唐人有“書畫同體而未分”之說,元代的趙孟頫以書法的筆法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從而來詮釋書畫同源,也有“須知書法本同源”的說法。趙孟頫題《秀石疏林圖》(故宮博物院藏):“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的說法就很能說明問題。明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提到“干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jié)如隸”,就是以畫竹為例,來說明書畫和繪畫的關系。明末董其昌在《畫旨》中提出:“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董其昌在提出以書入畫的同時,對用于畫中的書法之筆,提出了更內在的要求,以保證繪畫中的筆墨更加精純,不流于浮泛表面??梢姇嬐吹恼f法,屬于唐代之后的事情了,與書畫的起源和書畫裝裱技藝的起源相差數(shù)千年,兩者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 根本談不上兩者是同時產生的。

      二、起源于甲骨文學說

      該派學者認為,商代的殷人中已有人把甲骨和牛胛骨為載體的甲骨文懸掛起來裝飾,作為欣賞為依據(jù),認為懸掛起來作為裝飾的甲骨文即為書畫裝裱的先導,并指出商代已有人在研究書畫裝裱。

      甲骨文是商、西周時期刻在甲骨,獸骨上用于記錄占卜內容的文字。其中以商代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兇禍福決定行止,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于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所用的骨主要是龜甲骨,還有牛,羊,鹿,豬,虎等獸骨,用于占卜的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和龜甲的腹甲和背甲。商周人在骨上施灼,通過暴裂顯現(xiàn)出兆干和兆枝構成卜形兆紋來判斷事物的成敗吉兇。

      在甲骨的正面,兆紋的旁邊,用文字記錄下占人的內容,就是卜辭。卜辭的契刻遵從一套嚴格的程序,形成了一套書寫規(guī)則。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涂朱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后刻的。大多甲骨文大多是豎向排列,不是嚴格地沿著一條直線,而是根據(jù)甲骨文的邊緣和質地,遂步向下推移。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甲骨文的契刻是以豎畫為主導,便于刻得挺勁和順暢。甲骨文書法的這些章法體勢,都為后來的書法規(guī)范做了充分的準備。這套程序也奠定了中國書法最初的書寫規(guī)則。即后人所謂的書法章法。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近代郭沫若在《殷契粹編》序言中有專述 “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枊也”。甲骨文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趙芳志主編的《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廣闊舞臺》中指出,“彩繪畫的分割方式及部分圖案與青銅器紋飾十分相近,而且年代早于青銅器,因此完全可以說這些成熟的彩繪圖案對青銅器的紋飾,有深刻的影響”?,F(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wěn)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xiàn)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凹坠菚ā爆F(xiàn)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通過上述甲骨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甲骨文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占卜。已經(jīng)具有書法的某些特征,甲骨文是否被懸掛起來欣賞,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考證。即使是將甲骨文掛起來欣賞并且甲骨文已具有書法的章法,也不能牽強的認為是書畫裝裱的先河,更無證據(jù)說明商代已有人在研究書畫裝裱了。

      三、起源于戰(zhàn)國帛畫說

      論者以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實物資料,認為這件珍貴的帛畫上“最上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上系有棕色的絲繩” 這件出土的戰(zhàn)國帛畫與一年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T形帛畫帛》在型制及用途上有很多方面相似性,“T型帛畫的頂部裹有一個竹竿,并系以棕色的絲帶,下部的兩角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條絳條” 這些具體的特征進一步證實了這兩張相距百年的帛畫,兩者在裝飾形制上的一致性。此派認為帛畫上端包裹的竹條和竹竿就是如今裝裱的天桿,帛畫上端所有系的棕色絲繩和棕色絲帶就是今天裝裱中掛軸或卷軸中用于捆扎的“繩帶”(裝裱術語,亦稱扎帶)。漢代的《T型帛畫》下部兩角的筒狀絳條,實際上就是今天的“穗子”(裝裱術語,亦稱搭桿)。

