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存全
〔關鍵詞〕 語文探究教學;文本;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1—0065—01
探究,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認真、深入地思考問題,并主動尋求途徑、方法來解決問題。它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信息,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探究的過程。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探究,語文學科的探究就是師生在課堂上探討一個又一個語文的疑難問題。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文本探究、感悟的過程。一堂好的語文課師生應積極互動,學生參與體驗,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突出知識的探究。語文課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探究,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感悟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語文課的探究不能脫離文本。師生只把文本作為一個引子,天馬行空的做法是要不得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對話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離開文本這個載體,探究就無從談起。比如,探究《中國石拱橋》,為了引起學生研究興趣,固然可以用多媒體插播一些橋的圖片,但是萬萬不可以把 各式各樣“橋”的形態(tài)構(gòu)造或這些橋所凝聚的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當做核心探究目標;真正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色的探究目的,只能是作者用什么樣的手法來表現(xiàn)“橋”的。探究《胡同文化》也是這樣,決不能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搜集各種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圖片上,而應探究籠罩全文的灑脫、幽默、含蓄,還有像看似隨意道出的“再見吧,胡同”之類文句里深含的溫馨又酸楚的豐厚人生況味,進而理解汪氏舉重若輕的藝術風格。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活閱歷還不豐富、鑒賞水平有待于提高的中學生,更應該在老師引導下深入解讀文本,整體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正確的感悟探究。要克服一些公開課上所表現(xiàn)的那樣——對一些傳世名篇進行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文本解讀有主觀無限性的一面,也有客觀有限性的一面。其中必有規(guī)律、方法的東西存在?!耙磺€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別的什么人??傊?,語文課里的探究必須緊抓文本這個主體,緊抓語言文字這條線索,緊緊圍繞“語文能力”這一核心,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
其次,語文老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探究的好問題。語文課探究問題設計必須優(yōu)化問點,選準時機(問在當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注意對象(問在學生需要處)。好的探究問題一定有指導性,有想象空間,也有很強的包孕性。例如,《琵琶行》一文教學中,當引導學生鑒賞“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時,教者可以發(fā)問:白居易為誰而泣?學生很快就能從詩人的情感入手研討這個問題,做出準確的回答。探究的問題一定要關照學生思維高度發(fā)展。這就需要老師的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或者“于無聲處聽驚雷”。例如,張超老師在執(zhí)教《項鏈》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丟項鏈”對瑪?shù)贍柕聛碚f是“斷送”,還是“拯救”?還有“如果沒有丟項鏈,瑪?shù)贍柕陆裉煊衷撌鞘裁礃幼印??這些問題設計高人一籌,都引起學生很強烈的探究興趣。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對人物形象有了準確到位的把握。深入理解了小說的主旨和哲理 ,同時理解了莫泊桑小說獨具匠心的構(gòu)思。
再次,還要提倡微觀探究——煉字煉句的探究。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者常常過分甚至片面強調(diào)整體感悟而淡化甚至否定具體分析,結(jié)果常常陷入架空分析的虛浮之境。其實,對于閱讀能力還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具體分析似乎更重要。即使整體感悟,也必須面對“字詞句篇”這些具體的語言材料。再說,真正的千古名篇,它的“字詞句篇”是一個渾然的整體——沒有“字”,哪來“句”;沒有“句”,哪來“篇”?沒有具體的分析,哪來的整體感悟?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咬文嚼字”似的探究必不可少,不可等閑視之。
總之,語文探究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啟發(fā)、誘導下,針對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開展有目的的表達、質(zhì)疑、探究、討論,以實現(xiàn)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因此我們語文老師必須按上述三個方面規(guī)范自己的探究教育教學行為,才能回歸探究的本真。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啟迪語文智慧,最終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編輯:劉於誠