      中國的帛畫發(fā)現(xiàn)從1942年至1997年,依次為:(1)1942年長沙南郊子彈庫《帛書十二月神圖》;(2)1949年2月長沙南郊陳家山楚墓《人物龍鳳圖》;(3)1956年甘肅武威磨嘴子銘旌;(4)1959年甘肅武威磨咀子棺蓋上三張銘旌。為絲麻織原料。上書有死者的姓名、籍貫,長度長于棺而寬度窄于棺。平鋪在棺蓋上;(5)1972年甘肅武威銘旌;(6)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7)1973年5月長沙子彈庫一號墓出土《人物御龍圖》;(8)1974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四幅:“T”形帛畫、《導引圖》、懸掛在棺室東西兩壁的長方形帛畫:西壁《車馬儀仗圖》或《軍陣送葬圖》;東壁《行樂圖》;(9)1976年—1978年山東臨沂金雀山9、13、14號西漢墓先后出土條狀帛畫1件,殘片2處;(10)1982年1月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發(fā)掘時,出土殘破且黏在一起,只見墨繪痕跡,畫面內容無法辨認的帛畫;(11)1983年發(fā)掘西漢南越王墓:兩、三小塊帛畫殘片,出土時殘碎不堪。絹底用紅、黑、白三色繪畫,可見有花瓣紋,直線紋等,畫面無法看清;(12)1983年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

      帛畫的概念是現(xiàn)代人提出的,至于在古代帛畫叫什么?目前并不確定,目前學界對于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傅舉有認為因為漢代稱絲織品為繒,所以將帛畫稱為繒畫,至少漢代的習慣叫法是繒畫。李學勤認為帛畫一般只傳統(tǒng)絹本畫以前的,以白色絲帛畫為材料的繪畫。陳鍠認為帛畫是傳統(tǒng)卷軸畫出現(xiàn)以前的,以絹帛為載體的繪畫。劉曉路認為現(xiàn)存帛畫是楚漢木槨墓中隨葬的,有助喪目的而以絲織物為載體的畫。

      帛畫的用途及內容一直存在著爭議: 郭沫若在總結前人帛畫研究的基礎上,并對帛畫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祭,認為帛畫是為了墓主人“祈?!?,并以《人物夔龍帛畫》為例來說明。對于這幅畫的解讀,夔代表邪惡、死亡,鳳代表善美、和平,畫的主題是婦人在祈禱鳳戰(zhàn)勝夔,郭沫若《關于晚周帛畫的考察》一文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鄭曙斌《早期帛畫及其主題》一文對帛畫作了分類,把帛畫分為三類,即:一是覆棺帛畫,二是棺壁帛畫,三是帛書圖畫。鄭曙斌還介紹了戰(zhàn)國楚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和馬王堆T形帛畫,結合《楚辭》、《禮記》等文獻,認為專用于喪葬的早期帛畫主題與靈魂的觀念密切相關,是靈魂觀念的產物,是楚地葬俗的表征,是喪葬中的魂幡,引導靈魂歸天為神。楚漢帛畫是喪葬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魂幡”,源于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此地的葬俗,與楚漢時代人們的靈魂觀念密切相關。巫鴻在《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中指出,帛畫與秦始皇陵地宮的設計一樣,表現(xiàn)的是一個微觀宇宙。帛畫的主題,是在宇宙的背景下它描繪了死亡,也寄托了重生的愿望,葬禮之后,軑侯夫人將生活在他地下的“永恒家園”。郭學仁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內容新探》中指出,從帛畫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及其引魂升天的主題思想來看,應該分為“天國、天空、人間、陰間”四個部分。金維諾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帛畫 》中則說明帛畫體現(xiàn)的是封建迷信思想,畫上的“日、月、升龍”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權威的象征。

      綜合各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各有觀點,但帛畫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絹本畫出現(xiàn)以前,以絲帛為載體并用于喪葬的繪畫,該畫流行于戰(zhàn)國至西漢,西漢以后逐漸消失,這是一公論。

      上述帛畫與書畫裝裱在某些局部上確實有相似性。帛畫的型制可以為我們尋求掛軸的起源提供某種啟示,探求掛軸裝裱的技術及先河找到某些可能性。這些都是帛畫的裝幀形式留給我們這個民族寶貴的遺產。但很難證明戰(zhàn)國,漢代的帛畫型制與書畫裝裱的起源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書畫裝裱源于古人對書畫的保存及陳列的需要,而帛畫的用途,性質和內容與墓主人有密切的關系。兩者雖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今人不能武斷地說帛畫就是書畫掛軸的起源,未免有些牽強。其中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四、書畫裝裱始于東漢蔡侯紙問世之后

      該派學者認為:紙是由蔡倫發(fā)明的,以紙的發(fā)明為依據(jù),認為中國書籍文獻及書畫裝裱只有在造紙術問世之后,紙張的大量運用并作為書寫材料代替動物的骨,甲殼,象牙,絲帛,金屬類的青銅,鐵,銀,錫以及石,玉,陶土,竹,木等材料之后,紙才能催生出書畫的裝裱。書畫裝裱才正式開始產生。

      根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謙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發(fā)明)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從用之,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后人便認為是造紙術是蔡倫發(fā)明的。紙是蔡倫發(fā)明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造紙的發(fā)明至少可以追溯到蔡倫以前,關于這一點出土文物和文獻都可以證明這一點,1957年在陜西西安灞橋漢葬區(qū)出土的灞橋紙,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貼漢烽燧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查科爾帖紙。這些出土的紙都早于蔡倫生活的時代。又據(jù)漢應劭的文獻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時,從舊京長安遷都洛陽,據(jù)《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載素,簡,紙經(jīng)凡二千輛”,根據(jù)這個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紙的使用最遲至西漢末年。但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并采用新的材料,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wǎng)等二手造紙原料,豐富了造紙原料的來源,因而使紙能大量生產,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這都是毋可爭論的,對紙傳播和發(fā)展都極其有利。

      歷代的書法和繪畫主要是寫繪在紙質和絲質物上。這二種材質都柔軟,不能用力濁址且,潔白容易被空氣中的粉塵,雜質等物污染,用手不能直接觸摸等,這些特點都決定了紙質和絹質物不易直接保存,也不宜直接陳列展玩特點。紙產生后,古人用它來托合加固絹素。紙所起的保護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國的書畫大多會使用水、墨、水色顏料礦物顏料等材料,在紙和絹綾等材質上通過渲染、勾勒、皴擦點染等技法完成的,材質上會出現(xiàn)折皺和波狀,既影響作品的美觀效果也不便于觀賞和陳列,若用紙對書畫作品進行托合之后,畫心則平整如板,畫上原有的皺折立即消失,作品也更富有神彩,正如明末人周嘉胄在《裝潢志》描述的那樣“而風華氣韻益當翩翩遒上矣”。古人把這道程序稱為小托,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其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書畫的性命,由于是用紙托的,故人們常將托紙稱命紙。另外,還用紙張來粘合有鑲料的畫心背面,起到進一步加固裱件的作用,也是為其后裱件的上墻,砑裝等工序做必要的準備。書畫裝裱離不開紙,它是書畫裝裱必不可少最為主要的材料。

      然而,書畫裝裱是一項有實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它的實用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二個方面:一是書法和繪畫的材料特點決定書畫需要進行裝裱加固;二是書法和繪畫本身的珍貴價值,通過裝裱來保護書畫,延長它的“壽命”,而書畫裝裱要產生必先具備的幾個基本要素:紙,絲織物,漿糊是書畫裝裱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這三個要素都具備時,書畫裝裱才可能產生并得以發(fā)展。另外,書畫裝裱要產生,并以一種獨特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必須具備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達到相對成熟的先決條件,除了社會的需求以外,能取得與書畫裝裱相關的原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書畫裝裱起源于晉以前

      此派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具有曠世才華的書畫理論家張彥遠,以其著作《歷代名畫記》為理論依據(jù),該書記載“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裱”,認為晉朝以前是書畫裝裱的起源時期。

      從這段歷史文字的記載,我們至少可以讀出如下一些信息:一是晉代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裝裱了,但“裝背不佳”, “不佳”到什么程度我們無法根據(jù)文獻記載知道,更沒有眼福見到那個時期的實物資料。這里的“不佳”可能包括裝裱的技術不夠完善,還沒發(fā)展到歷史成熟的階段。

      文中所指的“晉以前”指的是東晉以前,從具體什么時候到東晉以前”裝背不佳”張彥遠并沒有明確說明。這句話給后來做書畫裝裱研究的人無數(shù)的想像和推測?!皶r范曄,始能裝背”。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開始撰寫《后漢書》,南朝劉宋時的歷史學家。也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一位裝裱家,后來有許多人將裝裱的起源定在范曄身上。其余依據(jù)就在于此。范曄是著名的史學家,收藏家,喜愛書畫是情理之中的事,公務之余,鑒賞品評,既閑情又能逸志,對于書畫裝裱產生濃厚的興趣,亦能提出一些精辟的見解,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裝背裱軸》關于書畫裝裱的記載,是今天考察裝裱歷史的一份珍貴資料。他首先記載“自晉代以前裝裱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這說明在晉代的時候中國已有書畫裝裱了,時過幾百年后,裝裱技術漸趨成熟,“宋武帝時徐爰,明帝時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編次圖書,裝背為妙”。可見南北朝時期裝裱藝術不僅有了發(fā)展,而且帝王很重視。到了隋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社會秩序趨于安定,經(jīng)濟逐漸繁榮,文化藝術上也隨之昌盛。唐代尤其重視文治武功,書畫藝術和書畫裝裱也得到大大的提高國朝太宗皇帝,使典儀王行真等裝褫,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監(jiān)領。又據(jù)《唐六典》記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歐陽修撰《唐書·藝文志》序中提及“列經(jīng),史,子,集庫。其中已有正有副,軸帙簽皆異色以別之”,宋代周密在《齊東野語》中指出,“四庫裝軸之法,極其瑰致”,可知書畫裝裱重晉代到唐朝唐朝,已經(jīng)發(fā)展到很高的水平并且趨于成熟。

      張彥遠關于書畫裝裱的記載,只粗技大葉的描述了晉至南朝宋之間的大概面貌,言簡意賅共計十六個字,卻影響深遠,至今不能廢。宋,元,明清以來,大多數(shù)對書畫裝裱歷史的研究者,都不能跳出其右,近代的書畫裝裱學者也大多將此記載奉為真理。文中所說的“始能裝裱”并不意味著是裝裱的起點,疑多指裱裝有固定的形制和操作工序上的相對完善,以及職業(yè)本身的獨立性。范曄是裝裱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無可非議的,但將范曄說成是裝裱的鼻祖,將裝裱起源于限定在南朝宋時,這種將一門傳統(tǒng)工藝歸功于某一個人物或歷史時期的學說,其公允性是有待考證的。其內容的精準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上述關于書畫裝裱的五種起源學說,各自都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體系,有理論依據(jù),有事實證據(jù),有時代劃分。上述學說還運用了現(xiàn)代科學的系統(tǒng)論,整體論,人類學,歷史學,藝術學的方法,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說明與書畫裝裱的關系,有其可取之處。并提出了富有啟發(fā)性的見解。但是他忽略了忽略書畫裝裱產生的技術前提,書畫裝裱的基本材料是紙,絲,粘合劑,這些因素雖然不是書畫裝裱產生的唯一基本前提,但亦是其重要的要素。另外,上述論者忽略了社會文化對書畫裝裱的促進和影響,書畫裝裱的產生出了原料和技術外,社會和文化因素是書畫裝裱產生和發(fā)展最直接的動力。社會歷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對書畫裝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很難真正講清書畫裝裱的起源。

      猜你喜歡
      帛畫甲骨文書畫
      基于K-means聚類的馬王堆帛畫色彩特征分析與應用
      包裝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 11:38:12
      戰(zhàn)國 佚名 人物龍鳳帛畫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13:02:08
      淺談中國古代帛畫藝術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遵義(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小小書畫廓
      最“萌”甲骨文——心
      三十載不聞窗外事 三千年帛畫得復興
      ——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帛畫”代表性傳承人穆益林
      甲骨文“ね”字應釋為“書”字
      書畫
      天津教育(2009年6期)2009-07-22 03:35:34
      和平区| 达州市| 中宁县| 灵璧县| 澜沧| 眉山市| 盐城市| 贵定县| 庐江县| 宁阳县| 靖边县| 阿拉善盟| 宜州市| 平安县| 潞城市| 安远县| 伊宁县| 高邑县| 通山县| 西平县| 曲靖市| 蒲江县| 德阳市| 昌江| 林甸县| 林口县| 抚宁县| 正阳县| 修武县| 蓝田县| 卢氏县| 海南省| 平和县| 寻甸| 河曲县| 正安县| 义马市| 富平县| 万荣县| 宾川县|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